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福建三明大田的山水之间,隐匿着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建筑——东坑郑氏宗祠蹊桃堂。这座古祠堂,被列入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宛如一部无言的史书,传承着独特的家族精神与文化基因。
在福建三明大田的山水之间,隐匿着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建筑——东坑郑氏宗祠蹊桃堂。这座古祠堂,被列入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宛如一部无言的史书,传承着独特的家族精神与文化基因。
蹊桃堂位于大田县均溪镇东坑村,始建于明正统初年(1436年),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由郑氏三兄弟合力扩建,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 整体布局坐西朝东,地处重山峡谷之中,形制接近于山地形民居。前部筑有弧形围墙,后部修砌半圆形围垅,前部围墙墙帽中段高起形成照壁墙,门楼面阔一间,开设在前墙左前侧。祠内为单进院式,鹅卵石铺地,天井坪两侧有厢房。
踏入宗祠的那一刻,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老的岁月。宗祠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的客家建筑元素与当地的地域特色。坐西朝东的布局,巧妙地顺应了地势与风水,被重山峡谷温柔环抱,犹如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前部那弧形的围墙,似一道温柔的臂弯,将家族的温暖与故事紧紧守护;祠堂内单进院式的布局,简洁而不失庄重,地面由圆润的鹅卵石铺就。后部半圆形的围垅,又如同大地的怀抱,给予宗祠坚实的依托。
“蹊桃”之名,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典出《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寓意着为人真诚笃实,无需过多的宣扬与夸耀,便能凭借自身的品德与行为赢得他人的尊重与敬仰。这不仅是郑氏家族对为人处世之道的深刻理解,更是他们代代相传的道德准则。而“棣萼楼”,则取自《晋书·孝友传序》,以棣萼比喻兄弟,象征着郑氏家族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与团结一心。当年郑氏三兄弟合力建造祠堂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他们的齐心协力、互帮互助,为家族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东坑郑氏系出大田桃源荥阳祠,先祖自桃源先后分迁至太华徐山、均溪金山,后再迁居东坑肇基立业,开基祖为郑晋五。传至二十一世郑金八,率其两胞弟金十、文三扩建蹊桃堂。明正德年间,传至郑玛一时又生举七、仰山、少山;东坑郑氏世代耕读传家,有 11 人分别科中庠生、贡生,均入朝为官。清同治、光绪年间,又有 30 多位族人获太学生、例贡生等。时全村 400 余人,出现 18 位秀才相聚的盛况,声名远播,一度传为美谈。这可从蹊桃堂里悬挂“选魁”“拔元”“三世书香”“惠来县正堂”等诸多匾额中,得到证实。
蹊桃堂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郑氏家族的精神家园。在漫长的岁月里,它见证了无数次的祭祀大典。每逢重要节日,郑氏子孙们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怀着崇敬与虔诚之心,祭祀祖先,缅怀先辈们的丰功伟绩。香烟袅袅,烛火摇曳,那庄严的仪式,传递着家族对祖先的感恩与追思,也将家族的血脉与精神紧密相连。
来源:三清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