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在刷朋友圈时,看到一位在加州开小店的华人老板吐槽:当地顾客总抱怨中国商品涨价,却没人把账算到关税头上。
最近在刷朋友圈时,看到一位在加州开小店的华人老板吐槽:当地顾客总抱怨中国商品涨价,却没人把账算到关税头上。
这让我想起了一组调查 —— 美国超市里中国商品平均涨价 11%,但 71% 的购物者认为是 “企业贪婪”。
更夸张的是,不少美国网友坚信 “关税是中国人付的”。
为了说清楚为啥会这样,我创作了两个普通美国人的故事,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是弗兰克,开着 18 轮大卡车跑美国的高速路十来年了。
记得那天在艾奥瓦州服务区,司机们围着广播听总统宣布对华关税。
比利摇晃啤酒罐大喊:“早该教训那些中国人!”我们都跟着按响喇叭欢呼 —— 哪怕车上的货物正因此暴涨运费。
等到卸货时,我注意到中国产无线耳机涨价 30%。
店主抹着汗说:“关税搞的。”
我当场反驳:“总统说关税是中国人付!”
后来经手的货物越来越魔幻:科罗拉多太阳能板厂因中国零件缺货停工,俄勒冈伐木场老板为处理滞销原木,干脆买中国电锯来加工。
最讽刺的是,我的车载冰箱在关税实施后,还是中国美的制造的,只不过价格贵了 50 美元 —— 这些钱最终都流进了美国海关账户。
我是约翰,《ZJG每日新闻》的资深编辑。
加征关税的下午,新闻部像炸锅的蚂蚁。
政治记者凯特冲进来喊:“钢厂要新增 500 岗位!”
商业编辑艾米小声说:“但沃尔玛圣诞商品可能涨价……”
那晚我盯着两篇报道:头版是钢铁工人麦克泪流满面佩戴新工牌的照片,右下角挤着段文字说 “某些商品可能微调价格”。
就像菜单把招牌菜放在最显眼位置,高热量警告印成小字 —— 读者需要希望,而不是冰冷的数字。
三个月后收到读者来信质问洗衣机涨价,我没有刊登。直到看见货架前为贵了 27% 的火鸡发愁的单身母亲照片时,我发现自己再也分不清新闻报道和虚构小说了。
从弗兰克和约翰的故事里,我们能看出普通美国人对关税的误解不是平白无故来的。
一是媒体报道的 “选择性过滤”。
美国主流媒体往往把关税带来的就业数据放大,把涨价影响缩小。比如《ZJG每日新闻》用头版报道钢铁厂新增岗位,却用小字提及商品涨价。这种 “报喜不报忧” 的做法,让读者只看到政策的 “正面”,却忽略了代价。
二是经济学常识的缺失。
很多美国人缺乏基础的经济学知识,不知道 “羊毛出在羊身上” 的道理。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显示,仅 35% 的美国人了解关税会导致物价上涨,更多人误以为关税成本由中国企业承担。这种认知偏差,让他们更容易被政客的 “中国买单” 言论误导。
三是美国宣传的“话术陷阱”。
美国政府常用 “对等关税”“公平贸易” 等术语包装政策,却避谈消费者的实际负担。例如,特朗普政府宣称关税能 “重振制造业”,却不提普通家庭年均损失数百美元
作为中国博主,我觉得咱们看这件事,既要看到美国普通人的处境,也要从中得到启发。
首先得练就"信息解毒"的功夫——刷到"越南制造要取代中国"这种短视频别急着焦虑,先扒一扒数据!像上次某博热搜说XX品牌要搬去印尼,结果查海关数据发现:头三个月绍兴运过去的布料翻了两倍多。
明白?这就跟学校食堂换承包商似的,看起来掌勺师傅换了,其实菜市场的供货商还是三叔二舅的农贸市场。
再说实际的饭碗问题,目前有两件事可以思考:
做好“中外翻译”。比如把普通充电宝加装防冻功能卖给俄罗斯人,服务好国内外信息差,就是大好机会。认识个高职毕业的学长,专帮老外和本地工厂沟通。
最重要的——别跟机器死磕,要学会指挥机器。磨扳手再快也比不过拧螺丝机器人,当不了最强输出就当指挥,换个方式照样通关。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