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托特组织(Organisation Todt)是纳粹德国的一家民用和军事工程组织,以其创始人弗里茨·托特(Fritz Todt)之名命名。在二战期间,战前托特组织负责德国本土民用工程,二战期间负德国本土,从法国到苏联占领区的大量军事工程。托特组织的历史大概分为
托特组织(Organisation Todt)是纳粹德国的一家民用和军事工程组织,以其创始人弗里茨·托特(Fritz Todt)之名命名。在二战期间,战前托特组织负责德国本土民用工程,二战期间负德国本土,从法国到苏联占领区的大量军事工程。托特组织的历史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1933年到1938年的二战前时期,弗里茨·托特的职务是德国公路总监(Generalinspektor für das deutsche Straßenwesen),主要负责在德国本土修建高速公路网。他可以利用国家劳动服务团(Reichsarbeitsdienst,简称RAD)从德国国内招募义务劳工。
●1938年托特组织成立到1942年托特死于飞机失事,在此期间(1940年)托特被任命为军备和弹药部长(Reichminister für Bewaffnung und Munition),而托特组织的项目几乎都是军事方面。此时为了满足各种军事和准军事项目队劳动力需要的巨大缺额,一系列有关义务劳役的法律颁布,最终规定所有德国人都必须为国家从事任意确定的义务劳动。从1938到1940年,超过175万德国人被征召服劳役。从1940到1942年,托特组织开始大量依靠外籍工人和战俘等。
●从1942年到1945年战争结束,阿尔伯特-施佩尔(Albert Speer)接替托特职务,托特组织被并入军备和战争生产部(Reichsministerium für Rüstung und Kriegsproduktion)。托特组织约有140万劳工,其中1%是不适合服兵役的德国人,1.5%是集中营囚犯,其余是战俘和来自于被占领地区的强迫劳工。
德国高速公路的概念起源于1926年成立的一家财团,目的是在德国北部和瑞士巴塞尔之间修建一条高速公路。1933年6月27日希特勒颁布法令,为高速公路专门设立了国家高速公路(Reichsautobahnen)项目,将其变成一项国家级的公共项目工程,到7月弗里茨·托特则被任命为德国公路总监,负责这项庞大的政府项目工程。
弗里茨·托特
到1934年,托特成功将自己职务提升到接近内阁级别,不过托特也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到1938年他已经完成修建了超过3000公里的高速公路,而高速公路也称为纳粹政权对外展示的项目之一。在修建高速公路期间,托特初步组建了托特组织的行政核心,该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承包了纳粹德国本土的多项民用工程项目。
高速公路项目最初依靠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来招募工人,而当时德国仍未从大萧条中复苏,并不缺乏劳动力。但随着德国经济复苏,劳动力供应短缺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从1935年起,托特组织通过国家劳动服务团从国内招募义务劳工。根据1935年6月26日制定的法律,所有18到25岁的德国男性必须服六个月的国家劳役。
1938年托特成立托特组织,该组织由托特在高速公路项目中设立的行政办公室,作为承包商和工程技术专家主要来源的私营公司以及作为劳动力来源的国家劳动服务团组成。在第二个四年计划中,托特被任命为劳工事务全权代表。不过从此时开始,纳粹政权对土木工程的投资大大减少,从1939到1943年期间,高速公路项目新增里程不到1000公里,而托特组织重心则转移到军事项目中。托特组织第一个大型军事项目是同法国马奇诺防线相对应的齐格弗里德防线(也被称为西墙)的建设。1941年托特组织又开始负责一个更大军事项目,即在被占领的法国,荷兰和比利时海岸修建大西洋壁垒。大西洋壁垒项目主要为了防范盟军从大西洋登陆欧洲本土。大西洋壁垒项目还包括英属海峡群岛的防御工事。1940年6月30日到1945年5月9日,英属海峡群岛被德军占领。
西墙地图
除此之外,托特组织还在巴尔干地区开采矿石,在法国海岸修建U型潜艇船坞,在前线修建机场,并修复占领地区的公路和公共设施等。托特组织还修建了希特勒在欧洲各地的元首总部。
为了满足建设西墙带来的劳动力缺口,纳粹德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强制劳役的法律,最终规定所有德国人必须为国家服劳役。从1938年到1940年期间,共有175万德国人被征召服劳役。
