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产品出海的规划艺术:如何开始产品规划?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6 10:53 1

摘要:在当今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下,硬件产品的出海已成为企业拓展业务、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然而,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它需要精心的产品规划和对目标市场的深入理解。本文从产品规划的定义出发,详细介绍了硬件产品出海过程中目标确定、市场分析、竞品分析、用户分析以及产品规

在当今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下,硬件产品的出海已成为企业拓展业务、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然而,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它需要精心的产品规划和对目标市场的深入理解。本文从产品规划的定义出发,详细介绍了硬件产品出海过程中目标确定、市场分析、竞品分析、用户分析以及产品规划框架等关键环节。

智能硬件产品有哪些?

AI硬件如无屏手机AI Pin、个人助手Rabbit R1、智能指环Ring Conn/Oura Ring、智能眼镜雷鸟X2等办公用品如手机、平板电脑、录音设备等娱乐创作如大疆DJI无人机、影石全景相机、VR/AR头显设备、3D打印机、无弦吉他LiberLive等智能穿戴如韶音骨传导耳机、苹果手表、小米手环等智能家居如安防摄像头、扫地机、割草机器人、宠物喂食器等户外出行如电助力车e-Bike、外骨骼HyperShell、车载电源等

产品规划是什么?

产品规划指在一定周期内,根据当前阶段的业务目标及想要凸显的产品价值,制定具体策略和步骤,总结为一个具有线性关系的路线图,最终在“要做、得做和能做”之间找到交集、达到平衡。

一定周期:迭代快的消费类硬件(如耳机、充电宝)周期短,一般为6-12个月;高门槛设备(如医疗/工业硬件)周期长,一般为2-3年

智能硬件特殊点:需要预留认证缓冲期

当前阶段:产品生命周期处于哪个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或衰退期

业务目标:导入期核心目标是验证PMF(Product Market Fit,产品市场匹配度);成长期核心目标是快速抢占市场份额;成熟期核心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衰退期核心目标是最大化剩余价值后有序撤退,并为新品类铺路。

产品价值:用户价值如满足需求,市场价值如本地化程度及合规性,技术价值如续航时间,商业价值如成本结构和毛利率水平

注意事项:警惕“伪需求”,避免“技术自嗨”,堆砌一些无用功能

具体策略和步骤:将宏观目标(业务目标/产品价值)拆解为可执行动作,如技术研发、功能取舍、渠道扩张、成本优化等

路线图:指导从开发到全球落地的战略可视化图谱,包含产品、技术、市场、合规等硬性约束

产品规划怎么做?举个简单的例子。

你的身份:短视频平台产品经理发现问题:平台最近违规内容比较多,如擦边、反动言论、谣言等,影响用户体验和品牌形象,不利于构建优质的内容生态从而反哺平台估值。你的目标:通过半年(产品规划的周期)的时间,为平台打造良性的内容生态体系(产品价值主张),提升内容质量与社区氛围。实施策略:建立更完整的视频内容审核体系,「AI+人工+用户」三位一体,如加强内容审核和搭建用户反馈渠道实施步骤:建立违规分析模型(大数据采集和分析、敏感词库),增加用户反馈入口,设计违规视频的人工介入审核后台等一、目标确定

1. 现状分析、问题发现

产品规划重点在于确定产品价值主张,而价值主张的确定需要先找到当前业务的主要矛盾,业务的主要矛盾则需要基于产品经理日常工作中积累的洞察力,发现从而抽象出来。如果没有洞察到并抽象出产品价值主张,那就回归到用户中去,挖掘最真实、最原始的用户需求,并为之努力。

可利用“价值主张画布”溯源业务矛盾,罗列既有产品的价值主张,并完善对应的用户信息。

业务矛盾参考如下:

合规性门槛:比如智能门锁企业因为忽略了X国的某项标准认证,错过了预期上市时间,导致了延迟上市损失供应链韧性不足,欠料缺料:比如某物料单一供应商缺货导致停产,或海外仓备货失衡本地化适配不足,表层化:比如仅做语言翻译,未改造硬件交互逻辑(如UI右向左向的切换),或忽略了本地服务的网络构建市场匹配错位:比如将国内成功模式直接复制到海外,导致价值主张失焦

