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922年成立之后,苏联历经了激烈的政治与社会变革。列宁离世后,斯大林在党内斗争中逐渐掌握大权,构建起高度集中的体制。20世纪20年代末,他推行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同时实施了严苛的政策。
自1922年成立之后,苏联历经了激烈的政治与社会变革。列宁离世后,斯大林在党内斗争中逐渐掌握大权,构建起高度集中的体制。20世纪20年代末,他推行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同时实施了严苛的政策。
20世纪30年代,一场大规模的清洗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数百万百姓被认定为“反革命分子”,进而遭遇逮捕、流放或者处决。内务人民委员会沦为斯大林实施镇压行动的工具。
1939年8月,苏联和纳粹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还附带了秘密协议,约定对波兰等东欧地区进行瓜分。条约签订后,苏联很快出兵占据了波兰东部,俘获了数十万波兰军人与平民。
1940年春季,斯大林指示对部分战俘展开肃清行动,针对的是波兰的精英群体,涵盖军官、警察、医生、教师等。内务人民委员会在斯摩棱斯克周边的卡廷森林以及加里宁、哈尔科夫等地实施了处决行动,大约2.2万人遇害。尸体被掩埋进深坑,证据被销毁,整个行动处于严格保密状态。
处决结束之后,斯大林下令伪造文件,把罪行推诿给纳粹德国。1941年德军进犯苏联,卡廷惨案的实情被更深地隐匿起来。1943年,德军于卡廷森林发现了万人坑,公布了屠杀的证据,指责是苏联干的。
苏联立刻予以驳斥,宣称德军于1941年占领该区域时开展了屠杀行动。莫斯科借助广播以及外交途径不断宣扬这一观点,企图掌控国际舆论走向。战后,苏联在纽伦堡审判里呈上了虚假的证据,进一步巩固了将罪责归咎于德国的说法。
波兰民众始终未曾停止追问。在华沙,教堂与广场时常举办悼念活动,然而当局实施了严格监控,禁止散发传单和进行公开讨论。冷战时期,苏联多次否认与卡廷惨案存在关联,外交部发言人于国际场合坚定声称此事已“澄清”。
1991年,苏联濒临解体。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物资匮乏,民众需排着长队去领取面包和燃料。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未能化解危机,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寻求独立。8月,保守派发动政变,企图推翻戈尔巴乔夫,政变失败后,苏联走向分裂已无可避免。戈尔巴乔夫在卸任前打算清理历史遗留问题,让幕僚去查阅总统档案馆里的绝密文件,尤其关注卡廷惨案的相关记录。
在克里姆林宫地下的档案室里存放着绝密档案,文件袋以红色火漆封口,上面标注着“永不开启”的字样。档案员将文件袋打开,从中取出泛黄的纸页,上面记录着1940年斯大林和贝利亚下达的命令。
文件详尽罗列了波兰战俘的姓名、职业、处决地点以及执行人员,同时还涵盖了销毁证据并嫁祸给德国的方案。命令的末尾出现了斯大林清晰的签名。档案内容表明,卡廷惨案是由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直接实施,且得到了斯大林的亲自批准。
戈尔巴乔夫在查阅档案之后,召集了顾问一同探讨公开档案的相关事宜。有一部分人持反对意见,他们提出,公布事实真相或许会引发外交方面的动荡,对苏联和波兰之间的关系造成损害,还会使国内局势产生动摇。然而,戈尔巴乔夫坚定地认为,一味隐瞒只会让历史创伤进一步加深,公开档案是直面过去必不可少的一步。
