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旅游胜地帕哈尔加姆(Pahalgam)发生枪击案,造成几十人伤亡。由此引发印巴局势骤然恶化,举世瞩目,众说纷纭。印巴局势走向如何?对中国有哪些影响?会爆发全面战争吗?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姚远梅】
近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旅游胜地帕哈尔加姆(Pahalgam)发生枪击案,造成几十人伤亡。由此引发印巴局势骤然恶化,举世瞩目,众说纷纭。印巴局势走向如何?对中国有哪些影响?会爆发全面战争吗?
解铃还须系铃人,针对帕哈尔加姆枪击案引发的印巴紧张局势,本文将系统梳理一些客观事实,上述问题的答案,不言自明。
帕哈尔加姆枪击案“恐袭”证据成谜
2025年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旅游胜地——帕哈尔加姆突然发生针对游客的枪击案,造成26人丧生,20多人受伤。目击者称,几名枪手有计划近距离向游客开火,主要针对男性。
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针对游客的枪击事件,当地加强警戒。 图自央视新闻
自2019年印度单边终止印宪法370和35A条款,借以废除查谟—克什米尔土邦的“特殊地位”以来,印度中央政府直接管控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加上印政府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治安很严。光天化日之下,这几名枪手真枪实弹,如何躲过当地治安法眼,令人存疑。
案发后,印度警方第一时间将其定性为“恐袭”。随之,《印度时报》、《印度快报》、《印度教徒报》、《今日印度》、Wion电视台等印度媒体普遍报道:“恐怖”组织“查谟-克什米尔抵抗阵线”(The Resistance Front J&K)认领了此案,因为其对印度政府的克什米尔政策(指2019年终止印宪法370条款废除克什米尔“特殊地位”)导致大量印度人进入克什米尔改变了当地人口构成表示不满。
与之对应,印度媒体又连篇累牍地报道了“查谟-克什米尔抵抗阵线”及其成员、“查谟-克什米尔抵抗阵线”与“虔诚军”的关系、“虔诚军”与巴基斯坦的关系等。由此一个被印方誉为“恐怖”组织的“查谟—克什米尔抵抗阵线”,一夜之间天下皆知。
莫迪总理得知此事,缩短在沙特阿拉伯的访问行程,加紧赶回国内。4月23日晚,莫迪总理主持内阁安全委员会会议讨论此事。次日,印度政府以这次“恐袭”是巴基斯坦跨境支恐的结果为由,宣布对巴基斯坦实行严厉反制措施,包括暂停《印度河河水协议》、关闭边境口岸、驱离巴方人员、减少巴基斯坦驻印外交官等。同日,巴基斯坦宣布对印度的对等反制措施。由此引发印巴局势骤然紧张。
然而就在外界相信印方说法之时,事情发展陡然转向。4月25日,“查谟—克什米尔抵抗阵线”在电报(Telegram)社交平台的账号公开宣布,其与帕哈尔加姆枪击案无关,之所以发生印方所说的其认领此案之事,是印度操控的结果。
“查谟—克什米尔抵抗阵线”还进一步指出,印方已多次这么做,如2000年杀死35名锡克人事件、2001年印度议会大厦袭击事件,以及最近的2019年印度大选前夕发生的普尔瓦玛袭击案事件,当时印度指责巴基斯坦幕后策划这次“恐袭”,但印前政府官员马利克(Salya Malik,2019年任查谟—克什米尔邦邦长)却揭示印方错误及政治掩藏。
4月26日,巴总理夏巴兹也表示巴方与此次枪击案无关,巴方愿意就此参与第三方的“中立、透明、可信”的调查。
4月25日“查谟—克什米尔抵抗阵线”所发布的声明
一方面,“查谟—克什米尔抵抗阵线”与巴政府公开否认印方指控,另一方面,印方指控巴跨境支恐导致这场“恐袭案”发生,这相互矛盾的立场,着实令外界感到一头雾水。为此,印、巴舆论战也从南亚打到国际上,如在伦敦,印巴支持者相互跑到彼此驻英国使馆前抗议示威。