2. 目标对齐、业务定位

业务团队成员,包括产品团队、开发团队、销售团队、市场团队等,需要进行深入的沟通和协作,根据业务方向、技术能力、用户反馈和市场表现,指出产品在未来要实现的战略目标,明确业务定位和产品愿景。

在确定业务定位之前,业务成员需要基于战略目标,跨部门沟通需求、预判冲突,然后分配相应资源并动态调整。

业务的利益相关者沟通完需求后,需要在产品和市场的范畴内,明确业务的成长方向和竞争优势,可利用“安索夫矩阵”进行业务的战略定位。

先考虑现有市场里,既有产品的市占率是否还能提升(市场渗透策略),比如渠道深耕再考虑是否能为既有产品开发一些新市场(市场拓展策略),比如本地化适配(硬件规格/语言/UI/认证)然后考虑是否能为现有市场开发一些匹配需求的新产品(产品开发策略),比如做硬件同时提供服务,整合单品为产品系列最后考虑能否利用自己的技术能力、品牌优势等,开发新产品提供给新市场(多元经营策略)。二、市场分析

1. 出海的机会与挑战

硬件产品选择出海的必要性。

面对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与内卷,出海已成为智能硬件企业的生存必需。不同区域的海外市场要么具有高溢价特性、要么有低成本优势,有效避开国内市场的低价厮杀。通过多产地布局,企业可降低单一市场的经营风险。

新兴市场的基建缺口也为智能硬件创造了刚性需求。电力供应不稳定的区域,储能设备市场规模逐渐增大;银行渗透率低的区域促使POS机快速普及。此外,政策红利也会加速市场的发展,比如政府的智能家居产品补贴,严格认证的执行清退了非标的白牌产品从而优化竞争格局。

硬件产品出海的门槛。

出海之路并非坦途。

首先,合规成本陡峭,各国认证标准、器件运输规范、数据合规性等严格程度不一。

其次,供应链存在不确定性。某物料短缺将导致产品交期延长,叠加区域罢工抗议等人为冲突导致成本激增。

再者,本地化面临深层障碍,包括部分市场需规避宗教敏感设计等文化适配问题。

2. 市场环境

当想要分析业务状况(可辅助进行业务定位)、触达未开发的市场、推出服务或产品、发展战略团队时,可选用 PESTLE 分析框架,但该方法的有效性强依赖于企业所获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只做参考,不做决策因子。

3. 市场规模

什么是市场规模?

市场规模即市场容量,指某段时间内,某类产品或服务在某个市场范围内的总销售额或总销量,通常以一年为单位衡量。

如何获取市场规模?

直接查询第三方行业资讯平台(免费),如艾瑞咨询、洞见研报、微信搜一搜(输入关键词“XX年份+XX行业+报告/白皮书”)查询电商平台对应的数据分析工具(付费),如抖音电商可查询“蝉妈妈”和“飞瓜数据”,淘宝数据可查询“生意参谋”,淘天和京东数据可查询“魔镜分析”,虾皮数据可查询“虾多拉”,亚马逊数据可查询“卖家精灵”

如何推算市场规模?(最简版为“量×价”)

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为例,推算2025年市场规模:

市场规模 = ①新能源汽车销量 × ②每车电池均价

① 新能源汽车销量 = 中国乘用车年销量 × 新能源车渗透率 = 2000万辆 × 50% = 1000万辆② 每车电池均价 = 平均整车成本 × 电池成本占比 = 平均整车售价 × 物料成本占比 × 电池成本占比 = 20万/辆 × 80% × 50% = 8万/辆市场规模 = 1000万辆 × 8万/车 = 8000万元

其他说明:各新能源车换电池的费用,特斯拉60度电池包14.6万,理想40度电池包8.2万,蔚来100度电池包16.7万,小鹏80度电池包9.2万……

4. 竞争格局

什么是竞争格局?

竞争格局指特定市场或行业中,各参与者(企业/品牌)之间通过资源分配、战略定位和市场行为而形成的力量对比关系

竞争格局包括什么?

