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州龙船故事①|道州龙船迎舜帝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6 08:28 2

摘要:今日永州讯(通讯员 周镜忠 何云飞 谢万波 摄影:蒋克青)“五月五,龙船下水打烂鼓。”每到端午时节,道县潇水河西洲公园至上关桥一带便沸腾起来,锣鼓如雷鸣般震响,号子似江潮般涌动,百舸争流,气势恢宏,景象蔚为壮观。这项古老而璀璨的民俗活动,仿佛一幅穿越千年的画卷

今日永州讯(通讯员 周镜忠 何云飞 谢万波 摄影:蒋克青)“五月五,龙船下水打烂鼓。”每到端午时节,道县潇水河西洲公园至上关桥一带便沸腾起来,锣鼓如雷鸣般震响,号子似江潮般涌动,百舸争流,气势恢宏,景象蔚为壮观。这项古老而璀璨的民俗活动,仿佛一幅穿越千年的画卷,展现出百龙出征、百龙竞渡、百龙争冠、千年传承、万人空巷的天下奇观。道州龙船,以“中国龙舟之乡”的美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殊荣和“参赛数量最多的龙舟赛(团队)”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辉煌,成为湖南的一张文化名片,更是献给世界的独特风景。为了让世人领略道州龙船穿越千年的文化密码与独特魅力,我们悉心收集、整理散落于民间的龙船故事,将它们整理成文,以期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源远流长的文化瑰宝所带来的震撼与感动。

道县,古称道州,在秦为县,在唐为州,在宋为郡,在明为府,建制史长达2243年,其中州、郡、府所在地的历史有1536年,曾与衡州(今)、、并称“湘南四大古城”。道县是历史古县、文化名县、生态美县、物产大县、发展快县,素有“中华诗词之乡、中国理学文化之乡、中国红色文化之乡、中国龙舟之乡”之美称和“天下稻源、神州陶祖、理学圣地、红色道县”之美誉。道县属长江流域湘江水系,境内水系发达,河流密布,长度在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5条,总长度1054.6公里。道县发达的水系,为道州龙船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道州龙船习俗”历史悠久,起源于迎舜帝,成型于宋代,流传于明清,鼎盛于当代,既是为祭祀诗人屈原,也是为纪念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千年传承至今,是一项集文化、民俗、健身、娱乐和竞技于一体的群众体育活动。2021年,道州龙船习俗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道州龙船迎舜帝的故事源于当地老百姓的传说。相传舜帝“南巡”至潇水流域时,道州先民曾划龙船溯潇水相迎,这一传说成为道州龙船习俗的重要起源。舜帝名重华,号有虞氏,生于山东平邑与泗水交界的雷泽湖一带(一说山西永济),是中国上古时期的重要圣王,其生平事迹融合了历史记载与神话传说,承载着中华文明早期的道德典范与治国智慧。舜帝其父瞽叟为盲人,生母早逝,继母与异母弟象对其屡加迫害。舜虽自幼遭遇家庭虐待(如寒冬仅着单衣、被剥夺饮食),却始终恪守孝道,以德报怨。

《二十四孝》首篇“孝感动天”记载,舜耕历山时,大象助其犁地、飞鸟代播种子,此异象被视为其至孝感化天地的象征。舜在逆境中锤炼出卓越才能,务农使历山丰收,制陶技艺精湛,捕鱼时与雷泽渔民共享资源。其德行广传后,尧帝将二女娥皇、女英许配于他,并委以治国重任。

舜推行“禅让制”,选拔贤能,命禹治水、后稷教耕、契主教化、皋陶掌刑法,形成“四岳十二牧”的治理体系,舜开创“政通人和”的盛世。史载其巡狩四方时,凤凰来仪,蛮夷归化,彰显德政感召力。 舜帝确立“德为先,重教化”的治国思想,被《史记》誉为“天下明德,自虞舜始”。他流放共工、獾兜等“四凶”,以法治辅德治,成为儒家“仁政”理念的源头。其生平事迹如“湘妃泪”(娥皇女英泣竹成斑)等典故,融入文学与民俗,衍生出“舜帝庙”“舜井”等遗迹崇拜,至今在湖南宁远九嶷山、山东平邑等地留存。

舜帝作为华夏道德文化的象征地位无可撼动,其形象兼具历史领袖与神话色彩,既体现上古部落联盟的政治智慧,亦承载中华民族对孝道、仁德、勤勉等价值观的集体记忆,成为中华文明由蒙昧向礼制转型的关键符号。舜帝传说以“孝感天地—德化天下—禅让贤能”为主线,将个人品德与国家治理融为一体,奠定了中华文明早期伦理与政治体系的基础,其精神遗产至今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

相传远古之时,舜帝德化天下,百姓在历经风雨后,逐渐过上安稳日子。彼时,贤明的舜帝心系苍生,为将仁德播撒至四方,开启“南巡”之旅。舜帝一路南下,溯湘江、潇水而行,消息很快传到了舜帝弟弟象的封地有庳国(原道州、现双牌县江村一带)。《孟子·万章上》明确记载“舜封象于有庳”,清代《零陵县志》《道州府志》等地方志进一步指出“有庳”位于零陵与道州交界处,即“鼻亭”(“鼻”与“庳”通假)。江村镇一带现存“有庳祠”“象王庙”等遗迹,符合《史记》中“象祠”的记载。历史上“道州”辖境包含今双牌县部分地区。清《道州志》所载“州北六十里”的“古封有鼻圩处”,即今双牌江村镇(原属道州,1950年代划归双牌)。

象作为舜同父异母的弟弟,因年少不懂事,早年因嫉妒多次与母亲合谋加害舜。但舜从未记恨,反而始终关爱着这个弟弟。舜继位为帝后,还将象分封至有庳国,赋予其诸侯地位以维系兄弟情义。舜以德报怨最终感化了象。如今,听闻舜帝即将“南巡”至有庳国,象心情激动,决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迎接哥哥。他深知哥哥此行为何,也为哥哥的执着与爱民之心所感动。

象立刻召集封地内的能工巧匠与百姓,商议如何更好迎接舜帝。众人纷纷出谋划策,最终决定将当时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船,精心改造为一种特殊的“龙船”来迎接舜帝。他们选用当地坚韧的木材,凭借着智慧与精湛技艺,日夜赶工,打造出了一种船头高高翘起、船身狭长且坚固的船只,并为船安上龙头,称其为“龙船”(后来被称为“道州龙船”)。这种龙船,既造工精美、线条流畅,又能够更好地应对湍急水流,在波涛中灵活穿梭。

当“龙船”改造完成,象亲自率领一群精壮的汉子,登上龙船,前往迎接舜帝。他们迎着风浪,齐声呐喊“扒哈,喔嚯”,奋力划桨,龙船如同一头勇猛的蛟龙,在湍急的河水中破浪前行。

舜帝看到这一幕,心中满是欣慰与感动。登上龙船后,舜帝与象紧紧相拥,兄弟俩久别重逢、感慨万千。在道州龙船的护送下,舜帝顺利抵达象的封地。此后,舜帝在这片土地上教化百姓,传授耕种、渔猎之法,教民礼仪,让这里的百姓过上了更加富足、和谐的生活。

而道州龙船迎舜帝的故事,也在当地代代相传。每逢端午,道州百姓都会划起道州龙船,纪念这段兄弟情深的佳话,传承着勇敢无畏、奋勇争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也表达着对舜帝“孝感天地、德化天下”的崇敬与追思。

来源:永州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