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公月薪20000,每月给公婆3000,小姑子说:以后3000我给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4 17:04 2

摘要:"小姑子打来电话,声音斩钉截铁:'嫂子,以后每月给爸妈的3000元,我来出。'"我握着话筒,一时语塞,手指不自觉地绕着老式电话机的螺旋线缠了又松。

"小姑子打来电话,声音斩钉截铁:'嫂子,以后每月给爸妈的3000元,我来出。'"我握着话筒,一时语塞,手指不自觉地绕着老式电话机的螺旋线缠了又松。

我叫钱秀兰,一九八九年从湖南农村考上了北方一所师范学院。那时候,全村人都来我家道贺,妈妈杀了平时舍不得吃的老母鸡,爸爸破天荒地喝了两杯自酿的米酒,脸上的褶皱里都盛满了笑意。

毕业那年,全班四十多人,只有十几个能分到县城。我运气不错,被分到县城第二中学教语文。那时侯的工资只有一百八十元,在学校分的筒子楼里,和另外三位女老师合住一间十几平米的宿舍,四张单人床一摆,几乎没了落脚的地方。但我很满足,毕竟离开了田地,不用再弯腰插秧、除草。

我和建国是在一次教师节联欢会上认识的。那年县里组织各单位搞联欢,他在建设局工作,负责活动场地布置。他高高瘦瘦的,老实憨厚,不太会说话,但眼神很真诚。

结婚那年,正赶上单位分房,我们分到了五十平米的两居室。婚礼很简单,在学校食堂办了十桌酒席,我穿着同事借的红色旗袍,建国穿着他那套唯一的西装,黑白照片里,我们笑得那么灿烂。

婚后两个月,我和建国商量着每月给双方父母寄些钱。我出生在湖南农村,父母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已经被岁月压弯了腰。建国父母在市里,公公原本在国企当车间主任,婆婆在纺织厂上班,虽退休金不多,但比我父母强多了。

"秀兰,咱每个月给你爸妈和我爸妈各寄一千吧,虽然不多,但也是心意。"建国摸着刚理的平头,语气诚恳。

我看着他黝黑的脸庞,心里一暖:"一千太多了,咱俩工资加起来才三千多,还要房租水电,给五百就行。"

"不,就一千。"建国坚持道,"父母含辛茹苦把咱们养大,现在日子好了,孝敬他们是应该的。"

就这样,我们每月给两边父母各寄一千元。每次给钱的时候,父母总说:"你们自己也不容易,别给这么多。"但收钱的时候,眼里却噙着泪花。

婚后第三年,我怀上了儿子小军。那年冬天特别冷,北风呼啸着灌进窗户缝,我裹着棉袄在屋里走来走去。建国心疼我,硬是攒钱买了个小煤炉,屋里总算暖和了些。小军出生那天,建国在医院外面来回踱步,听到孩子的啼哭声,他冲进产房,看到我抱着孩子,激动得一个大男人哭了。

小军满月后不久,公公突发脑梗,在市医院住了半个多月。我和建国轮流请假去照顾,看着原本健壮的公公躺在病床上,面色蜡黄,说话都困难,我们心如刀绞。

出院那天,医生叮嘱要长期服药。回到家,我和建国在昏黄的灯光下算了算账,决定把每月给公婆的钱提高到一千五。虽然压力更大了,但父母的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公婆有三个子女:大哥在外地一家国企做会计,工作稳定但也不富裕;小姑子王晓玲比建国小六岁,大学毕业后在省城一家外企工作,刚开始也不容易。有一次她回来看望父母,临走时偷偷塞给我一个信封:"嫂子,这是我的一点心意,给爸妈添些营养品。"信封里是五百元钱。我没收,我知道她刚工作,日子也紧巴。

"晓玲,你的心意我领了,但这钱你自己留着用吧。我和你哥能照顾好爸妈。"我把信封还给她,看着她倔强的眼神,补充道,"等你以后条件好了,再说吧。"

那一刻,我看到她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委屈和难过。也许,她觉得我拒绝了她尽孝的机会?但我当时没多想,只觉得这是我作为嫂子应有的体谅。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军慢慢长大,上了幼儿园,又上了小学。我的工资涨到了八千多,建国也升为建设局的科长,月薪一万出头。虽然收入增加了,但物价也在上涨,特别是2003年我们贷款买了县城新建的商品房,每月还要还两千多的房贷。

那年秋天,我们搬进了新房。九十平米的房子不算大,但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客厅里摆着刚买的29英寸彩电,沙发是从家具城买的仿皮沙发,小军有了自己的小房间,墙上贴满了他喜欢的动画人物海报。入住那天,我们请了几位同事和邻居来家里吃饭,大家都说我们家温馨舒适。