同时,印巴军队接连几日发生边境冲突。4月28日,巴基斯坦信息部长阿塔乌拉·塔拉尔(Attaullah Tarar)表示:巴方掌握可靠情报显示,印度可能会在未来24至36小时内发动军事打击。印巴战争,仿佛一触即发。
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4月30日20时26分,“查谟—克什米尔抵抗阵线”再次通过其电报社交平台的账户,公布一份印度情报机构——研究分析局(Research and Analysis Wing, R&AW)的“绝密文件”。
文件形成时间2025年4月16日,文件参考编码R&AW/JK/VX-7F3D/25-A,文件处理代码SAD-CB-K,文件密级绝密级(TOP SECRET),文件编号CO64607720210101910。文件内容长达9页,分为7个部分,分别是:“战略目标评估”、“十二军行动与叛乱动员”(指鼓励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俾路支解放军”(BLA)等反巴政府的势力反叛闹独立)、“侵入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细节”、“地缘政治框架”、“心理战操作”、“行动危险与管理”、“最终执行授权协议”。
这份文件把印度研究分析局涉嫌精心策划帕哈尔加姆枪击案并嫁祸给巴基斯坦,借此对巴基斯坦进行内外分化瓦解的详细内容公布于众,如战略目的、行动时间、行动地点、如何操作、如何宣传等。
具体细节包括:
(1)通过多方伪造证据,如利用AI生成虚假证人证词、模糊视频等,并要求印媒(如《印度快报》等)在袭击后36小时公开释放证据,以嫁祸给巴基斯坦及其情报机构“三军情报局”(ISI)。
(2)适当制造印巴边境紧张,且控制行动范围不超过控制线(LoC)1.2公里,由此吸引巴方将部署在俾路支省的兵力转向东部边境,且避免触发国际仲裁,由此为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涉恐武装分离势力——“俾路支解放武装”和“俾路支民族主义军”(BNA)提供行动机会,助其在巴俾路支省制造代号“T-48”的行动。
(3)此行动实施窗口最好在美国副总统万斯访问印度期间,在印控克什米尔谷地制造高伤亡、高能见度的袭击,借以引导舆论将袭击与“伊斯兰阴谋”关联,获取国际社会同情与支持……行动最终目的是促使巴基斯坦陷入内外双重危机……若该计划败露还将启动备用计划……
4月30日“查谟—克什米尔抵抗阵线”发布的印度“绝密文件”
这份绝密文件内容如此火爆,一经网上发布,立即引爆国际舆论,巴基斯坦多家媒体,如《黎明报》等反复播报,指出印度居心叵测,明明是印方涉嫌自导自演其所说的“帕哈尔加姆恐袭案”,却要嫁祸于巴方,企图以此为由侵入巴基斯坦与分裂巴基斯坦,即巴方所说的“帕哈尔加姆假旗行动”(False Flag Operation in Pahalgam)。
截至目前,印度政府尚未就此文件予以澄清、否认或发表声明。同时,除了此前印度媒体所报道的那些描述巴方跨境支恐外,印度政府没有提供其他更为扎实的关于巴方策划该枪击案的证据。《纽约时报》亦指出,印度指责巴基斯坦策划这起“恐袭”尚缺乏可靠证据。
“查谟—克什米尔抵抗阵线”发布的印方“绝密文件”内部内容
综上所述,帕哈尔加姆枪击案是否是印方所说的“恐袭案”,证据成谜。按照印方说法,它是巴基斯坦跨境支恐酿制的“恐袭案”,但印方无法提供关键可靠证据。按照“查谟—克什米尔抵抗阵线”提供的“绝密文件”证据,印度涉嫌自导自演这起“恐袭案”且嫁祸于巴基斯坦,借以联合“俾路支解放军”等巴基斯坦内部分离势力,进而内外两方面削弱肢解巴基斯坦,犹如印度精心安排的一个“局”,并且印度至今没有否认与澄清。
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令帕哈尔加姆枪击案是否“恐袭”成谜,进而促使印巴局势扑朔迷离。
印度对帕哈尔加姆袭击案的反应
