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了各类人士对于 “功名富贵” 的不同表现,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地主、商人等人物形象的刻画,真实地揭示了 18 世纪中国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批判了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
答案:
吴敬梓
解析: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 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 年)。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了各类人士对于 “功名富贵” 的不同表现,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地主、商人等人物形象的刻画,真实地揭示了 18 世纪中国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批判了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它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 “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 “精工提炼”。
扩展阅读:
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中国清朝小说家,安徽全椒人。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儒林外史》,这部作品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杰作之一。《儒林外史》通过描写明清时期一些文人的生活和思想状态,揭示了科举制度下社会风气的腐朽以及士人精神世界的空虚与堕落,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但家道中落。他一生仕途不顺,经历了不少坎坷,这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将这些认识融入到他的文学创作之中。吴敬梓不仅擅长小说创作,在诗歌、散文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然而,在他生前,《儒林外史》并未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直到晚清时期,随着小说地位的提高,这部作品才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蒲松龄(1640年-1715年),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是中国清朝著名的文学家。他出生于山东淄川(今淄博市淄川区)一个逐渐衰落的书香门第。蒲松龄一生科举不顺,长期担任私塾教师,并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晚年才得以成为贡生。
蒲松龄最著名的作品是《聊斋志异》,这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近五百篇作品,以描写花妖狐魅、神仙鬼怪的故事著称,但其真正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奇幻故事反映社会现实、揭露官场黑暗、批判封建礼教以及表达个人情感和理想。《聊斋志异》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世界文学之林中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来源:话多的黑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