1940年3月17日托特被任命为纳粹德国政府的军备部长,并一直到任职到1942年为止。1942年2月8日,托德在东普鲁士狼穴同希特勒会面后不久后,在波兰上空的飞机失事中丧生。当时有人猜测托特死亡并不是意外,而是一场暗杀。主要因为托特在视察东线后意识到以德国劳动力无法生产足够的军用物资来保证战争的进行,所以他试图说服希特勒停止战争。托特去世后,阿尔伯特·施佩尔被任命为新的军备部长和托特组织负责人。
1942到1945年1943年初,除了继续修建大西洋壁垒外,托特组织还在法国北部建造了V-1和V-2导弹的发射平台。同年夏季,随着德国本土被盟军不断空炸,托特组织又承担了德国本土城市防空洞修建和被炸建筑物修复任务,并建造地下炼油厂和军工厂等。
在行政上,托特组织于1943年并入施佩尔的军备和战争生产部。由于物资和人力短缺,以及盟军的不断空炸,德国所有生产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为此施佩尔开始改革整个战时经济,并成功地大幅提高了物资产量,但代价是义务劳动的依赖大大增加。
阿尔伯特·施佩尔
到战争结束时,德国人的国家劳役被缩减为短短六周,所以被征召的德国人分流到军事单位和军事支援单位。从1942年初开始,德国劳动力位置越来越多的由战俘和来自于被占领地区的义务劳工代替。外国人和战俘通常被委婉称为“外籍工人”。1943到1944年,集中营和战俘营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从1944年秋开始,有1到2万半犹太人和同犹太人有姻亲关系之人被补充到劳动力中。
托特组织最初是纳粹德国政府和德国建筑公司的合作项目,前者提供人力和材料,后者以个人承包商的形式提供技术,员工和设备。直到1942年左右,都是建筑公司在组织内占主导地位。但在施佩尔接管托特组织后,纳粹政府通过标准化合同和统一薪资标准加强了对托特组织的控制。之前建筑公司与托特组织签订的志愿合同后改为了强制合同,迫使承包商为组织工作。签订合同的承包商成为托特组织内部一个独立单位,由技术和行政人员组成,具备执行分配给他们的建筑任务所需的技能和设备。德国建筑业协会(Wirtschaftsgruppe Bauindustrie)通过发布指令,对托特组织的承包商进行了规范。承包商还包括占领国内的建筑公司,比如法国,丹麦和挪威的建筑公司作为分包商和德国公司签订合同。
1942年施佩尔成为军备部长后,在柏林成立了托特组织的中央部(Amt OT Zentrale),由弗朗茨·夏维尔·多尔施(Franz Xaver Dorsch)负责。1944年中央部同托特组织的建筑部合并为中央建筑部,由施佩尔亲自领导,多尔施则作为施佩尔的首席部长代表,并兼任总建筑全权代表,作为托特组织实际负责人。
弗朗茨·夏维尔·多尔施是一名土木工程师,1922年加入纳粹党,长期担任托特的副手。
中央建筑部共有十个部门:规划和施工,供应,人力和社会政策,总工程师,汽车,行政和人事,前线地区人员,医疗卫生,通信,中央建设委员会。
托特组织的地方单位为行动区(Einsatzgruppen),负责建筑,技术,供应,行政和人事,前线地区人员和医疗卫生等事务。
行动区共分为意大利行动区(OT-Einsatzgruppe Italien),东部行动区(OT-Einsatzgruppe Ost,总部基辅),国内行动区(OT-Einsatzgruppe Reich,总部柏林),东南部行动区(OT-Einsatzgruppe Südost,总部贝尔格莱德),西部行动区(OT-Einsatzgruppe West,总部巴黎),维京行动区(OT-Einsatzgruppe Wiking,总部奥斯陆),俄北部行动区(OT-Einsatzgruppe Russland Nord,总部塔林)。
然后再向下分为行动(Einsatz),高级工地管理机构(Oberbauleitung),工地管理机构(Bauleitung),分段工地管理机构(Abschnittsbauleitung)到施工工地(Baustelle)。
托特组织还设立保安分队(Schutzkommando),他们任务是维持外籍工人的纪律秩序,保护施工营地,建筑物和其他财产。在行动期间,保安分队负责看守外籍工人,以防止他们逃跑。人员比例为20名外籍工人配1名保安队员。保安分队编制如下:8到12人组成班(SK-Kameradschaft),35到60人组成排(SK-Zug),120到150人组成连(SK-Bereitschaft),最大编制为营(SK-Abteilung)。一个行动区配备1个或多个保安营。
人员结构除犹太人外,托特组织所有人员都被视为国防军支持单位(Wehrmachtsgefolge),即不属于国防军序列,但同国防军密切合作的单位和组织。但其中只有德国人被视为国防军辅助人员(隶属于国防军支持单位)。
按类型分类:
●托特员工(OT-Eigenes Personal)是由行政,监督和办事人员组成,通过自愿就业或征召而来。
●托特雇员(OT-Firmenangehörige)是为托特组织工作的承包商长期雇员或征召到承包商工作的人员。
