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胖东来超市再次陷入舆论漩涡。5月3日,一段"顾客在胖东来茶叶区摔碎天价茶具索赔18万"的视频在网络疯传,视频中一名女子情绪激动地指责商场未设置安全警示标识,而商场工作人员则强调该区域已通过市场监管部门安全检查。这场看似普通的消费纠纷,因索赔金额巨大迅速发酵成社
胖东来超市再次陷入舆论漩涡。5月3日,一段"顾客在胖东来茶叶区摔碎天价茶具索赔18万"的视频在网络疯传,视频中一名女子情绪激动地指责商场未设置安全警示标识,而商场工作人员则强调该区域已通过市场监管部门安全检查。这场看似普通的消费纠纷,因索赔金额巨大迅速发酵成社会热点,而这已是胖东来近三个月来遭遇的第四起"天价索赔"事件。
回溯事件细节可见诸多蹊跷之处。据现场监控显示,事发时该顾客手持自拍杆在仅容单人通行的茶具展示区反复转身拍摄,其背包两次剐蹭到陈列架后,最终将标价16.8万元的紫砂壶套装碰落。更引人注目的是,索赔方出具的发票显示这套"清代仿古壶"购于两周前,但专业茶器鉴定师通过视频截图发现,该套茶具实际是2019年福建某工艺厂的批量产品,市场价不超过8000元。胖东来公开的进货单据则显示,该商品采购价为1.2万元,售价1.68万元,与顾客主张的"古董"价值相差十余倍。
类似剧本在今年已多次上演。2月春节档期间,有顾客声称购买到发霉的"2888元水果礼盒",后经食药监部门检测,霉菌系人为涂抹;3月"女神节"促销时,某网红博主直播指控购买的进口护肤品是假货,最终品牌方出具鉴定证实为正品;4月更出现职业打假人连续三天购买同款海鲜后以"缺斤短两"索赔的事件,结果电子秤复检误差仅为0.3%,远低于国家规定的5‰允许误差。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事件均有个共同点——当事人都在自媒体平台拥有超过10万粉丝,且纠纷视频的拍摄角度和剪辑方式呈现高度专业化特征。
法律专家指出,这类新型"碰瓷"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某商业维权律师透露,近期涌现的"职业索赔团队"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前台出镜的"消费者"多为小网红,负责制造冲突画面;中台有专业法律顾问设计索赔话术;后台则有数据分析师筛选目标企业。他们特别青睐胖东来这类具有高美誉度的企业,因为"企业越重视声誉,妥协概率越大"。数据显示,2024年河南省零售业碰瓷案件同比激增210%,其中针对区域龙头企业的占比达67%。
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商业伦理的异化。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24年一季度消费维权报告》显示,真正因商品质量引发的投诉同比下降12%,而恶意索赔类咨询却增加185%。这种现象与某些"维权导师"在知识付费平台教授的"创收技巧"不无关系,某音频平台上名为《合理维权月入十万》的课程,单月播放量突破200万次。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MCN机构将"维权视频"作为流量密码,通过刻意激化矛盾获取打赏和广告分成。
面对职业碰瓷的升级,胖东来采取了"双轨应对"策略。一方面坚持法律底线,建立包括30个高清摄像头、声纹采集系统在内的电子证据链,重大纠纷必申请第三方见证;另一方面创新性推出"透明调解"制度,邀请消费者代表、媒体、监管部门组成评议团公开听证。在本次茶具事件中,他们甚至开放涉事商品的全链条溯源查询权限。这种"阳光处置"模式虽增加运营成本,但有效遏制了七成以上的恶意索赔尝试。
社会各界正在形成反制合力。河南省零售行业协会近期发布《商超防碰瓷操作指南》,细化22项证据保全规范;抖音、快手等平台下线了1.2万个以"维权"为名实施敲诈的账号;郑州中院更在某典型案例判决中,首次支持企业向碰瓷者追偿商誉损失。这些举措开始产生震慑效果——某职业索赔聊天群流出的截图显示,已有团队将胖东来列入"高风险目标名单"。
这场看似微观的商业博弈,实则折射出数字经济时代维权异化的新课题。当部分人把"按闹分配"当作生财之道,当网络流量与不当利益形成畸形捆绑,最终损害的将是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利益。
胖东来事件的价值在于提醒我们:构建健康消费生态,既需要企业坚守诚信底线,也依赖监管技术的与时俱进,更需要全社会对契约精神的共同守护。在摄像头与法律之外,或许我们更该重建那些正在流失的商业信任基础。
#胖都来名字是碰瓷还是误会#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