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飞 | 序:丰富风险传播理论,促进自主知识体系创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6 09:52 2

摘要:如今,Web3.0技术和智能算法深度介入并影响传播生态,移动传播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介所遵循的线性传播模式,构建出一种动态演化的风险信息生态网络。这种网络不仅能够实时响应和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而且能够通过算法优化和数据驱动的方式,实现信息的个性化定制和精准推送

丰富风险传播理论,

促进自主知识体系创新

如今,Web3.0技术和智能算法深度介入并影响传播生态,移动传播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介所遵循的线性传播模式,构建出一种动态演化的风险信息生态网络。这种网络不仅能够实时响应和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而且能够通过算法优化和数据驱动的方式,实现信息的个性化定制和精准推送,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效果。黄清博士的著作《移动传播中风险议题显著性演化新机理》,以媒介化视角探讨风险传播领域的前沿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议题生命周期”“议程设置”等理论。这部著作不仅实证基础扎实,而且具备良好的理论创新意识,值得关注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相关经典理论以创新风险传播理论

本书系统地回顾了风险议题显著性演化的理论进展。作者简略地用“3 →2 →1 ”来概括其理论结构,即通过整合3 个理论提出2 种逻辑从而揭示1 个新机理。3 个理论是:“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 Framework, 简称SARF)确定了研究风险议题的建构主义观点;“议题生命周期理论”描述了风险议题显著性演化的动态过程;“议程设置理论”则揭示了行动主体采用的叙事框架会影响议题显著性演化。2 种逻辑指“用户的行动逻辑”与“平台的技术逻辑”,它们源自媒介化视域下移动媒介的双重含义,即媒介作为内容和意义的生产过程以及媒介作为一种传播技术。1个新机理,即通过考察两种逻辑对议题显著性水平上升和下降的作用方式来揭示“风险的平台放大或削弱机理”(Platform Amplification/Attenuation of Risk Mechanism,简称PARM)。

PARM从两种逻辑的相互作用来解释风险议题显著性水平升降演化,其大致意思是:用户的帖子生产力在议题演化过程中发挥原动力作用,因而帖子生产力大小直接决定帖子浏览量即议题显著性水平上升或下降;而平台的算法推荐只有在用户帖子生产力变大并且有大量帖子框架符合平台算法时才发挥助推力作用,从而推动议题显著性水平飙升,但当帖子生产力变小时,算法推荐趋于式微,几乎不再影响议题显著性水平。两大逻辑强调了移动媒介的双重作用:一方面,用户通过移动平台积极参与风险议题的构建与传播;另一方面,推荐算法作为非人类行动者,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议题显著性演化。

二、研究设计的新颖性与实证材料的扎实性

本书对研究设计方案进行了系统性阐述,不仅明确了“议题显著性”的概念定义和操作界定,还通过量化指标(如浏览量)为后续分析提供了实证基础。选择阿尔茨海默症、人工智能和气候变暖这三类风险议题,涵盖了健康、技术和环境三个重要领域,显示了研究的广泛适用性与深远意义。

具体来看,作者选取上述三类议题作为实际考察对象,根据一年内它们在微信、抖音和今日头条三大常用平台上的帖子浏览量和文本内容,采用大数据分析法、爬虫数据挖掘法、文本分析法、基于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分析等方法开展实证研究,据此归纳出移动传播中风险议题显著性演化新机理。基于实证研究归纳所得的新机理既克服了宏观理论难以被检验的局限性,又比微观模型具有更强的可推广性。这种实证研究方法使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为理解不同平台上风险议题的传播机制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彰显人文关怀

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黄清博士不仅关注学术讨论的深度,还强调了传播研究对社会实践的影响。本书揭示的新机理PARM对于移动传播条件下风险的媒介化治理具有一定实践意义。当前风险治理主要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公众风险意识过低而缺乏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二是风险感知过强引发社会焦虑甚至恐慌而阻碍治理进程。而风险意识的高低或风险感知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介塑造的,各类在线平台上传播的风险议题显著性水平越高,公众越有可能接触这些议题从而形成较强的风险感知;反之,议题显著性水平越低,公众因为接触信息的几率越小,其风险感知相应就越弱。因此,合理调节风险议题显著性水平高低是关键,而新机理提供了可操作性的依据。

在实践意义之外,作者的风险研究还显示了人文关切:其一,选择健康、科技和环境三类事关人类未来生存发展的基本风险,并将阿尔茨海默病议题、人工智能议题和气候变暖议题作为三类基本风险的典型议题,考察这些议题的形成与演变有助于人们形成防范化解当今重大风险的意识;其二,新机理强调了平台的技术逻辑只有在用户的行动逻辑基础上才能影响风险议题显著性演化,凸显了“人”相对于技术的主体性、根本性和重要性。

黄清博士的著作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新视角,也为社会实践提供了切实指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这本书为未来的风险传播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第一,凸显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风险传播研究需要更多地借鉴心理学、神经科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全面理解风险议题的复杂性。例如,可以利用神经传播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分析诸如短视频中的动态视觉符号等能否显著激活用户大脑杏仁核感知风险的区域,这也许能为解释移动传播中风险议题的神经认知强化机制提供生物学依据。

第二,关注算法与人的互动模式。未来研究应更加关注算法作为一类非人类行动者与用户之间的互动过程及其特点。比如,可以追踪社交机器人与人类用户的互动模式,揭示算法推荐系统如何通过注意力再分配机制重构风险议题的显著性图谱。此外,还可以探讨如何通过优化算法设计来推动可持续的人机传播和信息流动,避免因算法偏见而导致的信息茧房和虚假信息扩散等负面效应。

第三,重视社会影响的追踪评估。未来研究可加强对移动传播中风险议题传播效果的动态追踪评估。通过构建平台的风险议题动态预警系统,可自动触发多模态事实核查机制,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并增强其心理韧性,从而促进全社会防范化解风险。

总之,在媒介技术不断迭代和信息资讯迅速流通的当下,理解移动媒介的作用、用户行为及其背后的技术逻辑与行动逻辑,对于有效应对风险议题的传播挑战至关重要。黄清,目前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长聘副教授,先后在浙江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求学,是一位有着扎实研究功底的青年老师,长期关注数智媒介使用中的风险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成果,期待作者未来还有新的著作进一步深化这方面的研究。

是为序。

吴飞

2025年2 月于浙江大学

来源:再建巴别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