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村老张去年搞玉米大豆套种,一亩地多收了三四百块,可隔壁村老李种得一模一样,最后算下来反倒贴了人工钱。这 “间作 + 套种” 到底能不能增收?我种了二十多年地,亲眼见得多了,这里面的门道,真不是照本宣科就能明白的。
咱村老张去年搞玉米大豆套种,一亩地多收了三四百块,可隔壁村老李种得一模一样,最后算下来反倒贴了人工钱。这 “间作 + 套种” 到底能不能增收?我种了二十多年地,亲眼见得多了,这里面的门道,真不是照本宣科就能明白的。
先说玉米大豆套种,这是最常见的间作模式。玉米秆高占地少,大豆能固氮养地,听着是绝配。可我头几年跟着学的时候,种出来的玉米穗小、大豆瘪。后来发现问题出在密度上 —— 书本上说玉米株距 30 厘米,大豆 40 厘米,实际操作根本不行。咱村土地肥力中等,我试过把玉米株距缩到 25 厘米,大豆改种耐阴品种,株距放宽到 50 厘米,这样玉米采光够,大豆也有生长空间。
再讲讲时间差。春玉米和夏大豆套种,春玉米得选早熟品种,在大豆播种前半个月就得让玉米苗 “站好岗”。去年我侄子贪便宜买了中晚熟玉米种子,结果大豆播种时玉米叶子把地遮得严严实实,大豆苗全成了 “豆芽菜”,产量直接砍半。
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细节,就是播种方向。东西向播种的玉米行,会在早晚给大豆留出更多光照时间。我试过南北向种,同样地块,大豆亩产差了 20 斤。这 20 斤看似不多,可按市场价算,一亩地就少赚小一百块。
再说辣椒和玉米间作,这是我们县扶贫那会儿推广的。农技站专家说辣椒喜阴,玉米能遮荫,理论上能双丰收。第一年大家跟着种,结果辣椒病虫害严重,产量还不如单种。后来才知道,玉米叶片挡住了风,辣椒田湿度太大,炭疽病、疫病全来了。我们村老把式摸索出解决办法:每隔两行玉米留半米宽通风道,辣椒垄上覆盖地膜降湿,再配合防虫网,第二年辣椒亩产量从 800 斤涨到 1200 斤。
但也不是所有作物都适合间作套种。前两年有户人家想搞创新,把西瓜和大葱套种,想着西瓜蔓爬地上,大葱长在垄上互不干扰。结果西瓜浇水多,大葱烂根;大葱需要培土,又伤了西瓜根系,最后两茬作物都没长好。这就说明,套种前得摸清作物 “脾气”,像红薯和玉米就合适 —— 红薯藤蔓匍匐生长,不影响玉米通风;玉米秸秆还能给红薯当支架,减少翻藤人工。
要说政策影响,这几年县里推广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免费发种子和化肥,还有农机补贴。可有些农户领了种子就随便种,不按技术规范操作。我们村王大爷就是,把玉米种得太密,结果玉米倒伏严重,大豆也没产量。这说明光有政策支持不够,自己得懂技术、会管理。
最后总结下,“间作 + 套种” 想增收,记住三个关键点:一是选对作物组合,得考虑根系深浅、需肥规律、光照需求;二是把握种植细节,从密度、行向到水肥管理都不能马虎;三是结合自家土地条件,别盲目跟风。现在种啥都不容易,多琢磨这些实用门道,总比光靠老天爷赏饭吃强。大家地里有啥新经验,也欢迎唠唠,种地这事儿,就是得多交流才能少走弯路。
来源:农家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