生活虽然紧张,但也充实。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给小军做早饭,然后骑自行车送他上学,接着骑到学校上课。中午回家做饭,下午继续上课,晚上批改作业,辅导小军功课。建国工作更忙,经常加班到晚上九十点钟才回家,周末有时还要去工地查看。

每个月,我们仍坚持给双方父母寄钱。公公的病需要长期用药,我们把给他们的钱提高到了三千元。虽然这已经占了我们收入的六分之一,但我和建国都觉得,父母的健康和幸福是最重要的。

正当生活渐入佳境,一通电话打破了平静。

"嫂子,我听说爸最近病情加重了?"小姑子王晓玲在电话那头问道,声音里带着焦急。

"是啊,上个月复查,医生说要加药。"我一边说,一边从锅里捞出刚煮好的面条。

"那...需要多少钱?"

"也不是很多,就是每月多几百元的药费。"我轻描淡写地说,不想让她担心。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她语气坚决地说:"嫂子,以后每月给爸妈的3000元,我来出。"

我一愣,差点把面碗打翻:"晓玲,这..."

"嫂子,我已经和爸妈说好了。我现在在北京工作,收入比以前好多了。这些年一直是你和哥哥照顾他们,我也该尽点心了。"她的声音不容置疑。

放下电话,我站在厨房,望着窗外飘落的梧桐叶,心绪复杂。晚饭时,我把这事告诉了建国。他搁下筷子,皱起了眉头:"她突然提这事,什么意思?是觉得我们给得少?还是..."

建国的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满,他一向认为,作为长子,照顾父母是他的责任。

"别多想,她只是想尽孝心。"我拍拍他的手,安慰道,"她现在在北京,工作稳定了,想为父母做点事,这不是好事吗?"

"可是..."建国还想说什么,被我打断了。

"建国,你记得爸以前常说的那句话吗?'子女孝顺,不在钱多钱少,而在用心用情'。晓玲既然有这份心,咱们就别拦着。"

建国叹了口气,不再言语,但我知道他心里还是不痛快。小军坐在一旁,似懂非懂地看着我们,然后低头继续吃饭。

第二天是周末,我提议去看望公婆。县城到市里坐长途汽车要一个半小时。一路上,建国坐立不安,时而看窗外,时而玩手指。我知道他在想什么,但没有点破。

汽车驶入市区,沿途经过了许多新建的高楼。记得刚结婚那会儿,这里还是低矮的平房,如今已焕然一新。下了车,我们在路边的小摊买了公公爱吃的麻花和婆婆喜欢的桂花糕,然后坐公交车去了他们居住的老小区。

公婆住在一栋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六层楼房里,没有电梯,每次去都要爬到五楼。楼道里光线昏暗,墙壁斑驳,散发着岁月的沧桑感。但每到公婆家门口,映入眼帘的永远是一尘不染的门槛和擦得锃亮的铜门把手。

门铃响后,婆婆的拖鞋声由远及近。开门的瞬间,她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哎呀,你们来啦!快进来,快进来!"

进门后,我注意到客厅的茶几上放着几本医药说明书和几盒药。公公坐在沙发上看报纸,见我们进来,放下报纸,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建国,秀兰,来了啊。"

婆婆忙着去厨房张罗午饭,我跟着去帮忙。厨房不大,但收拾得很整洁。灶台上的铁锅已经用了二十多年,锅边的釉已经磨损,但依然锃亮。墙上挂着一排铲勺,按大小排列得整整齐齐。

"妈,我来切菜吧。"我卷起袖子,拿起菜刀。

婆婆笑着说:"好,你切,我炒。今天买了你爱吃的茄子,还有建国喜欢的红烧肉。"

切菜的时候,我试探着问:"妈,晓玲最近有联系您吗?"

婆婆手上的动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淘米:"有啊,前两天还打电话来着。"她停顿了一下,补充道,"她说要负担我们的生活费,你知道这事吗?"

我点点头:"嗯,她昨天给我打电话说了。"

婆婆放下淘米碗,看着我:"秀兰,你别多心。晓玲这孩子从小就倔,认定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她现在工作稳定了,想尽点孝心,这也是好事。"

"妈,我没多心。"我笑了笑,"就是担心建国会不高兴。他一直觉得,照顾你们是他的责任。"

婆婆叹了口气:"我知道建国这孩子,从小就要强。你回去多劝劝他。兄妹之间,何必计较这些。"

饭桌上,公公提起了这事:"建国,晓玲要出这钱的事,别放在心上。你们两口子这些年辛苦了,有房贷,还要供小军上学。"

建国放下筷子,神情复杂:"爸,不是钱的问题。我就是..."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公公打断他,声音平和却坚定,"你是长子,觉得照顾父母是你的责任。但晓玲也是我们的孩子,她也有尽孝的权利。"

建国还想说什么,婆婆插话道:"好了,都别说了,吃饭吧。菜都凉了。"

饭后,我和婆婆洗碗,建国陪公公在客厅看电视。洗碗时,婆婆忽然低声说:"秀兰,你们是不是觉得我们瞒着你们什么?"

