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祸首”公布了,并非甜食!医生直言:两类食物最好少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6 10:34 2

摘要:饭后一根烟,快乐似神仙,饭后一杯奶茶,血糖飙上天。别总盯着糖罐子骂娘,其实糖尿病的“幕后黑手”,根本不是什么小蛋糕、小奶糖,而是你餐桌上那些“不声不响”的狠角色。

饭后一根烟,快乐似神仙,饭后一杯奶茶,血糖飙上天。别总盯着糖罐子骂娘,其实糖尿病的“幕后黑手”,根本不是什么小蛋糕、小奶糖,而是你餐桌上那些“不声不响”的狠角色。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些披着营养马甲的“隐形杀手”,到底是怎么把我们的胰岛功能一点点“谋杀”的。

糖尿病这顶“甜蜜的帽子”,我们戴了太久,结果一查,罪魁祸首居然另有其人。甜食固然不是啥好东西,但它在糖尿病这场“宫斗剧”里顶多是个“从犯”。

真正的“主谋”,却常常被我们捧在手心、捧到嘴里,还自以为吃得健康养生。

第一类“背后捅刀”的狠角色:精制碳水化合物。

别一听“碳水”就觉得是营养专家才懂的名词。通俗点说,就是你每天吃的白米饭、白馒头、白面条、白粥,那些看起来“干干净净”的主食,才是真正的“偷糖高手”。

它们一进肚子,转身就变成了葡萄糖,血糖值呼地一下上去了,像坐上过山车。胰岛素一看血糖飙升,只能连夜加班,久而久之,累得不行,干脆罢工——糖尿病也就来了。

第二类“打着健康旗号”的隐藏杀手:高脂加工食品。

你以为只有糖才升血糖?错,大错特错。那些你以为“跟糖不沾边”的腊肠、火腿、炸鸡、奶茶里的植脂末、蛋糕上的奶油,统统都是“糖尿病的帮凶”。

高脂饮食不但让胰岛素“出工不出力”,还加重胰岛B细胞的负担,时间一长,胰岛素的功能就像被关久了的家电,彻底短路。

所以,罪魁祸首不是糖,而是那些“看起来不像糖”的食物。

拿中医的放大镜一照:这叫“膏粱之疾”

糖尿病,西医叫做“Type 2 Diabetes”,中医管它叫“消渴”。听着就让人心发慌——“消”是消瘦,“渴”是口渴,喝水都不解渴,吃饭也不长肉,尿多得像水龙头坏了。古人早就发现这种病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饮食不节、情志不调、劳逸失衡的慢性内耗。

《黄帝内经》里有句老话:“五味入口,各归其所。”这话放今天照样灵验。

吃太多精米白面,脾胃一时爽,久而久之,气血生化无源,津液亏耗,阴虚火旺,肾精渐衰,“三多一少”的症状就找上门了。

中医认为“膏粱厚味”是大忌。啥叫“膏粱”?简单说,就是油多、肉多、甜多、加工多的食物。那些高油高糖的现代饮食,正是古人口中的“膏粱之疾”的源头。

所以别怪古人不懂糖的化学结构,他们早就用“阴阳失调、脾肾亏虚”把糖尿病看得明明白白。

谁家糖尿病不是吃出来的?

来点真实的例子,不说你还真不信。

2023年,广东深圳的陈阿姨,退休前是银行职员,一天三顿都吃得规规矩矩,但规矩归规矩,顿顿白米饭、外卖炸鸡、加点豆奶和蛋糕,觉得自己“没吃多少”。

结果一次体检,空腹血糖12.3 mmol/L,直接被医生“判了刑”。

医生说得很明白:你这不是吃糖吃出来的,是吃“白的、炸的、黏的”吃出来的。陈阿姨当时就傻眼了:自己从来不爱吃糖,怎么也中招?

这不是个案。2019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指出,中国2型糖尿病成人患病率已达11.2%,而其中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中标”。更可怕的是,很多人以为“我又不吃糖,咋会得糖尿病?”——这种想法,才是真正的“慢性杀手”。

西医有药,中医有法,但管不住嘴一切白搭

西医怎么治糖尿病?一句话:控糖+控脂+运动+用药。

最常见的一线药物叫二甲双胍,它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肝糖输出,副作用小,价格还便宜。但是,这药再好,也架不住你天天喝奶茶、吃夜宵。吃药就像灭火器,生活方式不改,火灭了又烧,烧了再灭,最后胰岛彻底罢工,只能上胰岛素。

中医咋治?分型诊疗,辩证论治,讲究调和阴阳、健脾补肾、养阴润燥。比如脾虚湿盛型的糖友,就要健脾化湿;阴虚火旺型的,就得滋阴清热。

中药如黄芪、山药、知母、地黄、茯苓等,配合针灸、拔罐、太极,养生效果不输药丸。

但说到底,再神的药方,也敌不过你嘴上的“放纵”

营养师的话,别当耳边风

别以为营养师只会让人吃生菜。人家说得明明白白:糖尿病防控,真正需要管住的,是“高升糖指数+高脂+高热量”的组合拳。

别碰的食物榜单TOP2:

1. 高精细碳水:白米饭、面包、蛋糕、白粥,升糖速度快如闪电,吃完一小时血糖飙到天上。

2. 高脂加工食品:炸鸡、薯条、奶茶、奶油蛋糕,不光升糖,还升脂、升体重,三高齐飞。

可以多吃的食物:

· 粗粮:糙米、燕麦、荞麦,升糖慢,肠道爱它。

· 高纤维蔬菜:西兰花、芹菜、黄瓜,血糖平稳的“好帮手”。

· 健康蛋白:豆腐、鸡胸、鱼肉,补充能量不升糖。

心病也得“糖”来医?别笑,是真的

心理健康和糖尿病之间的“地下情”,早被研究揭穿了。

哈佛大学的公共卫生研究显示,长期焦虑、抑郁、压力大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比情绪稳定者高出近30%。为什么?因为压力会让皮质醇激增,影响胰岛素功能,结果就是——血糖飙升。

所以别再说什么“心宽体胖”。心宽了,血糖反而更稳,不信你试试每天睡好觉、少操心、多运动,血糖比吃药还听话。

饮食、情绪、作息,三管齐下才是王道

与其每天研究哪种降糖药最猛,不如想想你昨天晚饭吃了什么。晚上12点还在刷短视频,第二天起床像丢了魂,血糖能不高?天天窝在沙发上,运动量不够,胰岛素只能靠吼的——这病,能不来找你?

咱们来个简单的“三不”口诀:

· 不吃白饭当主角:主食换成杂粮混搭,白米饭不超过一半。

· 不喝含糖饮料当水喝:奶茶、果汁、饮料都别碰。

· 不熬夜当夜猫子:晚上十一点前睡觉,别让胰岛素“夜班加班”。

总结:中医讲“慎起居,节饮食,调情志”,西医说“控糖、控脂、控压”,说到底,糖尿病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你一口一口吃出来的

“病从口入,祸从懒生”,这话放在糖尿病身上一点不假。

中医古籍《景岳全书》有言:“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内伤脾胃,气化失司,津液内耗,而消渴之病生焉。”

翻译成人话就是:你吃得乱、睡得晚、情绪又差,身体哪能不出毛病?

所以啊,啥药都不如“管住嘴+迈开腿+放宽心”来得实在。别再迷信“降糖神药”了,真正的“神药”,就藏在你每天的生活里。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R].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2]张伟,王芳. 糖尿病患者饮食干预及营养管理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09):777-781.

[3]王明月,李海燕.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10):5291-529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陈晨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