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碧波荡漾的赛场上,他如离弦之箭劈波斩浪;在奥运最高领奖台上,他让《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世界;在训练基地里,他躬身力行培育新苗……他就是云南省松茂体育训练基地运动员兼教练员刘浩。从昆明松茂的追风少年到巴黎奥运会的冠军王者,从全运会赛场到世界冠军领奖台,这位“90
在碧波荡漾的赛场上,他如离弦之箭劈波斩浪;在奥运最高领奖台上,他让《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世界;在训练基地里,他躬身力行培育新苗……他就是云南省松茂体育训练基地运动员兼教练员刘浩。从昆明松茂的追风少年到巴黎奥运会的冠军王者,从全运会赛场到世界冠军领奖台,这位“90后”运动员把“强国有我”的誓言书写在顽强拼搏的赛场上,把“青春有为”的担当镌刻在不懈奋斗的征程中。
破浪前行 把信仰刻进每一道桨痕
1993年出生于云南的刘浩,自幼与水结下不解之缘。2010年加入云南省皮划艇队时,他就在训练日记扉页写下“为祖国荣誉而战”的誓言。“每次划桨都要带着国家荣誉感”,这是刘浩常挂在嘴边的话。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他忍着腰伤剧痛,在男子双人划艇1000米决赛中与搭档咬牙冲刺,以0.2秒之差屈居亚军。当五星红旗在颁奖仪式上升起时,这个滇南汉子眼含热泪:“下一次,我要让国歌奏响!”这份承诺,成为他征战巴黎奥运会的精神火炬。
巴黎奥运周期,国际划联的赛制改革犹如惊涛骇浪——男子双人划艇1000米项目取消,改为500米竞速。这意味着刘浩必须从“耐力型”运动员转向“爆发型”运动员。面对颠覆性挑战,他主动拥抱变革,与科研团队开创“力量+频率”双驱动训练模式。每天晨曦初露,他就在松茂基地开始杠铃训练。他将卧推重量从150公斤提升到165公斤,相当于每天多举起1.5吨的总重量。夜幕降临时,他仍在反复观看比赛录像,用数据建模分析每桨的角度、力度,将划桨频率从每分钟65次提升到75次。
更大的考验来自搭档更替。新组合季博文与他技术风格迥异,训练中频现“左桨打右桨”的窘境。作为老将,刘浩既当运动员又当“调解员”。他自创“情绪日志”,记录每次冲突的诱因,在训练场边架起摄像机记录技术细节,甚至将心理学中的“镜像训练法”引入双人配合。经过378天的磨合,这对组合终于实现“人艇合一”,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预赛中以1分37秒40刷新奥运纪录。
钢铁意志 让伤痛化作荣耀勋章
冠军之路非坦途。2023年冬训期间,刘浩在力量训练时意外拉伤腰部肌肉。面对3个月后的奥运资格赛,他选择带着护腰坚持训练。
“伤病是运动员的勋章”,刘浩这样激励年轻队员。巴黎奥运会决赛前夜,他的旧伤再次发作,队医注射封闭针剂时手都在颤抖,他却笑着安慰:“只要还能握住桨,我就能战斗!”正是凭借这种钢铁意志,让他在决赛最后50米顶住古巴选手的奋力反扑,以0.13秒的微弱优势率先触线,为中国队夺得暌违28年的皮划艇奥运金牌。
薪火相传 以担当浇筑体育未来
走下领奖台,刘浩有了新身份——松茂基地最年轻的教练员。面对“00后”队员,他既是严师又是兄长。在训练场上,他举着秒表高喊“再来一组”的狠劲让人敬畏;在宿舍里,他帮小队员按摩放松、疏导心理的温情令人动容。
刘浩作为兼职教练员,经常对年轻运动员讲:“我们一定不能骄傲,要放眼世界,树牢为国争光、为省争荣的理想信念。”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在训练之余,他认真查阅有关资料,观看国际大赛录像,学习优秀运动员先进技术,将自己的经验和技战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运动员。作为奥运冠军,刘浩深知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主动进学校、进社区传播中华体育精神,努力为体育强国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从全运会第四名到奥运冠军,从普通运动员到全国先进工作者,刘浩用14年光阴在赛道上刻下深深的人生轨迹。如今,站在“十五运”备战新起点,他正带领云南皮划艇队向更高目标进发。在他心中,永远激荡着“为祖国争光、为人生添彩”的澎湃动力。
这个“五一”假期,当人们传颂刘浩的先进事迹时,他将身披云南队的战袍,代表家乡前往江西南昌参加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资格赛。这名32岁的老将将在男子单人1000米,双人500米、单人5000米3个项目一展身手,继续为云南体育的荣誉而战。在建设体育强国的新征程上,刘浩与他钟爱的皮划艇一道,始终以奋进之姿,在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姗
责编:谢泠然
编审:周晓雪
终审:周健军
来源:掌上春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