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池娟芳:古厝新生与数字赋能的乡村振兴实践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6 10:23 4

摘要:闽江支流梅溪畔,初次见到池娟芳时,她正和团队在对石刻文物进行高精度的数字化采集。红色光点在这些文物上游走,显示屏上,明代嘉靖年间的捐粮碑文正以0.03毫米精度重生。"这个风化严重的'孝'字,数字模型还原了它三百年前的模样。她轻触屏幕,层层岩屑在算法中剥落,遒劲

从多元求索到专业深耕的成长脉络

闽江支流梅溪畔,初次见到池娟芳时,她正和团队在对石刻文物进行高精度的数字化采集。红色光点在这些文物上游走,显示屏上,明代嘉靖年间的捐粮碑文正以0.03毫米精度重生。"这个风化严重的'孝'字,数字模型还原了它三百年前的模样。她轻触屏幕,层层岩屑在算法中剥落,遒劲笔锋重现眼前。

作为《当代建筑遗产保护的数字化策略研究》的作者,池娟芳将技术创新融入传统保护场景。并主持编写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智彭氏家族石刻数字化信息采集保护方案》《清华彩虹桥数字化保护》和《罗田岩石刻数字化保护方案》等,这些方案详细规划了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建模等先进技术,对石刻文物进行高精度的数字化采集和建模。此外,方案还涵盖了数据存储与管理、数字化成果的传播与应用,确保了文物在物理空间受损时,其数字档案仍能完整保留,实现了文物的双重保护。

作为福州市闽清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及一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池娟芳在闽清县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了她的作用。她以“保护不是封存,而是让文物活在当下”为理念,两次代表建议被做重点督办件,实现历史资源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衔接。

在交流中发现,这位80后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她在职业实践中,是从技术一线逐步走向管理岗位的:在盘古传媒任职时,池娟芳为江西省文旅厅参与义乌等地的文化和旅游产品博览会提供了设计服务,由此踏上了与文化行业的结缘之路。2019年起,池娟芳通过学习深造,专注于南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跨区域项目管理经验。2023年起,任北京建筑大学设计研究院文保院四所副所长,投身更高层面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技术研发。

作为文物保护行业资深从业者,她的专业能力获行业多重认证:2017年取得文物中级工程师职称,通过“全国考古调查勘探岗位人员职业技能”初、中、高级考试,2023年受聘为福建省土木工程建筑行业协会专家。她在学术领域成果丰硕,参与编写了《当代建筑遗产保护的数字化策略研究》《梅邑风情》等著作,并在《科学与技术》《城镇建设》等知名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深入探讨了基层文物保护宣传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在社会责任层面,她始终践行公益精神:连续六年(2013—2018年)带领团队与中华残疾人网共同发起“残疾人相亲会”,2018年获“中国新时代·闽商新作为”社会公益慈善奖;2022年疫情期间,作为志愿者参与福州社区防控,获宁化街道福瑞社区“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表彰,展现专业之外的人文关怀。

从南方到北方,从历史建筑修缮到数字档案建设,她的职业轨迹串联起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始终不变的是对“让文物活起来”的执着。当闽清的古厝在修缮后重焕生机,当石刻文物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永恒留存,池娟芳的实践证明:文化遗产保护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刻,而是以专业为笔、以创新为墨,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传承答卷。

她的经历与行动,不仅勾勒出一位文保工作者的职业肖像,更折射出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的多元维度——既有对历史细节的精微守护,也有对时代需求的主动回应;既有技术层面的突破创新,如三维扫描技术在文物数字化方面的应用,也有对人文价值的深刻坚守,例如通过数字化赋能为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她身上,职业追求与社会责任形成共振,为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注入了持续前行的动力与温度。

来源:麦子品牌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