自4月22日枪击案爆发以来,莫迪政府一直按照巴政府幕后指使这起“恐袭案”的剧本进行反应。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印度高调宣布对巴基斯坦的反制措施。
4月24日,莫迪政府以巴基斯坦跨境支持恐怖主义酿制“帕哈尔加姆恐袭案”为由,宣布对巴方实施严厉反制措施,包括暂停《印度河分水协议》、关闭两国边境口岸、禁止巴基斯坦公民入境、驱逐和减少巴方驻印外交人员等。此后,印方又宣布对巴基斯坦进行贸易封锁、邮政封锁、媒体账号封锁等。
《印度河分水条约》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英国、世界银行大力斡旋而形成跨境水资源协议之一,虽然印巴对此围绕印度河水资源问题经常争吵,但双方一直履行协议。而这次,印度明确表示暂停履行协议,意味着印度对巴基斯坦扬起“水武器”,即利用印度在印度河上游的优势进行大坝拦截,由此对巴基斯坦“断水”或“泄洪”,进而引发处在印度河下游的巴基斯坦民众恐慌。
而每年5月份是巴基斯坦一年中最为干旱高温的季节,巴方处在下游,急需大量用水。印度在上游却单边终止履行分水协议,对巴方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无异于促使巴民众对巴政府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印度拦截水源的大坝
其次,印度积极做好宣传以争取多国外交支持。
自枪击案爆发以来,莫迪总理第一时间在社交账户指出:
“我强烈谴责发生在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帕哈尔加姆的恐怖袭击。向失去亲人的人们表示哀悼。我祈祷伤者早日康复。我们正在为受影响的民众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这起令人发指的行径的幕后黑手将被绳之以法……他们绝不会幸免!他们的邪恶计划绝不会得逞。我们打击恐怖主义的决心坚定不移,而且会更加坚定。”
莫迪总理发出该信息后,印度驻外使团随即跟进宣传,美国、俄罗斯、欧盟、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意大利、丹麦、尼泊尔等国领导人对印方表示哀悼与慰问,美国总统特朗普特别致电莫迪总理以示慰问。
《纽约时报》报道称,莫迪总理就此已给超过12国的国家领导人致电,具体是哪些国家领导人,暂且尚未透露。印度驻联合国副代表帕特尔在联合国的场合中,引用了巴基斯坦前国防部长阿西夫的受访言论,指出巴方在过去几十年为西方干脏活,暗示巴基斯坦政府确实在幕后支持恐怖主义。
与此同时,印度国内反对党阵营,如国大党领导人拉胡尔·甘地等,也公开谴责巴基斯坦跨境支恐问题,表示支持莫迪政府的政策。这种局面下,印度显然已经主导国际舆论。
第三,印度积极做好军事部署。
帕哈尔加姆枪击案发生后,印度在军事上积极部署。印度陆军将其第14军T-90坦克群部,部署在印巴边境,并部署电子战部队建立GPS干扰系统。同时,印度在印巴边境陈兵几十万,这些举措迫使巴基斯坦不得不将部署在西部的俾路支省的兵力向东部巴印边境调动,因而被外界指出这将给“俾路支解放军”、“俾路支解放阵线”等巴境内的涉恐分离势力留下活动空间。
此外,印度“维克兰特”号航母带着30架米格-29K,现身阿拉伯海至巴基斯坦海岸的300海里处,作为由驱逐舰、护卫舰、反潜舰组成的更大航母打击群的一部分开展行动,随后展开海上军事演习。外界普遍认为,此次印度航母部署不是例行部署,而是代表了一种战略转变,旨在投射力量和确保重要海上通道的安全。
4月25日,印度空军(IAF)在中部地区举行“打击”(Aakraman)演习,及部署前线战斗机编队,主要由“阵风”、苏-30MKI中队组成。4月28日,萨博印度公司宣布成功向印度武装部队交付AT4反装甲武器系统,标志印方近程作战能力方面获得增强。印度还计划5月上旬在阿拉伯海加尔瓦尔海军基地附近举行海上演习。
