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朝鲜和南韩(韩国)的差距,搁在90年代那会儿,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尤其是汽车这事儿,对朝鲜干部来说,听到南边车多到停车位都不够用,脑子都转不过弯来。
朝鲜和南韩(韩国)的差距,搁在90年代那会儿,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尤其是汽车这事儿,对朝鲜干部来说,听到南边车多到停车位都不够用,脑子都转不过弯来。
先说朝鲜那边,汽车在90年代是什么概念?那时候,朝鲜正经历“苦难行军”,经济崩得一塌糊涂,粮食都不够吃,更别提啥私家车了。车这东西,在朝鲜不是给普通人用的,而是高官和军队的专属玩意儿。数据显示,朝鲜的汽车拥有率低得可怜,估计每1000人也就1.25辆车,总数可能就3万辆左右(数据来源:Car and Driver)。这3万辆还不全是私家车,大部分是军车、政府用车,或者是给领导跑腿的。
普通老百姓呢?别说车了,连自行车都算奢侈品。很多人一辈子可能就见过村里那头牛拉的大车,或者偶尔瞅见平壤街头跑过的军车。平壤的街道空荡荡的,除了偶尔几辆公务车,根本没啥车流的概念。停车位?压根儿不需要考虑这问题,因为车少得压根儿占不满路。
为啥这么少?经济是一方面,90年代朝鲜饥荒死了几十万人(估计24万到350万不等),工业基本停摆,造车这种高成本的事儿根本搞不下去。另一方面,政策也卡得死死的,汽车是国家的,不是个人的,普通人想都别想。这就导致朝鲜干部的认知里,车是稀罕货,是身份的象征,跟老百姓的生活八竿子打不着。
再看南韩,90年代正是经济起飞的时候。韩国从70年代开始搞工业化,到90年代已经是个发达国家了。汽车拥有率蹭蹭往上涨,1996年大概每4个人就有一辆车,到2000年更是接近每2人一辆(数据来源:Statista)。这意味着啥?1996年韩国人口4700万左右,车就得有1000多万辆;到2000年,更是飙到2300万辆上下。首尔的街头,车流跟河似的,堵车成了家常便饭。
车多了,停车位自然就成了大问题。那时候韩国城市化加速,首尔这种地方高楼大厦挤得满满当当,但停车场远远跟不上。私家车普及到年轻人手里,连俩小姑娘都能为了抢个停车位吵起来,这在朝鲜干部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韩国媒体里老有报道,说首尔停车位紧张,有人为了找地方停车得绕好几圈,甚至还得雇人专门占位。1996年,首尔的车流量已经大到交通拥堵成了社会问题,停车难更是让老百姓头疼。
这背后是啥?是南韩的经济实力。90年代,韩国人均GDP已经破万美金,普通人攒几年钱就能买辆车。而朝鲜呢?人均GDP也就几百美金,连饭都吃不饱,车更是想都不敢想。南韩的汽车工业,比如现代、起亚,还往外出口,街上跑的车五颜六色,型号齐全,跟朝鲜那种单一的军车完全不是一个世界。
这俩国家的差距咋传到朝鲜干部耳朵里的?90年代,朝鲜虽然封得跟铁桶似的,但信息还是会从缝隙里漏进来。最常见的就是走私的收音机和DVD。那时候,中国边境开始有点经济活动,走私贩子把南韩的电视剧、电影偷偷带进朝鲜。老百姓偷偷摸摸看这些东西,第一次知道南方人过的是啥日子。
有个真实的例子,1996年,一个朝鲜海上干部在黄海巡逻时,收音机不小心收到了南韩的广播。里面讲的是俩年轻女子为了抢停车位吵架,甚至差点动手。这干部一听,傻眼了。他四十多岁,在朝鲜也算有点地位,但压根儿没见过普通人开私家车,更别提年轻姑娘有车。他脑子里压根儿没“停车位不够用”这概念,因为朝鲜压根儿没这烦恼。这广播对他来说,不是啥娱乐节目,而是直接砸在他世界观上的炸弹。
这不是孤例。像《无人羡慕》(Nothing to Envy)这本书里,就记录了好几个脱北者的真实经历。他们说,南韩的广播和走私影像让他们第一次知道,外面的世界跟宣传完全不一样。有人听说南韩车多到街上挤不下,有人听说中国农民都能顿顿吃白米饭。这些消息在朝鲜民间悄悄传开,很多人开始怀疑官方那套“敌人害我们”的说辞。
为啥这事儿对朝鲜干部冲击这么大?因为这不光是物质差距,还动摇了他们的信念。朝鲜宣传老说南韩是“腐朽的资本主义”,老百姓苦不堪言。可广播里那轻松的语气、随意的争吵,分明是另一种生活的证据——一种车多到得抢地方停的生活。这干部开始琢磨,这要是真的,南韩得多有钱?我们咋这么惨?
