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资料来源:《楞严经》、《心经》、《虚云和尚年谱》、《大智度论》、《阿含经》、《百丈清规》、《金刚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资料来源:《楞严经》、《心经》、《虚云和尚年谱》、《大智度论》、《阿含经》、《百丈清规》、《金刚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虚云老和尚,这位近代中国佛教界的泰斗,以其一百二十岁高龄的修行传奇,成为佛法东传后最长寿的高僧之一。世人皆知其头陀苦行,却鲜有人了解,这位世尊弟子为何在119岁高龄时仍能日中一食、夜不倒单?更令人不解的是,老和尚虽年逾百岁,却行动如常人,目明耳聪,无有疾病困扰。究竟是什么样的修持方法,让老和尚在花甲之年尚能登山涉水,在耄耋之年仍能削发度人?又是什么样的智慧,支撑着他历经沧桑而道心不改?
光绪三十年(1904年),虚云老和尚六十四岁,这一年他决定前往印度朝圣。出家四十余载,老和尚始终坚守着一个特殊的修行——头陀行。所谓头陀,乃梵语“dhūta”的音译,意为“抖擞”,即抖擞身心尘垢,远离贪著,是佛陀时代即有的苦行方式。
这一年的春天,老和尚从普陀山出发,只带一把锡杖、一个钵盂,一路步行西行。当时清廷已衰,西域之路多有战乱,加之老和尚已是花甲之年,众弟子皆劝阻道:“师父年事已高,何不乘船而行?如此长途跋涉,实在危险。”
老和尚微微一笑,拄着锡杖说道:“学佛之人,当以佛为师。世尊当年托钵行教,历经千辛万苦传法度人,贫僧不过是做些分内之事罢了。”
就这样,老和尚日中一食,夜不倒单,一路行走,经天山、过帕米尔高原,历时三年,终于抵达佛陀成道之地——菩提伽耶。期间经历无数艰难险阻,甚至曾被强盗所伤,陷入昏迷三日。然而,每次濒临绝境,老和尚都能转危为安,仿佛有神助一般。
有一次,在喀喇昆仑山脉中,老和尚迷失方向,粮食耗尽,已经三日未进食物。当地一位牧民发现了盘坐在雪地中的老和尚,惊讶地发现这位老人虽然面色略显蜡黄,但气息均匀,双目炯炯有神。
“大师,您已多日未进食了吧?为何还能如此安然?”牧民好奇地问道。
老和尚缓缓睁开眼睛,语气平和地说:“老僧修行数十载,早已习惯辟谷。佛法讲究‘制心一处,无事不办’。饥饿不过是身体的感受,心若不随之起舞,又有何苦可言?”
牧民被老和尚的境界所震撼,当即拜师学法。这样的故事在老和尚的朝圣之路上不胜枚举。
朝圣归来后,老和尚开始了中国佛教的复兴之路。在云居山、鼓山、南华寺等地,他主持丛林,领众修行,重建寺院,使衰微的禅宗再次焕发生机。奇特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和尚的精神状态非但没有衰退,反而愈发充沛。
八十岁时,他能步行百里;九十岁时,仍能独自搬运石块修缮寺院;一百岁时,依然每日打坐数小时,夜不倒单。这一切,都令后辈弟子叹为观止。
弟子本焕曾问:“师父年逾百岁,为何仍能如此精进?难道不觉疲惫吗?”
老和尚轻抚长须,双目如电:“出家人当以修行为业,以解脱为期。老僧不过是依教奉行罢了。身体虽然老去,但道心不老。若能‘万缘放下,一念不生’,何来疲惫之说?”
虚云老和尚的坚持并非常人所能及,更令人好奇的是,他那个坚持了一生的特殊习惯,究竟是什么?有传言说,老和尚能够活到一百二十岁高龄,与他的这个习惯密不可分。据亲近老和尚的弟子回忆,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老和尚也从未放弃过这个习惯。
1951年,当时已经112岁的虚云老和尚在云门事变中惨遭毒打,身受重伤,几乎丧命。然而,令所有人惊讶的是,老和尚在养伤期间仍坚持这个习惯,终于奇迹般地康复了。这个习惯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影响老和尚的身心健康,让他在119岁高龄时仍能头陀行脚,且无疾无病呢?
