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4日18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气象干旱黄色预警,显示我国江南、华南及西南部分地区干旱持续发展,其中江西、湖南、广东等地达到中度至重度气象干旱等级。这是自4月中旬以来,中央气象台连续第20天发布干旱预警,标志着今年入春以来的旱情呈现范围广、持续久、
2025年5月4日18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气象干旱黄色预警,显示我国江南、华南及西南部分地区干旱持续发展,其中江西、湖南、广东等地达到中度至重度气象干旱等级。这是自4月中旬以来,中央气象台连续第20天发布干旱预警,标志着今年入春以来的旱情呈现范围广、持续久、影响深的特点,对农业生产和水资源保障提出严峻挑战。
旱情现状:降水异常偏少,河湖水位告急
监测显示,4月以来,长江中下游流域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5%,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水体面积较历史同期缩小30%,部分中小河流出现断流。广东韶关、福建龙岩等地土壤湿度低于15%,已达重度缺墒状态,直接影响早稻移栽和春玉米播种。国家气候中心分析指出,大气环流异常导致南海季风偏弱,是此次干旱的主要成因,预计未来10天上述地区仍以晴热少雨天气为主,旱情可能进一步加剧。
农业承压:数千万亩农田受旱,抗旱保苗成关键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全国受旱耕地面积已达6800万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3200万亩,主要集中在南方水稻主产区。江西抚州种粮大户李师傅望着龟裂的稻田无奈叹气:“往年这时候田里早该插完秧,现在水都供不上,只能等着政府调水。”为应对旱情,水利部已紧急调度长江、珠江流域120座大中型水库开闸放水,累计向下游补水28亿立方米,并启动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优先保障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
分级响应:多部门联动施策,精准滴灌解民忧
针对持续旱情,南方各省区已启动三级抗旱应急响应。广东省投入3.2亿元用于泵站改造和管网延伸,确保150万亩农田灌溉用水;湖南省组织2万名农技人员下乡,指导农户采用喷灌滴灌、覆膜保墒等技术减少水分流失;江西省对受旱严重的早稻产区实施财政补贴,每亩补助抗旱设备购置费用30%。国家减灾委同步下拨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1.5亿元,重点支持抗旱物资采购和人工增雨作业。
民生保障:城乡供水优先,节水倡议同步推进
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各地将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放在首位。福州市通过跨区域调水工程,每日向主城区增加供水15万吨;南宁市对居民用水实行阶梯式价格管理,引导公众节约用水。水利部特别提醒,干旱期间需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防止因水位下降导致的水质恶化问题。气象部门则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4月以来,华南地区累计实施作业56次,增加降水量约1.2亿吨。
专家警示:构建长效机制应对“常态化干旱”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专家王浩指出,此次干旱暴露出南方地区水利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短板,建议加快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建立旱情动态监测预警系统。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司长徐兴旺强调,需进一步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在易旱区推广耐旱品种和节水技术,从根本上提升农业抗旱能力。
随着夏季用水高峰临近,抗旱形势依然严峻。中央气象台提醒,相关地区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抓住可能出现的降雨过程做好蓄水保水;公众应增强节水意识,共同应对阶段性水资源短缺。这场与旱情的“持久战”,既是对防灾减灾体系的实战检验,也为我国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气候变化应对敲响了长期警钟。
来源:天气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