我心里一惊,手上的碗差点掉到水槽里:"妈,您这话什么意思?"

婆婆摇摇头,声音有些哽咽:"你爸上次住院,医生说他的病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需要长期服药,还得定期检查。这些费用..."她没继续说下去,但我明白了。

"妈,您怎么不早告诉我们?"我心头一震,手中的碗微微颤抖。

"不想让你们担心。你们已经很辛苦了。"婆婆抹了抹眼角,"晓玲上次回来,不小心看到了医生的诊断书,就...她执意要帮忙,我们也劝不住。"

我突然明白了晓玲为什么会突然提出要负担父母的赡养费。不是因为条件好了想炫耀,也不是觉得我们给得少,而是知道了父母的实际需要,想分担一些。

回家路上,我把了解到的情况告诉了建国。他沉默了很久,最后深深地叹了口气:"我真是... 太自以为是了。"

我握住他的手:"别这么说,你一直都很孝顺。只是...有时候我们太忙于生活,忽略了父母的实际需要。"

建国点点头,眼中闪烁着泪光:"明天,我要给晓玲打个电话,向她道歉。"

那晚,我们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窗外,月光洒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我想起小时候,月光也是这样照在老家的土炕上,那时候我常常做着走出大山的梦。如今梦想实现了,却发现生活中还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建国给晓玲打了电话。我在一旁听到他语气诚恳地说:"妹,哥错了。这些年爸妈的情况,我们应该更关心的。谢谢你提醒我们。"

电话那头,晓玲哽咽着说:"哥,我不是想指责你们。我知道你们一直在努力照顾爸妈。我只是...也想尽一份力。"

"我明白。以后我们一起照顾爸妈,好吗?"

"嗯,好。"

放下电话,建国的脸上有了释然的笑容。他转向我:"秀兰,咱们周末去看爸妈,不光是给钱,更要多陪陪他们。"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开始调整生活节奏。每周末必去公婆家一次,有时带上小军,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顿饭,聊聊天。公公最爱听小军讲学校里的新鲜事,婆婆则总是变着花样做小军爱吃的菜。

我和建国也开始更加关注公公的病情,陪他去医院复查,了解用药情况。渐渐地,公公的脸色好转了,婆婆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一天晚上,婆婆从衣柜深处翻出一个旧皮箱,里面整整齐齐地叠放着一沓沓泛黄的信件和汇款单。

"这是你们这些年寄来的钱和信。"婆婆抚摸着那些泛黄的纸张,眼中满是怀念,"每一份都记录着你们的心意。"

我拿起一封写于1995年的信,信纸已经发黄,但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那是我刚结婚不久写给公婆的信,字里行间满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对公婆的敬爱之情。读着这些年轻时的文字,我眼眶湿润了。

"妈,您竟然把这些都保存下来了。"我声音哽咽。

婆婆笑着点点头:"这些都是我的宝贝啊。看着这些信和汇款单,就像看到你们一步步走过的路。有困难的时候,看看这些,心里就踏实了。"

我意识到,这些年来,虽然我们每月按时寄钱,但或许在亲情的传递上,还有所欠缺。金钱解决了物质需求,但亲情需要更多的是时间和陪伴。

新年前夕,我们接公婆来我们家过年。我特意买了新的床单被罩,把客房收拾得温馨舒适。小军主动承担起陪伴爷爷的责任,每天下午和公公一起下象棋,听公公讲过去的故事。

除夕夜,我们一家人一起包饺子。婆婆和我擀皮,公公和建国包馅,小军负责在每个第十个饺子里包一枚硬币,说是给找到的人带来好运。电视里播放着春晚,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房间。

吃年夜饭时,公公提议大家干杯。他举起酒杯,环顾四周,目光慈祥:"感谢生活给了我这么好的一家人。有你们在,我和你妈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我看着这一桌子的亲人,突然明白:亲情,不在于给予多少金钱,而在于心与心的交流与理解。。

晓玲也回来了,带着她的男朋友。她和我握手时,低声说:"嫂子,谢谢你这些年对爸妈的照顾。"

我笑着摇摇头:"家人之间,不说谢谢。"