他指示对档案副本进行整理,为移交给波兰政府做准备。1991年10月,俄罗斯代表团前往华沙,把文件副本交到了波兰外交部手中。那些文件被装在黑色公文包里,封口处有俄方的印章,移交仪式在一场简洁的会议里结束。
档案对外公布之后,总统瓦文萨面向全国发表讲话,谴责苏联长达五十年的欺瞒,要求俄罗斯给予正式道歉。华沙的街道上发起了悼念活动,民众手持遇难者的相片,点亮蜡烛,教堂的钟声接连不断地响起。波兰的媒体刊载了档案的具体内容,头条标题明确指出苏联应承担的责任。一些波兰历史学家迅速开展研究工作,对文件的细节进行核实,以确定其真实性。公众的愤慨主要聚焦于斯大林犯下的罪行,卡廷惨案成为了全国范围内热议的话题。
在莫斯科,一些苏联官员尝试弱化该事件影响,声称档案内容有待进一步查证,或者着重指出惨案是在战时特殊背景下发生的。波兰对此反应激烈,报纸和电台指责苏联采取推诿的态度。国际社会对此事高度关注,西方国家要求俄罗斯公布更多档案,以核查是否存在其他不为人知的事件。戈尔巴乔夫的决策在国内外引发了不同的反应,有人称赞他有勇气,也有人担心会产生不良后果。
卡廷惨案遇难者的家属们组织了集会活动,他们要求追究相关责任,并为受害者树立纪念碑。华沙的一家博物馆正在筹备一场展览,打算展出档案副本以及遇难者的遗物。波兰政府已向俄罗斯方面提出了赔偿诉求,双方就此展开了初步的谈判,不过谈判进程较为迟缓。档案的公开使波兰民众能够直接面对那段历史,但这也加剧了他们对苏联长期隐瞒真相的不满情绪。卡廷惨案的真相戳破了斯大林的谎言,却也让波兰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1991年12月,苏联宣告正式解体,俄罗斯成为其继承国家。叶利钦接任总统之位后,持续推进历史清算工作。1992年10月,叶利钦前往波兰进行访问,亲自移交了更多关于卡廷惨案的档案副本。这些文件让斯大林和内务人民委员会的直接责任得到进一步证实,其中涵盖处决命令的具体细节以及掩盖行动的相关计划。
在移交仪式中,叶利钦发表了讲话,将卡廷惨案称作“斯大林主义的罪行”,以俄罗斯政府的名义向波兰致歉。他保证会持续展开调查,并且对波兰的纪念活动予以支持。
俄罗斯作出的道歉在波兰激起了广泛的反响。华沙的报刊登载了叶利钦讲话的完整内容,民众在广场上汇集,对遇难者进行悼念。波兰政府举办了官方的悼念仪式,还邀请了俄罗斯代表前来参加。卡廷森林的纪念区域成为了关注的重点,纪念碑的碑文上铭刻着遇难者的姓名,基座周围摆满了鲜花与蜡烛。波兰的历史学家对新公布的档案展开了深入探究,梳理出了详尽的遇难者名单以及处决的经过,并出版了专著供大众查阅。
档案的公开让波兰和俄罗斯的关系迎来了短暂的缓和。两国签订协议,决定携手对卡廷惨案展开研究,共同维护相关纪念设施。1993年,波兰总统前往莫斯科进行访问,同叶利钦就历史问题展开探讨,双方于克里姆林宫签署了文化交流备忘录。
不过,卡廷问题依旧是两国双边关系里的敏感之处。波兰多次提出索赔以及进一步追究责任的诉求,而俄罗斯着重指出已公开主要档案,赔偿事宜始终悬而未决。两国在外交场合审慎对待这一话题,以防矛盾激化。
波兰国内针对相关事件的纪念活动日益形成制度。每年都有数千民众前往卡廷森林的纪念园区,在清明时节,遇难者家属会齐聚于此,点亮蜡烛并献上白玫瑰。1993年,华沙的卡廷博物馆对外开放,馆内展出了档案副本、遇难者遗物以及历史照片,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参观者。
学校把卡廷惨案列入历史课程之中,教科书对事件的整个过程予以详细记录,着重突出真相的重要意义。波兰民众借助悼念与教育活动,铭记过往的历史伤痛。
卡廷惨案的披露警醒世人,权力若缺少制衡,或许会引发严重罪行。揭开真相需要胆量,实现历史和解需要时日。波兰和俄罗斯在卡廷问题的协作虽有推进,但分歧仍旧存在。档案的公布为后世提供了反思的资料,告诫各国提防谎言与掩盖。卡廷惨案的教训不只是属于波兰,也是全人类的。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