同时,印度三军将领和三军情报局领导出现大调整。5月1日,印度陆军任命普拉提克·夏尔马(Lt Gen Pratik Sharma)中将接任北方司令部总司令。这是印度陆军规模最大、战略敏感度最高的部队,主要针对巴基斯坦、中国方向的战事,包括印巴边境、印中边境西段和中段。夏尔马中将曾任印度陆军副参谋长(战略),并担任军事行动总监(DGMO)重要职位,是一位兼具战略思维与执行力的军事将领,关键时间节点对其重用,明显有所指。
空军元帅阿舒托什·迪克西特(Marshal Ashutosh Dixit)则接替中将J.P.马修,出任印度综合国防参谋长,并担任参谋长委员会(CISC)主席。迪克西特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军事将领,曾担任印度中部空军司令部司令、南部空军司令部防空司令,并在空军总部担任重要参谋职务。
纳尔姆德什瓦尔·蒂瓦里(Narmdeshwar Tiwari)则被任命为新一届空军副司令。现任空军训练部司令将接替蒂瓦里在西南空军司令部的职务,而现任南方空军司令部司令巴拉克里希南·马尼坎坦(Balakrishnan Manikantan)空军元帅将转任中部空军司令部司令等。
印度国防情报局(DIA)局长D.S.拉纳(Lt Gen D.S. Rana)中将晋升为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司令部总司令,6月1日赴任,这是印度唯一的综合三军作战司令部。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咨询委员会也借机进行改组,由15名成员组成,由印度研究分析局前局长乔西(Alok Joshi)担任主席。未来几个月,印度海军高层也将迎来全面调整。
印度这些军事部署,毫无疑问将迫使巴基斯坦不得不加强军事部署,发射地对地导弹,进而出现巴基斯坦歼-10战机对阵印度“阵风”战机,印巴边境小规模交火不断等场面,巴基斯坦驻俄大使受访时表示如果冲突演变为战争,巴方将对印度使用核武器。可见战争阴云密布。
下一步发展趋势
鉴于印巴剑拔弩张,以及印巴实力严重失衡,是否意味着下步印度将伺机对巴基斯坦动武?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历来一国发动战争,都是有备而来。莫迪总理非普通政客,而是理智、务实、政教合一的领导者,多年以后回过头来看,莫迪总理将是“婆罗多”历史上可圈可点的人物。若印度选择对巴基斯坦发动战争,势必是建立在深思熟虑、确保打赢的基础上,否则,着眼于下次大选获胜的莫迪政府,经受不起一场“失败”的战争。为此,莫迪政府需要克服如下几点才会选择开战。
其一,需要找到合适理由实现“师出有名”。
“查谟—克什米尔抵抗阵线”4月30日晚抛出的这份“绝密文件”,对莫迪政府极为不利。若文件内容属实,等同于印度不仅涉嫌自导自演这起印方所说的“恐袭案”并嫁祸于巴方,借以内外两重对巴分化瓦解,还以巴方“支恐”为由获得国际社会支持。这种做法显然缺乏国际正义,有损印度国际形象。因此巴政府敢于在国际上呼吁联合国“五常”国家介入主持公道。
若印度否认这份“绝密文件”的真实性,有可能刺激“查谟—克什米尔抵抗阵线”公布更多对印方不利的内容。因为该组织有能力获得这份“绝密文件”,定会存有其它相关内容。正是如此,自这份“绝密文件”面世以来,莫迪政府及印度主流媒体默然以对,既不澄清,也不否定。如此一来,莫迪政府需要找到其他合适的理由,才能“师出有名”地对巴基斯坦动武。
印度总理莫迪 资料图:印媒
其二,需要获得美国等国的支持。
印方所说的“帕哈尔加姆恐袭案”正好发生在美国副总统兼“印度女婿”万斯访问印度与省亲期间,并且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性质比较恶劣,因而早期阶段美国总统特朗普给莫迪总理致电慰问,副总统万斯第一时间表示:“乌莎(万斯妻子)和我向印度帕哈尔加姆毁灭性恐怖袭击的受害者致以慰问……”
