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书法艺术的长河中,北宋时期名家辈出,李建中虽不如“宋四家”那般广为人知,但其作品《土母帖》却以独特魅力,在书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土母帖》,领略其艺术风采。
在书法艺术的长河中,北宋时期名家辈出,李建中虽不如“宋四家”那般广为人知,但其作品《土母帖》却以独特魅力,在书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土母帖》,领略其艺术风采。
李建中(945 - 1013),字得中,因曾任西京留司御史台,被后人尊称为“李西台” 。他生活在五代至北宋的过渡时期,书法风格既承袭唐代法度,又融入晋代风韵,成为北宋书法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全卷 横屏欣赏
《土母帖》是李建中存世墨迹的代表作,为行书纸本,纵31.2厘米,横44.4厘米,共10行104字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封写给友人的信札,语言通俗亲切,充满生活气息。“所示要土母,今得一小笼子,封全咨送,不知可用否?”开篇便直入主题,告知友人已寻得对方所需的“土母”,用小笼子装好送出,还略带忐忑地询问是否合用。随后又谈及“宅地基”“孙号西行少车”等生活琐事,让我们看到了古人日常生活的片段,感受到他们对亲友的关心、对生活的细致考量。
从艺术特色来看,《土母帖》在用笔上以中锋为主,线条浑厚且富有弹性。起笔时,或逆锋而入,或顺锋起笔,入纸后笔尖巧妙衄挫,随即转为中锋行进,笔画提按分明,尽显峭拔劲健,翻笔时更是一气呵成,用笔动作丰富多样。例如“所”“不”“得”等字,能明显看出受王羲之《圣教序》《平安帖》和《孔侍中帖》的影响,妍美灵巧却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其字形纵长却不失灵动,结体端庄中蕴含自然韵律。“母”字横画长而细劲,筋骨尽显,结构欹侧却揖让有度,有收有放。
章法布局上,《土母帖》行距宽疏,字距拉开,给人以清新、舒朗之感。虚实处理得当,字形大小、长短、疏密错落有致,整体行气流畅,格调高雅,气度雍容。字与字之间虽无明显映带,但笔断意连,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线条粗细交织,枯笔运用自然,如“耳”字的悬针渴笔,欹斜略左,独具韵味,堪称全篇的点睛之笔 。
《土母帖》融合了唐代的严谨法度与晋代的飘逸神韵,既有欧阳询的森严规整,又有“二王”的潇洒风姿,堪称宋初书法的典范之作。李建中在晚唐书法基础上直追初唐和魏晋诸家,复兴了“二王”一脉笔法,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蔡襄、苏轼等宋代书法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的启发,为“尚意”书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作为书法爱好者,当我们细细品味《土母帖》,不仅能欣赏到其精湛的书法技艺,更能透过笔墨,触摸到北宋时期的生活温度,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与智慧。它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连接古今、传递文化的桥梁。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
来源:牧之堂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