数据来源:同直接获取市场规模的数据来源,① 第三方研报,② 电商平台分析工具

三、竞品分析

1. 竞品布局分析

可利用“多维对比分析法”可视化竞品在市场的布局(通常面向头部品牌)。若竞品有明显的规格分层布局,可一张图表示一个竞争对手;若竞品没有明显的卖点分层,可一张图表示多个竞争对手。

维度二“卖点/指标”的分类参考如下:

摄像机:分辨率大小智能门锁:几种解锁方式(掌静脉/人脸/指纹/数字密码等)耳机:佩戴方式(入耳式/耳夹式/挂脖式/骨传导)智能手表:需求人群(女性/男性/儿童/老人/特殊群体)

2. 竞品规格参数/功能

可利用“比较法”评估和对比不同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市场表现、功能特性、优缺点等方面的差异。常见的比较法有打勾比较、评分比较、描述比较以及罗列展示等。

分析黑马级热销智能硬件产品时,需突破传统参数对比,聚焦“非常规成功要素”,比如捕捉到“反共识”需求(戒指替代手环监测睡眠质量),或产品微创新(磁吸模块集成到线束充电宝)。想要快速识别表面参数平庸但实际具备黑马潜力的产品,需要关注那些在1-2个维度做到极致,而非全面平庸的产品。

3. 竞品的市场打法

首先了解四类竞争逻辑,分别为生态捆绑型、流量变现型、技术碾压型、代理商驱动型,是基于不同企业在盈利模式与竞争壁垒上的本质差异进行分类的。

然后,可用 4V 分析模型探究不同竞争逻辑的市场打法,以寻找市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4V 营销模型细分为Variation 差异化,Value 附加价值,Versatility 功能弹性,Vibration 共鸣。

针对四类竞争逻辑的玩家,有着不同的精准打击策略,破解生态封闭、截流关键词(KOC挖角)、突破技术边缘场景(极寒)、高返现策反代理商,总得来说,面对生态和技术型玩家需避其锋芒,面对流量/代理型玩家需速战速决

四、用户分析

1. 钱:支付行为

支付行为直接反映用户的消费能力和价格敏感度,用以精准定位价格区间,优化支付转化。

价格带扫描。可利用Helium 10工具,抓取目标市场TOP10的同类产品近90天的价格分布曲线,重点记录“日常价/促销价/秒杀价出现频率”。支付偏好诊断。需本地化团队配合调查,当地消费者分期选项渗透率,一次性电子钱包支付和货到付款的占比分别是多少。支付载体探究,信用卡、支付网关(Paypal)还是第三方支付处理商。

2. 骂:差评及控诉

差评和控诉直接反映用户的痛点,是改进产品的利器。

可利用工具Keepa(亚马逊历史差评分析)、Fakespot(过滤刷单评论)分析线上电商的用户评价,将用户评价分为三层,分别是词汇(高频词统计)、场景(场景的共性问题)、情绪(谁的怒气值最高)。然后选取骂得最凶的3个极端用户(痛点最清晰)进行电话访谈,挖掘诸如“为什么购买我们的产品而非XX品牌”“什么场景下让你最想退货”等关键信息。如果有渠道代理商,可以询问其客户反馈,对收集到的各种功能和需求进行评估和排序,确定哪些功能是最紧急和最重要的,以及哪些功能可以推迟到后续版本。

3. 退:退货数据反推

退货数据是用户行为的“真相之源”,其反映的产品问题比传统调研更具客观性和即时性。

1)要系统化分析退货数据,首先需要对退货理由进行分类和标签化处理,需合并相似原因,例如将“不会用”、“安装复杂”等相似表述统一归类为”使用门槛/学习成本高”标签

2)然后在地图上将退货数据按地理坐标可视化,能够清晰展现区域性差异,发现高退货率区域,比如一线城市用户因选择多样往往更挑剔,退货率可能比三四线城市高出15-20%;而高温高湿地区产品的元器件故障率可能比其他区域高出3倍。

3)需要建立多维度的交叉分析模型

既要关注订单价值分布(高单价产品退货率可能比低单价产品低),也要分析从购买到退货的时间间隔(48小时内退货可能意味着产品与描述不符)。同时要区分用户属性,针对疑似恶意退货订单(如频繁退换货用户),应建立黑名单机制,而对于高价值新客的首次退货,则要立即启动客户服务流程,包括专属客服回访、视频指导等,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收集深度反馈。

4. 改:社交媒体评测

社交媒体平台上真实的用户反馈往往比实验室测试更接地气,更能揭示产品的实际使用痛点和创新机会。

主流的海外社交平台各具特色:

