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5日,乌鲁木齐京剧院内琴弦震颤,鼓点如潮。秦腔大戏《焚香记》正在进行“出征”前的带妆联排——这部即将代表新疆角逐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力作,缓缓掀起了盖头的一角,在丝竹铿锵中初露惊鸿之姿,让我们窥见她的美丽。
5月5日,秦腔《焚香记》在乌鲁木齐京剧院带妆联排现场。(全媒体记者王畅彤摄)
5月5日,秦腔《焚香记》在乌鲁木齐京剧院带妆联排,主演李敏展现精湛水袖功夫。(全媒体记者王畅彤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王畅彤)5月5日,乌鲁木齐京剧院内琴弦震颤,鼓点如潮。秦腔大戏《焚香记》正在进行“出征”前的带妆联排——这部即将代表新疆角逐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力作,缓缓掀起了盖头的一角,在丝竹铿锵中初露惊鸿之姿,让我们窥见她的美丽。
乐池中,板胡的苍凉与定音鼓的雄浑交织成声浪漩涡。舞台中央,主演李敏素白水袖骤然翻卷,一句“王魁负义天良丧”的裂帛之音穿透穹顶,敫桂英的悲怆魂魄似要破壁而出。
此刻,距离5月16日上海宛平剧院的“摘梅”之战仅剩11天,这部凝聚乌鲁木齐文艺工作者心血的秦腔大戏,正以破茧之势迎来最终的淬炼。
古典与现代交织的剧场美学
《焚香记》是一部经典作品,在戏曲艺术界广为流传。这部作品脱胎于明代传奇《焚香记》,讲述痴情女子敫桂英与负心书生王魁的爱恨纠葛。剧中既有“伴读夜话”的缠绵悱恻,亦有“打神告庙”的激烈爆发,敫桂英的魂魄与生者同台对峙,通过长达20分钟的唱段,将秦腔“慷慨激越、苍凉悲壮”的特色发挥到极致。
秦腔《焚香记》以一场《庙遇》、二场《情笃》、三场《誓别》、四场《高中》、五场《打神》、六场《行路》、七场《情探》展开剧情。联排现场,李敏饰演的敫桂英尤其在《情探》一折中展现惊人张力,这也是该剧的高潮。
当她质问王魁“你还记得这海神庙吗”时,从低吟到嘶吼的七度音域跨越,配合水袖从柔婉到暴烈的形态变化,显示了人物从哀怨到绝望的情绪层层递进。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团队特别强化了传统戏曲程式化动作的现代表达,从敫桂英魂魄飘忽的步伐,到王魁书房中的传统美学木雕陈设,形成“戏曲意象美学”的当代诠释。
记者还记得几日前的排练中,一句“我还回得去吗”的唱词,导演与演员反复推敲长达20分钟。因为面对王魁的抛弃,敫桂英的这句台词不是自怜,而是向天发问。
相比于联排的精彩,其实从记者的角度回顾排练过程略显枯燥,因为导演和演员们对每个细节近乎严苛,敫桂英自缢时的三寸步幅,魂魄出场时鼓点与灯光的延迟操作,甚至是香炉青烟袅绕的角度,都需要反复调试,常常是一个动作反复几十次。
正是这看似单调的艺术苦修,淬炼出舞台上的璀璨光华。主演李敏二十载春秋的坚守尤为动人——昔日那个捧着“小梅花金奖”的秦腔童星,在排练厅数千次的“僵尸倒”中破茧成蝶,终成秦腔界的中流砥柱。
为精准刻画人物性格特点,李敏曾赴西安向秦腔名家李梅求教舞台技法。联排现场可以看到,她的身形较半月前清瘦许多,却在长约150分钟的演出中始终保持爆发力。特别是在《打神告庙》经典桥段中,连续七个“跪步”疾行接“僵尸倒”的身段,展现出二十年功力的沉淀。
多家文艺院团集体创作的匠心传承
戏曲演出的音乐是“活的”,演出中乐队会配合演员的动作、位置及剧情推进进行配乐,也因此任何一场演出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
秦腔乐队中,梧桐木打造的板胡清脆敞亮,富有传统秦腔的韵律,而配合铜管乐器的演奏可谓令人耳目一新。
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党支部书记于颖龙告诉记者,为了呈现高品质的文艺精品,除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众实力演员与李敏搭戏外,还得到了乌鲁木齐市艺术剧院交响乐团作为音乐伴奏的支持,因此《焚香记》也是多家文艺院团集体创作的匠心传承。
联排现场,闭目聆听,激昂高亢的秦韵与交响乐的磅礴气势相互交织,碰撞出别具一格的视听效果。
秦腔讲究“满腔满调”,而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与乌鲁木齐市艺术剧院交响乐团的器乐合奏中既有天山雪水的清冽,又融入沙漠热风的炽烈。多种风格乐器的交响共鸣,恰似丝绸之路上的千年现代回响。
当天19时许,联排结束,演员们鞠躬谢幕,观众散场,但大幕之后,大家并未休息,而是再次进行作品的调整。
作为新疆唯一专业秦腔院团,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始终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乐队副队长张伸说:“我和李敏都是2005年来到剧团,二十年来‘摘梅’一直是大家的梦想。本次赴上海参加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大家都倍感责任和荣耀。”
据了解,中国戏剧梅花奖是我国戏剧艺术表演最高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本届是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活动将于今年5月8日至21日在上海举办。
本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剧目,涵盖11个戏曲剧种和话剧、舞剧等戏剧艺术门类,17位演员将为广大观众奉献17场精彩纷呈的演出。
其中,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优秀青年演员李敏将于5月16日在上海宛平剧院演出秦腔《焚香记》,以此作品参与本届“梅花奖”角逐。
来源: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