这种怀疑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个海上干部琢磨了好几天,又从同事那儿听到点边境传来的消息,比如中国街上车也挺多。他还见过走私来的南韩电影光盘,封面上是高楼大厦和红色轿车。这些零星的信息拼在一起,慢慢让他觉得,官方宣传可能有问题。到了1996年底,饥荒越来越严重,他家人都饿得不行,他自己也开始动摇。到2000年,他实在受不了这种无知和失望,干脆叛逃了。
叛逃后,他到了首尔,亲眼看到满街的车:轿车、出租车、卡车,啥颜色啥型号都有。他站在路口看红绿灯,车流跟水似的淌过去,喇叭声不断。这时候他才明白,那广播不是瞎编的,而是真事儿。首尔的停车场满满当当,街上堵车是常态,跟朝鲜空荡荡的街完全两个世界。这冲击有多大?他说,到了南韩才知道,自己以前活得跟井底之蛙似的。
咱拿数据说话,差距有多明显一目了然:
朝鲜:汽车拥有率每1000人1.25辆,总数约3万辆,多是军车和公务车。人口2400万,普通人基本没车。
南韩:1996年每1000人250辆,到2000年500辆,总数从1000多万涨到2300万。人口4700万,私家车遍地开花。
这还不算质量。朝鲜的车老旧得很,很多是苏联老款或者中国援建的破车。南韩呢?现代、起亚这些牌子,车又新又漂亮,还出口全世界。朝鲜街头一年见不到几次车,南韩首尔一天堵车就能堵死人。这差距搁谁身上都得懵。
再看经济:90年代南韩人均GDP上万美金,朝鲜连1000都不到。南韩有钱造车、买车、修路,朝鲜连粮食都搞不定。车多到没地方停,在朝鲜干部眼里,不是啥值得骄傲的事,而是完全理解不了的怪事儿。
90年代的朝鲜,正赶上“苦难行军”。1994年到1999年,洪水、干旱加上经济崩溃,饿死的人数官方不说,外界估计几十万到几百万。干部虽然比老百姓好点,但也得勒紧裤腰带。那时候,国家连油都供不上,军车都跑不动,更别提给老百姓造车了。
南韩呢?正好相反。80年代末汉城奥运会之后,经济一路狂飙,90年代已经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汽车工业突飞猛进,普通人买车跟买家电似的。首尔街头车多到政府得修地铁、建高架桥,可停车位还是不够用。
这时候,朝鲜的封闭政策开始漏风。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传到边境,走私品越来越多。收音机、DVD这些东西,虽然政府查得严,但总有人冒险弄进来。老百姓偷偷听广播、看南韩剧,干部也难免听到点风声。这些信息就像种子,埋在心里慢慢发芽。
朝鲜政府对这事儿怕得要死。他们知道,外面的信息一进来,思想控制就麻烦了。所以查走私查得特别狠,抓到贩卖南韩东西的人,轻则坐牢,重则判叛国罪枪毙。宣传也加码,天天说外国文化是毒药,会毁了革命精神。
可这招不灵了。人饿着肚子的时候,你跟他说“自力更生”,他心里想的却是“南边咋那么有钱”。那个海上干部就是例子,他叛逃不是因为胆子大,而是实在憋不住想知道真相。政府堵得再严,也挡不住人好奇的心。
脱北者里,像这干部的经历不算少。到了南韩,他们最震撼的就是车。有人说,首尔街头的车比平壤一年的粮食还多。还有人站停车场边上看傻了,觉得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多铁家伙。停车位不够用,对他们来说不是啥烦心事,而是种“富裕的烦恼”。
这干部后来在南韩混得还行,干了个智库顾问的活儿,讲讲朝鲜海军的事儿。他还买了辆二手现代车,开车堵在首尔街头时老想起那广播,觉得挺逗。南韩的生活虽然不完美,但至少让他知道,车多到没地方停,真不是啥神话。
这事儿有啥深意?就是信息能改变人。朝鲜再闭塞,一台收音机就能撬开一道缝。那干部从怀疑到叛逃,靠的就是零星听来的南韩生活碎片。车多到抢停车位,这在朝鲜是笑话,在南韩是日常。可这笑话背后,是两个社会天差地别的真相。
搁咱们普通人身上,这也挺有意思。你说有没有哪天听到点啥消息,觉得世界跟以前想的不一样了?朝鲜干部那时候没互联网,没手机,就靠个破收音机都能翻天覆地。现在信息这么多,咱是不是也得留个心眼,别被自己那点小世界框死?
说到底,朝鲜干部理解不了南韩车多到没地方停,不是因为他们笨,而是因为他们的世界太小。小到车不是交通工具,而是权力;小到停车位不够用这种“问题”,压根儿超出了他们的想象。这差距不是一天两天拉开的,但信息一传进来,想法就变了。这事儿挺接地气,也挺让人感慨——有时候,真相就藏在最日常的小事里,比如一个停车位。
来源:赖正直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