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 2004 年一个人在业余时间默默写下第一行代码,到 2025 年带领一个 50+ 人的全球分布式团队,这位开源项目创始人走过了 21 年的漫长旅程。他的项目不仅获得了超过 3 万颗 GitHub
从 2004 年一个人在业余时间默默写下第一行代码,到 2025 年带领一个 50+ 人的全球分布式团队,这位开源项目创始人走过了 21 年的漫长旅程。他的项目不仅获得了超过 3 万颗 GitHub
Stars,也在从“兴趣驱动”到“可持续盈利”的转变中,完成了从个人作品到成熟公司的蜕变。在这个过程中,他成立了
一家正式公司,与百余位 VC 谈判,历经融资寒冬,坚持理想,也经历现实。在他看来,开源不等于免费劳动,社区也不是营销渠道,而是真正的发动机。
原文链接:
https://medium.com/@ben_haynes/i-started-an-open-source-project-in-2004-8d38820a7ecd作者 | Ben Haynes,Directus 公司 CEO 兼联合创始人 翻译 | 郑丽媛
出品 | CSDN(ID:CSDNnews)
在 2004 年(那时候我还没有孩子,甚至连 GitHub 都还不存在),我开始开发一个小工具,用于我所在创意公司的客户项目。虽然每个项目的需求都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通点——都涉及数据。
当时我经常用 phpMyAdmin,于是脑中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如果我能重写一个更安全、更直观的版本,甚至能放心地交给客户使用,会不会更好?说干就干,我立刻就动手做了。虽然项目初期状况百出且杂乱无章,但它确实能用——只有 PHP、MySQL 和一个我。
没有产品路线图、没有 Discord 社区、也没有什么人气,这个项目就只是我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个需求罢了。而本周,这个不起眼的副业项目终于突破了 30000 个 GitHub Stars, 如今在 4 亿多个代码库中排名第 772 位。(GitHub 地址:https://github.com/directus/directus)
如果你也好奇一个持续 20 多年的开源项目是什么样子,或者想知道当一个周末做的小玩意儿发展成一家拥有 50 多名员工的公司时会发生什么……那我可以跟你讲讲这一路走来的经历。
0 Star 阶段:从零开始(2004–2014)
我从来没把它当作一个“创业项目”,甚至都没把它叫做一个“项目”:它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工具。
整整 10 年,我都在用它处理客户项目,完全没有社区支持,也没有协作者。就我一个人,在不同项目之间靠胶水代码(Glue Code)不断加新功能。那时,除了“把代码放到网上”,我对开源的概念一无所知。我看到了 WordPress 的成功,于是就直接使用了和他们一样的许可证:GPLv3,那是 2011 年的事。
之后,我在桌子上放了个小型硬件计数器,能实时显示 GitHub Star 数。每多一个 Star,我都觉得激动万分,就好像有人在某个地方发现了这个项目。那种感觉很特别,一点一滴的成就感,非常真实。
后来,我妈开始频繁问我问题,主要意思就是:“你为什么花那么多时间做一个免费的东西?”当时,我也没法给出一个很好的答案………… 但我知道,只要它真的受欢迎,其他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在这个阶段,我得到的经验是:记得要为自己而开发,不要盲目跟风。如果它不能解决你自己的问题,那它也无法解决其他人的问题。
1 万 Stars 阶段:发展势头来了(2015–2020)
突然之间……人们开始注意到它了,而我甚至都不知道它是怎么火起来的。Reddit 帖子?GitHub Explore 推荐?还是有开发者在 Slack 群里分享?