然而,5月1日网上普遍传播那份印度涉嫌自导自演该“恐袭案”的绝密文件后,5月2日,万斯副总统接受福克斯新闻台采访时却表示:“我们希望印度对此次恐怖袭击的回应,不会引发更广泛的地区冲突……希望巴基斯坦与印度合作以便追捕其领土内的恐怖分子……”
万斯在讲话中没有提及巴基斯坦“支恐”导致印方所说的“帕哈尔加姆恐袭案”问题,而是敦促印度对这起恐袭案的反应不要引发更广泛的地区冲突,也敦促巴基斯坦配合印度追捕躲避在巴境内的恐怖分子。这说明美国对这起“帕哈尔加姆恐袭案”的立场发生微妙改变。没有美国等国的支持,莫迪政府不会对巴基斯坦挑起一场全面战争。
同时,5月5日,巴基斯坦已正式向联合国安理会通报有关南亚局势的最新进展,可见下一步关于印巴局势的外交斗争将比较激烈。
其三,需要令中国无暇顾及。
印度清楚知道中巴“全天候友谊”与中巴经济走廊的合作,令中巴有共同利益,中国政府不会坐视不管印度对巴基斯坦的削弱瓦解。鉴于此,若想实现印度对巴基斯坦的战略目的,印度需要要么佯装对中国友好,“劝说”中国不要帮助巴政府;要么联合其他国家在中国东部、南部海上制造事端,令中国分身乏术,难以帮助巴基斯坦。
而这一点,不是没有可能。因为2025年2月莫迪总理访美时与特朗普总统签署《联合声明》,首要一条是相互合作共创发展战略机遇;2024年9月份印菲签署防务工业与后勤补给备忘录;今年4月,美国开始加大在中国海上周边的军事部署,将B-1B战略轰炸机和1.4万美军投向台海、南海地区并与菲律宾展开军演;4月27日,菲律宾6名人员不顾中方警告劝阻,非法登上铁线礁活动,中国海警执法人员依法登礁并查证处置等。同时,印日外交与防务“2+2”对话签有多个条约,印度是美日印澳“四边机制”的重要成员。因此,印巴局势紧张期间,若中国东部南部海上也发生紧张局势,毫无疑问,对印度而言,是天赐良机。
结语
总之,随着印巴局势发展,印度所说的“帕哈尔加姆恐袭案”真相逐步浮出水面,它已超越传统意义的印巴克什米尔争端,上升为更大范围的“婆罗多帝国”领土争夺。
这一点,从2023年印度新议会大厦“婆罗多帝国”(Akhand Bharat)壁画覆盖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别国领土、莫迪政府主持G20会议时修改国名为“婆罗多”、印人党母体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RSS)领导人巴格瓦特受访时多次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实现“婆罗多帝国”,以及2025年初印度媒体炒作“俾路支独立”及重复1971年肢解巴基斯坦的经验,印人党议员叫嚣令巴基斯坦一分为五;2025年1月,印度邀请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婆罗多帝国”版图覆盖的国家参加印度气象局成立150周年纪念会,印度教主要传教士兼著名瑜伽教练兰德福(Swami Ramdev 或Yog guru Baba Ramdev)受访时表示印巴若发生战争,印度将分裂巴基斯坦并将在卡拉奇等地建立印度教学校古鲁库尔(Gurukul)等,已初露端倪。
印度教主要传教士兼著名瑜伽教练兰德福(Swami Ramdev 或Yog guru Baba Ramdev)表示印巴若发生战争,印度将分裂巴基斯坦,并将在卡拉奇等地建立印度教学校古鲁库尔(Gurukul)
针对当前印巴局势,还存在很多变量制约,特别是巴基斯坦已正式诉诸联合国安理会。因此近期印度将对巴基斯坦发动哪种“打击”,还不是特别明朗,需要进一步观察印美合作动向、中国东部南部海上局势变化,以及巴基斯坦境内那些印度“朋友”,如“俾路支解放军”、“俾路支解放阵线”等巴方涉恐分离势力的活动情况。倘若多方同频共振,相信这场战争的广度、烈度将会超出人们的预料。倘若多方不支持印度对巴基斯坦的战略目的,莫迪政府可能会选择小型、可控的精准“打击”,以挽回面子。或者经过联合国安理会调解,印巴剑拔弩张之势逐步趋向降温。是否如此,拭目以待。
来源:观察者网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