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一大会址无声讲解团的活动中。高大的李超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他熟练地用手语,为特殊群体讲述着党的故事。1980 年出生的他,今年 45 岁。2004 年,从体育运动专业大学毕业后,李超成为了上海市第四聋校的一名体育老师。在这里,他的学生是一群听障
原创 上海黄浦 上海黄浦
在基层的平凡岗位上,总有一些人用默默付出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李超,一位在特殊教育领域和手语翻译工作中深耕多年的普通人,正是其中的典型。
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一大会址无声讲解团的活动中。高大的李超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他熟练地用手语,为特殊群体讲述着党的故事。1980 年出生的他,今年 45 岁。2004 年,从体育运动专业大学毕业后,李超成为了上海市第四聋校的一名体育老师。在这里,他的学生是一群听障孩子,手语成了沟通的唯一桥梁。初到学校时,李超心里满是忐忑,担心无法与孩子们正常交流。但他没有退缩,在教学过程中,一边传授知识,一边努力学习手语。学习手语并非易事,需要反复练习和不断积累,但他坚持了下来,在与孩子们的日常交流中逐渐熟练掌握。
作为体育老师,李超的日常工作是传授小朋友运动与健康的知识技能,跑、跳、投、攀爬、垫上技能、球类等项目都是他教学的内容。虽然体育活动以肢体运动为主,学生通过教师展示能直观学习,但面对听障学生,还是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细心。一个简单的动作,可能需要李超重复演示数遍,直到每个孩子都能理解并掌握。就这样,李超日复一日,用专业和爱心陪伴着孩子们成长。
工作之余,李超还承担了黄浦区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的新闻手语翻译工作,以及一大会址无声讲解员的工作。当学校领导告知他一大会址需要手语翻译员时,他内心是抗拒的。毕竟,为一大会址进行翻译讲解责任重大,容不得半点差错。然而,在熟读翻译资料、深入了解每个展区的历史故事后,他被深深感动,也下定决心要把这份工作做好。在一大会址,李超和其他老师组成的 “无声讲解” 团,他们身着统一的志愿者服装,佩戴着讲解设备,站在展板前,用精准、流畅的手语,将中共一大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生动地展现在听障人群面前。讲解团的成员们会提前对讲解内容进行研讨,针对不同的听障群体,调整讲解的节奏和重点。
每次讲解结束后,都能看到听障观众们用手语表达着感谢与震撼。一位听障观众曾通过文字写道:“以前只能通过图片了解一大会址,现在有了你们的讲解,这段历史变得鲜活起来,我们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岁月。” 这些反馈,让李超和讲解团的成员们深感欣慰,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做好这份工作的决心。他们不仅是在传递历史故事,更是在为听障人群带去精神的洗礼。每一次讲解,都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听障人群的关爱。通过他们的努力,听障人群能够平等地感受红色文化,从中汲取力量。
从体育老师到新闻翻译,再到 一大会址无声讲解员,李超在不同的岗位上切换,但始终不变的是他对听障人群的关爱,以及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将爱和知识传播到无声的角落。在基层,像李超这样的普通人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平凡的岗位上诠释着不平凡的人生价值。他们或许不被大众熟知,但他们的付出和坚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重和学习。走进基层,我们看到了这些普通人的力量,也感受到了温暖与希望。
记者 / 盛寅敏
编辑 / 樊陆佳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