Reddit适合挖掘深度技术讨论和硬核改装方案TikTok能呈现可视化使用场景和创意解决方案YouTube聚集了大量教程类内容和长期使用评测Twitter则能捕捉实时投诉和突发问题Facebook群组和Instagram话题标签则展现了社群化的使用反馈Snapchat的即时内容则反映了年轻用户的真实使用体验。

通过对这些平台用户内容的系统化分析,企业可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创意评估体系:

当发现某个用户自制的解决方案被多个独立用户频繁提及,且改进成本低廉、不存在专利风险时,可直接纳入下一代产品设计;对于那些小众但具有颠覆性的创意(如完全改变产品使用方式的改装),则可通过AB测试进行市场验证;即使是暂时不适用的创意,也可以归档至企业知识库,作为未来产品迭代的灵感来源。

5. 文:跨越文化鸿沟,本地化适配

出海产品必须深度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禁忌,颜色象征、节日习俗和宗教规范是三大高危区,极易踩雷,导致产品滞销、退货甚至品牌危机。

颜色象征意义的认知差异是头号陷阱,远超语言和支付习惯的影响。粉色在中东地区易与情色产业关联,白色在印度文化中象征纯洁但在日本象征死亡,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喜庆、在巴西文化中代表好运但在印度可能关联危险。节日营销契合文化才能爆发。“樱花限定款”需要3月初在日本上架(早于实际花期),马来西亚可深挖其“开斋节”需求。忽视宗教禁忌易致命。印度文化中牛被视为神圣动物,牛皮相关产品可能被认为是不尊重信仰,巴西地区避免做出“OK”手势(被视为侮辱)。五、产品规划(框架)

在文章开头已经对“产品规划”下过定义。产品规划指在一定周期内,根据当前阶段的业务目标及想要凸显的产品价值,制定具体策略和步骤,总结为一个具有线性关系的路线图,最终在“要做、得做和能做”之间找到交集、达到平衡。

业务团队需明确当前阶段的战略目标和业务定位,并达成共识,再分析市场规模和竞争格局,以寻找市场的机会点,然后多维比较头部和黑马竞品的性能参数和功能价值,探究匹配自身产品价值的竞争逻辑,但需警惕“伪需求”和“技术自嗨”。

1. 竞品对标:先矩阵,后参数

在“市场分析”和“竞品分析”章节,通过竞争格局、竞品布局产品线拆解等,可找到市场空白点,优化自身产品组合,如产品系列根据规格分层(高端/中端/低端)分为旗舰款、进阶款、入门款,并从高到低定价,也可按客户群体(年龄/性别)、技术路线(入门尝鲜/专业极客)进行分层,最后输出产品矩阵图。

然后通过参数对比,明确自身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与短板,写明查漏补缺的性能/功能点。

2. 市场策略:4P + S 分析模型

先通过产品策略定义不可替代的价值,再用定价策略卡住利润咽喉,靠渠道策略实现高效触达,最终用推广策略点燃增长引擎。

Product|产品策略是根基:卖什么?如何确保产品市场匹配?

包括已有产品的迭代和推陈出新,需要定义基础功能、差异化功能和本地化功能。

Price|定价策略是杠杆:卖多少?如何才能使利润最大化?

严控成本结构并卡死,可对标竞品,用特殊寓意数字进行标价

Place|渠道策略是连接器:在哪卖?如何构建高效分销网络?

线上爆量,线下体验,同时进行代理管控

Promotion|推广策略是放大器:怎么推?如何高效转化目标客户?

建立精准KOL和KOC矩阵,创作本土化内容,并抛出促销钩子

Service|服务策略是护城河:服务构建长期壁垒

当服务是产品的衍生价值,并构成完整的客户体验时,可归类到产品策略中。此时服务策略包含售后支持(保修、退换货、维修),增值服务(安装、培训、订阅制内容),用户体验优化(客服响应、使用指导),常见于消费电子和软件行业。

当服务直接影响渠道覆盖质量或终端用户体验时,可归类到渠道策略中。此时服务策略包含本地服务网络(维修点、上门安装),代理商服务培训(技术认证、话术标准化),O2O服务整合(线上下单+线下服务),常见于常见于大家电、汽车行业及B2B设备。

3. 产品路线图(框架)

产品路线包括 ①产品市场布局(产品矩阵)、②硬件参数/功能、③4P+S市场策略。参考如下: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