一切都令人兴奋,同时也变得混乱。
在那种混乱的局面中,我开始不再仅仅把这个软件当作一个副业项目了。虽然我偶尔还会接一些客户的单子来维持生计,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这个项目里了。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遇到了 Rijk van Zanten——就是后来成为我联合创始人的那位。我们一起对我那杂乱无章的代码进行了整理,让它变得更加稳定。技术栈也做了重大迁移:从 Backbone 框架迁移到了 Vue 框架,从 PHP 语言迁移到了 Node 语言。这次重构是一个转折点。
有一次,我们被邀请飞到旧金山,向一家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网约车公司推销这个软件。他们告诉我,这是他们评估过的最好的解决方案——但他们不可能把整个数据体系压在一个“两人作坊”的项目上。嗯……这话倒也没错。
随后,各种 issue、PR 和功能请求开始纷至沓来。其中有些确实很有价值,但处理起来也非常耗时。而且,想从各种杂乱的信息中找到真正有用的内容变得越来越难。很多 PR 都是为了解决某个特定用户自己的问题,缺乏通用性。但我们明白,如果要让项目长期可持续,就必须跳出眼前的小需求,把这些具体问题抽象为普适性的解决方案。
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也是一件非常耗神的事。
在这个阶段,我得到的经验是:简单的东西才能扩展,但技术债也会随之增加。学会说“不”,比只会说“好”更重要。
2 万 Stars 阶段:从维护者到一家真正的公司(2020–2023)
后来,我彻底关掉了原来的创意公司——在那个时候,它只会分散我的精力。我们在特拉华州成立了一家正规的公司,完成了 100 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组建了一个小型开发团队,搭建了一个云平台,并成功拿下了第一批付费客户。
接着就是 A 轮融资。但那时我们还没开始盈利,得靠融资续命。不巧的是,那是 2022 年初——正值风投市场形势逆转之时:前一天还在疯狂撒钱,第二天就一片沉寂,感觉整个投资圈的钱包“啪”的一声就关上了。
我和 100 多位投资人聊过,才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合作伙伴。他不仅理解开源生态,还是 WordPress 和 HashiCorp 的早期投资人。这一次,我们融资了 800 万美元。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认真思考“可持续开源”该怎么走。你想让项目活下去,就得有收入——不仅为了我自己,也是为了团队、他们的家庭、医保、房贷……所有的一切。
于是我们把社区拉进来,一起讨论怎么实现商业化,同时又不背叛开源精神。我们甚至请到了 OSI(开源促进会)联合创始人 Bruce Perens,帮我们设计一套新的许可协议:对大多数用户依旧免费,但要求大型企业做出合理的(经济)贡献。
在这个阶段,我得到的经验是:开源 ≠ 免费劳动力。如果你希望开源项目能够长久地持续下去,就必须认真设计商业模型。
3 万 Stars 阶段:迈向可持续的开源(2023–2025)
这部分是最难描述的,因为它正在发生。
我们的团队已经扩张到 50 多人(大多是开发者),分布在全球各地,我们也首次看到了盈利的曙光。这意味着项目更安全、更独立——不用再看投资人脸色,也不必为了下一轮融资疲于奔命。我们要做的是:把它做成一个能长久发展的项目。
话虽如此,我们也刚悄悄完成了一轮新的融资——900 万美元,来自于我们非常信任的新投资人。这笔钱刚好给我们争取了足够的时间去做一次规模空前的大重构。这次重构不是简单的优化,而是架构层面的革新,是未来所有布局的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还成功吸引了一些全球知名品牌、机构和政府部门成为我们的客户。这种感觉很不真实,但也让我们的项目得到了认可。
当然,这一切并非一帆风顺。期间我们也做了一些艰难决定,比如许可协议、定价策略、功能限制……其中一些决策让部分人感到不满。但只要我们保持坦诚透明,真正的社区(而不仅是声音最大的那群人)就会一直支持我们。
当他们支持你时,项目的前进方式也在悄然改变——它不再因为你一个人推动而前进,而是开始“与你一同前行”。
在这个阶段,我得到的经验是:社区不是营销渠道,而是推动项目发展的引擎。要把社区成员当作“人”来交流,而不是仅仅看作是用户。
期待 4 万 Stars :下一站(2025 年及以后)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一次彻底地重构,其中融入了一些极其重要且令人兴奋的变革…… 但请相信,我们依旧会努力保持“去中心化”立场,在一个日益“观点化”的技术世界中保持中立。
我们的核心目标从未改变:打造我们自己也想用的工具,并让它扩展到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这14 年多来,我一直在发布关于这个项目的帖子,有些帖子登上了首页,有些帖子则完全无人问津——但无论如何,你们的每一条评论、每一个问题、每一处批评,都帮助塑造了这个项目如今的模样,非常感谢!
来源:CSDN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