原来,虚云老和尚一生坚持的这个特殊习惯,正是“止语摄心”——即长期保持禁语,将心收摄于一处。从出家之日起,老和尚便开始了这项修行,除了必要的说法教化外,大部分时间都保持沉默,专注于内心的观照。
在《虚云和尚年谱》中记载,老和尚曾在多处山林中闭关苦修,其中不乏长达数年的禁语期。最著名的一次是在昆仑山中,老和尚闭关三年,足不出户,日中一食,除每日诵经念佛外,绝不言语。出关之时,身心轻安,面色红润,精神焕发,远比入关时更显年轻。
为何“止语摄心”能有如此神奇的效果?从佛理上说,这与“三业清净”的修行理念密切相关。佛教认为,人有身、口、意三业,其中口业最易造作,也最容易消耗精气神。《大智度论》中云:“口为祸本,舌为斧斤。”言多必失,不仅会造口业,更会散乱心神。
相反,通过止语,可以达到摄心的效果。《楞严经》中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意即狂乱的心不止息,无法证得菩提。而止语正是止息狂心的有效方法之一。当言语停止,心自然趋于安静;心安静了,气血自然调和;气血调和,自然百病不生,且能延年益寿。
老和尚晚年曾向弟子透露:“老僧一生,少病少恼,实赖止语之功。言语少处,烦恼自然少;烦恼少处,心自然清净;心清净处,智慧自生。智慧生时,身心自然安康。”
这种修行方法并非虚云老和尚独创,实际上可以追溯到佛陀时代。《阿含经》中记载,佛陀的弟子大迦叶尊者就以头陀行著称,其中也包含“不轻易言语”的修行。据说大迦叶尊者因此修行,年逾百岁仍能持钵行脚,最终入定于鸡足山,等待弥勒佛下生。
在《百丈清规》中也有记载:“禅堂之内,不得高声语笑。”各大丛林的禅堂中往往悬挂“禁语”的木牌,就是为了提醒修行者收摄身心,专注于内心的观照。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过度言语确实会消耗人体能量。说话时,不仅口舌在动,肺部、喉咙、面部肌肉等多个器官都在工作,会消耗大量气息和能量。而且,言多必失,容易引发人际冲突,增加心理压力,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虚云老和尚的止语修行,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苦行,实则是一种智慧的养生之道。通过减少无谓的言语,他不仅保存了宝贵的元气,更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和冲突,使身心始终保持在一种平和宁静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老和尚的止语并非绝对的闭口不言,而是“言必有中”——说话必有要点。在需要弘法利生的场合,老和尚依然能够侃侃而谈,只是他的每一句话都充满智慧,直指人心,没有一句废话。这正如《金刚经》所言:“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虚云老和尚119岁高龄时仍坚持头陀行,除了止语摄心外,还与他的另一个修行密不可分——“四大皆空”的实践。所谓四大,即地、水、火、风,代表人体的骨肉、血液、体温和呼吸。老和尚通过长期的禅修,深刻体悟到身体不过是四大假合,本无自性。当真正领悟这一点后,身体的老化和疾病对他而言,不过是自然现象,无需过分执着。
《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老和尚正是通过这种智慧的观照,超越了常人对身体的执着,从而在高龄时仍能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体魄。
1959年,虚云老和尚圆寂前夕,向前来问讯的弟子开示道:“老僧一生头陀,不为别的,只为明心见性而已。头陀苦行,看似折磨色身,实则是对治执着。若能于行住坐卧中时时觉照,将心收摄于一处,何愁不能明心见性?”说完,老和尚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如灯火熄灭,但其精神却如烈日般照耀着后世的修行者。
虚云老和尚的示现告诉我们,长寿无病的秘诀,不在于追求身体的永恒,而在于放下对身体的执着;不在于无休止的言语表达,而在于心的收摄与安静。正如《楞严经》所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当我们能够放下心中的狂乱,回归到本然的清净状态,自然能够超越肉体的局限,体验到生命的真实意义。
来源:云水禅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