●前线工人(Frontarbeiter)是德国人,德意志裔或北欧人,他们宣誓效忠希特勒,身穿制服,全副武装,平均年龄约为45到50岁。
●合同工人(Einssatzarbeiter)是宣誓效忠希特勒的外籍工人,身穿制服,但通常不携带武器,他们不能为捷克人,波兰人,犹太人或共产党员。
●外籍工人通常是辅助志愿者(Hilfswillige,战俘志愿者),特别是来自于东欧和苏联占领区,但也有很多是占领地区的强迫劳工(Zwangsarbeiter)。
按国籍分类:
德国人和德意志裔:前线工人
北欧人(英国人,挪威人,瑞典人,芬兰人,荷兰人,丹麦人,佛兰芒人和瑞士人):如果是志愿者为前线工人;如果是被征召而来的,就作为辅助工人(Hilfsarbeiter)身穿当地平民衣服。
拉丁人和斯洛伐克人:合同工人或辅助工人
波罗的海和巴尔干:辅助工人
苏联人,波兰人和捷克人:辅助工人或强迫劳工
犹太人:强迫劳工
制服在正式场合,托特组织人员穿着标准的羊毛制成的纳粹党棕色制服,制服为翻领样式,衣门襟4到5颗纽扣。共有四个口袋,其中两个胸袋配纽扣。纽扣均为银色鹅卵石纹路。下身为棕色裤子,针扣或方形扣黑色腰带,黑色皮靴。作为一个准军事化团队,托特组织人员的上衣领佩戴领章表示衔级。
高级建设监督制服
高级领班制服
工人制服
军官级和士兵级身穿相同款式的制服,但采用更好的材料。如果在危险地区进行施工,则会佩戴标准的德军钢盔。施工人员通常身穿棉布或羊毛制成的工作服。办公室行政人员通常身穿棕色双排扣夹克,黑色裤子和黑色低帮皮鞋,在比较正式环境可以穿衬衫系领带。在冬季身穿一件棕色单排扣或双排扣羊毛大衣。
双排扣羊毛大衣
工人工作服
托特组织人员佩戴的纳粹党棕色大檐帽,棕色野战帽和棕色船形帽,样式类似于国防军。
托特组织人员(最右边)佩戴大檐帽
M43野战帽
船形帽
托特组织的钢盔
图中佩戴的帽徽是国防军样式
托特组织还有许多女性辅助人员(OT-Helferinnen),她们在组织内负责各种工作,最常见的是行政和通信工作。许多女性辅助人员在工作时身穿平民制服,佩戴托特组织袖章。而正式场合则身穿深蓝色制服,搭配裙子和船形帽。制服左臂有鹰徽,带有万字徽和图特组织字样袖章。如果她们来自于通信单位,那么左臂还有一个闪电符号代表通信。她们还会佩戴一枚圆形珐琅胸针,上面带有OT字样。
通信单位女性辅助人员的胸针
托特组织人员可以佩戴军事或纳粹党勋肩章。托特组织袖章佩戴在左袖口上部或左臂。托特组织袖章为纳粹党标准布制袖章,袖章底色为红色,中间是白圈和黑色万字。纳粹党袖章上部为灰色“Org. Todt”的袖章。
托特组织袖章也可以表示等级:上下有两条银色带橡叶花纹,为高级人员(初级建设监督及以上)佩戴。
上下有银边为中级人员(高级到初级技术指导)佩戴
上下无银边为初级人员(高级领班及以下)佩戴
如果托特组织人员参加战斗行动,那么他们必须佩戴黄色袖章“Deutsche Wehrmacht(德国国防军)”。因为托特组织人员身穿并不是规定的作战制服,所以任何不佩戴此袖章而参加战斗的都可能被视为敌方当做游击队。
从1933年到1938年,托特组织的衔级和任务由袖章表示。下图为工人袖章。
从1938年到1943年开始使用肩章代表衔级。从高级技术指导及以下衔级人员佩戴肩章,工人级别除了肩章,还在右臂使用V形臂章代表衔级。
1:技工,2:初级技师,3:中级技师
从1943年起,托特组织停用肩章,全部使用领章表示衔级。
托特组织人员任务或岗位由底色表示:黑色为建筑,绿色为行政,白色为供应,蓝色为医疗,黄色为通信,红色为乐队,橙色为宣传。
1943年托特组织人员领章(领章下的肩章的为1943年前使用,中文翻译参考了英文和日文)
将官级
托特组织负责人(Amtschef Organisation Todt)
一级行动区领导(OT-Einsatz-gruppenleiter I)
二级行动区领导(OT-Einsatz-gruppenleiter II)
行动领导(OT-Einsatzleiter):里面图案为银色
校官级
高级建设监督(OT-Hauptbauleiter)
中级建设监督(OT-Oberbauleiter)
初级建设监督(OT-Bauleiter)
高级技术指导(OT-Hauptbauführer)
中级技术指导(OT-Oberbauführer)
初级技术指导(OT-Bauführer)
军士级
高级领班(OT-Haupttruppführer)
中级领班(OT-Obertruppführer)
初级领班(OT-Truppführer)
中级技师(OT-Obermeister)
初级技师(OT-Meister)
技工(OT-Vorarbeiter)
长工(OT-Stammarbeiter)和工人(OT-Arbeiter)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来源:擦菠萝的海绵宝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