那一刻,我感到我们之间的隔阂完全消失了。我们不再是因为赡养费而有所芥蒂的嫂子和小姑子,而是真正的一家人,共同肩负着照顾父母的责任和爱。

岁月如流水,转眼小军已经上了高中。他长得越来越像建国,高高瘦瘦的,眉宇间透着一股倔强。学习上很用功,常常熬到深夜。有一次我去他房间,发现他桌上放着一个存钱罐,里面攒满了硬币和零钱。

"这是做什么用的?"我好奇地问。

小军有些不好意思:"我想给爷爷奶奶买件礼物。爷爷的老花镜框断了,我想给他买个新的。"

听到这话,我心里一暖。儿子懂事了,知道关心长辈。我欣慰地想,这或许就是家风的传承吧。

2008年冬天,公公的病情突然恶化,住进了医院。我和建国轮流请假照顾,晓玲也从北京赶回来。医院的日子很辛苦,但我们一家人齐心协力,互相扶持。

在一个深夜,当我守在病房时,公公醒来,拉住我的手:"秀兰啊,谢谢你这些年对我们的照顾。"

我眼眶一热:"爸,您别这么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公公摇摇头,声音虽弱却坚定:"不是每个儿媳都能像你这样。你知道吗,我最欣慰的,不是你们给了多少钱,而是你们真心实意地关心我们。钱再多,也代替不了亲情啊。"

我紧握着公公的手,泪水夺眶而出。是啊,亲情不是用金钱能衡量的。这些年来,我们之间的纽带,是那些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编织而成的。

幸运的是,公公的身体慢慢好转。出院那天,阳光明媚,我们一家人在医院门口合影留念。照片中,公公虽然消瘦了些,但眼神坚定;婆婆依偎在他身旁,笑容温暖;建国和晓玲站在两侧,我和小军站在前面。那一刻,我感到无比幸福。

后来,我们商量着把公婆接到我们附近住。虽然他们起初不愿意麻烦我们,但最终还是接受了我们的建议。我们在小区附近租了一套两居室,距离我们家只有十分钟路程,这样平时照顾起来也方便。

搬家那天,我在整理婆婆的物品时,发现了那个装满汇款单和信件的旧皮箱。我不禁想起婆婆曾经说过的话:"这些都是我的宝贝。"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对老人来说,子女的每一份关心都是珍贵的。。

随着公婆搬来,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每天下班后,我会去他们家坐坐,带去一些新鲜蔬果或是刚做好的点心。周末,我们一家人常常一起去公园散步,或是在家看电视,聊聊家常。公公的身体也渐渐好转,能和小区里的老人一起下棋、打太极了。

有一次,我无意中听到公公对邻居说:"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就是有这么好的儿女和儿媳。。"

听到这话,我的眼眶不自觉地湿润了。原来,我们的付出,公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岁月如梭,眨眼间又是几年过去。小军顺利考上了重点大学,建国升为局长,我也成了学校的教导主任。生活条件好了,但我们对待父母的心态始终不变。

每月3000元的赡养费,早已不再是我们之间的隔阂,而成为了联结我们的纽带。。

有一天晚上,全家人一起吃完晚饭,公公突然说:"你们知道吗?我这辈子最大的财富,不是攒下了多少钱,而是有你们这样的子女。"

听到这话,我们都红了眼眶。是啊,亲情,才是这世间最珍贵的财富。

如今,公婆都已年过七旬,但依然精神矍铄。每天早上,公公会到小区的空地上打太极,婆婆则和邻居大妈一起跳广场舞。周末,我们仍会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的生活点滴。

晓玲的公司越做越大,她经常飞往世界各地谈生意。每次回来,她都会带一些各地的特产和小礼物。公公最喜欢她带回来的各种茶叶,婆婆则喜欢收集各地的小摆件。

有一次,晓玲拉着我的手,真诚地说:"嫂子,谢谢你教会我什么是真正的孝心。以前我只知道给钱,现在我明白了,陪伴和关心才是最重要的。"

我笑着摇摇头:"这是我们共同学到的。"

今年春节,我们全家又聚在了一起。团圆饭桌上,公公慈祥地看着我们:"感谢生活给了我这么好的一家人。"

我握着酒杯,看着这一桌的亲人,心中满是感动:曾经因一句"以后3000元我给"而起的波澜,最终教会了我们理解、包容与真正的孝心。

亲情,不在于给予多少,而在于用心爱护。。它教会了我们,金钱虽然重要,但真正能温暖人心的,永远是那份发自内心的关爱与陪伴。

"爸,新年快乐。"我举起杯子,眼含泪光。

公公笑着点点头:"有你们在,每一天都是快乐的。"

窗外,烟花绽放,绚烂夺目;屋内,亲情流淌,温暖如春。。

来源:怀旧的岁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