摘要:也许会琢磨对方究竟有何企图,也许会觉得这是一场针对你的欺诈,又或者心存侥幸与幻想,认为自身的人格魅力足以让这样一个人倾心?58岁的张师傅来自云南昆明,年轻时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一直没能找到伴侣,多年来过着单身生活。他白天做保安,下班后还会开三轮车拉客,以此补贴家
也许会琢磨对方究竟有何企图,也许会觉得这是一场针对你的欺诈,又或者心存侥幸与幻想,认为自身的人格魅力足以让这样一个人倾心?58岁的张师傅来自云南昆明,年轻时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一直没能找到伴侣,多年来过着单身生活。他白天做保安,下班后还会开三轮车拉客,以此补贴家用,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2020年夏天的一个周末,他在拉客时遇到了一位漂亮的00后女孩小梁。小梁对他非常热情,坚持要加了微信,之后便在聊天中表现得格外关心他。没过多久,张师傅就沉醉在这种“温柔”之中。年轻的女孩一口一个“宝贝”地叫着他,但每次聊不了几句就开始提到借钱的事。聊天记录里,女孩说:“亲爱的,给我转150块吧,等会儿我就还你。”可张师傅从未真正收到过她的还款。在陆续借给她两万多元后,张师傅开始觉得不对劲,想和她当面谈谈。没想到女孩虽然答应见面,但没说几句话就找借口离开了。张师傅很生气,但随后女孩发来了身份证照片,并承诺说:“我就喜欢年纪大的男人,以后我们就可以结婚了。”听到这话,张师傅立刻开心起来,又陆陆续续给她转了三万多块钱,这些钱大多是向朋友借来的。女孩仍不断索要,而张师傅已经身无分文、无力再借,女孩见他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便彻底消失了。原本说好要成家的两个人,最后却落得人财两空。让人意外的是,张师傅并没有打算追究,甚至表示:“她就是我理想中的伴侣。”
老年人主观认知能力下降的现象
最近,在家族群里常常能看到上了年纪的长辈转发一些“AI视频”,比如风景图中被P上佛祖金身的照片,一眼就能看出假的AI人物短视频,还有嘴巴一张一合的AI主播讲解养生或社会新闻……这些内容年轻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但它们的目标受众正是那些辨别力较弱的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老年人主观认知能力下降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也许你会疑惑:为什么有些老人年轻时果断聪明,年纪大了反而看不清人,还特别固执己见呢?所谓老年人认知能力下降,指的是他们在生活中主观感受到或被他人观察到道德认知水平减弱的情况,体现在记忆力、专注力、学习能力、语言表达、执行任务、接受信息等多个方面。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大约有60%的老年人会出现认知衰退的情况,尤其是在65岁到74岁之间更为明显。
如今互联网飞速发展,变化极快,而老年人难以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也跟不上年轻人的节奏,从而与社会脱节。这种脱节进一步加重了他们认知能力的相对下滑。即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然保持原样,但如果不再学习新事物,就会逐渐被时代淘汰。
自我延伸的心理机制
或许有人会问:“就算智力不如从前,最起码的社交判断总还是有的吧?”其实,以侥幸心态面对“意外之财”的心理,并不只是老年人才有,这是所有人都难以抗拒的诱惑。万一真的中了两千万大奖,人生从此改变呢?万一她是真的爱我,不图钱也不图房,只想和我共度一生呢?万一她说的奖品是真的,而我刚好是那个幸运儿呢?
我们虽然是普通人,但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个体,潜意识里还是会觉得自己比别人更特别,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通过穿漂亮衣服、学习知识、购买奢侈品等方式来提升自己,这些都是“自我延伸”的体现——我们将某些情感或外物当作自己的一部分,借此拓展自身的存在感。
就像开头讲的张师傅,多年的情感空缺让他在晚年突然遇到“爱情”时,内心那种失落已久的自我价值感重新被点燃。少女的示好被他视为外界的认可,是他将理想化的自体投射到对方身上的一种表现,但实际上,这只是他借助这种方式重建自我认同的过程。
认知偏误的影响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当你喜欢一个人时,哪怕为他蹲下系鞋带也会感到幸福;如果不喜欢这个人,回想自己曾经低头付出的举动,可能气得跳脚。如果你心情好,路边一朵小野花都像是盛开的希望;如果你正愤怒,哪怕别人送上一大束玫瑰也无法平息你的怒火。
人们总是习惯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到没有情绪的事物上,也常常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他人。心理学中有种被称为“投射法”的人格测试,罗夏墨迹测验就是其中之一。测试者看到的是混乱的墨渍图案,却会被要求说出联想到的内容,从中分析其性格特征。有的人看到墨渍像花朵、蝴蝶、跳舞的女人或可爱的海豚;而另一些人则可能会看到毒蛇、小丑、巨大的蜘蛛。
当这种认知偏差出现在人际交往中时,就很容易成为被骗的原因之一。别再把主观臆想强加给别人,别以为自己投入了感情,对方就一定会善意回应;别以为自己心动了,对方也会同样动情。这不仅仅是某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希望我们都能保持理性,不要让贪婪和侥幸蒙蔽了心智,掉入他人设下的陷阱。
来源:妙招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