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已至,医生提醒:高血压的朋友,晚上牢记二不吃三不做!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6 11:07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立夏刚过,天气说变就变,白天太阳直晃眼,到了晚上又闷又燥。这种季节交替的时候,对血压不稳的人来说,比冬天还要难熬。

气温升高、湿度增加,人体水盐代谢加快,血管容易扩张,血压波动得比股票还快。很多人觉得夏天出汗多,血压应该低一点,不会出事。

这种想法太片面,甚至可以说是误导。一项覆盖全国17个省市的慢病数据调查表明,每年5到7月是高血压突发性脑卒中发病的第二高峰期,仅次于冬季。

而且中青年患者的占比,比冬天高了12%。说明啥?高温不等于安全,出汗也不是保护伞。

有些人晚上吃得晚,吃得咸,还觉得夏天要补一补,这种习惯在这个季节对血压来说,就是推波助澜。

还有的把晚上当成放松时间,吃夜宵、吹空调、喝啤酒、搓麻将,一套操作下来,哪还有血压平稳的可能。

更要命的是,很多高血压患者对这些诱因毫无警觉。吃完烧烤血压飙到180,送到医院还说“怎么会这么突然”。真突然吗?真不懂吗?不是,是太习惯把风险当成常态。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表明,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达2.45亿左右。

需注意的是,近半数(约46%)患者未察觉自身罹患此疾。而已确诊的人群里,超过60%在生活方式上没有做出任何改变。

我国约有2.45亿高血压患者,其中近一半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患病,而即便知道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重视。这种状况,在高温季节,成了压倒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最后一根稻草。

夜晚,是高血压风险爆发的高发时间段。人在夜间进入副交感神经主导状态,心率下降、血管扩张,这是自我调节的保护机制。

然而,倘若晚餐进食过晚,且食物过于油腻、咸重,交感神经便会被反向激活,致使血压持续居高不下。

而且晚间是人体排钠的关键时间段,摄入太多盐分,会让肾脏负担加重,血压反而更加难以控制。

一项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的研究显示,晚餐吃盐过量的人群,其夜间平均收缩压比正常摄盐者高出12.7 mmHg。

这可不是一点点波动,12.7 mmHg在高血压风险评分里,是跨越一个完整危险等级。

除了饮食,晚上还有两个习惯,是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忽视但非常关键的。一个是情绪的刺激,另一个是屏幕的刺激。

很多人喜欢晚上刷手机,尤其是刷短视频,看得情绪起伏不定。高兴、激动、愤怒、焦虑,这些情绪波动都会让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瞬间血压升高。

一个被忽略的数据是,短视频平台高峰使用时段集中在晚上9点到凌晨1点,而这段时间正是高血压突发事件频发的时间段。

情绪失控不但会对睡眠产生影响,而且会直接干扰血压调节机制。

反过来,有一个不太被讨论但很值得重视的因素:光照。晚间使用电子屏幕过度,特别是在强蓝光环境下,会显著抑制褪黑素分泌。

褪黑素不仅调节睡眠,也影响血管弹性和神经稳定性。科学家在一项横跨六国的研究中发现,褪黑素水平低下者,其夜间血压异常波动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2.4倍。

不只是睡不着的问题,而是血压根本降不下来。很多人以为睡前玩手机只是影响入睡,其实是在直接破坏夜间血压调节的神经机制。

在所有这些生活细节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件事,其实是「呼吸」。这个看起来无关痛痒的动作,在夜间是一个血压维稳的关键开关。

夜间浅呼吸、打鼾、呼吸暂停,是高血压的一个高相关风险因子。研究显示,在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里,逾三成伴有睡眠呼吸方面的问题,且病情各有不同。

问题是,大多数人不知道,也不查。这种情况如果不被发现,单靠降压药是压不住的,因为压力是来自缺氧和交感神经的连锁反应,而不是纯粹的心脏负荷。

更深一点讲,人的夜间行为和血压之间的关系,其实隐藏着一个更本质的问题——节律的失调。

现代生活全然打乱了“白天为动,夜晚为静”的自然节奏。人到了晚上还在持续接收刺激、进食、用脑、社交,这让身体的节律神经系统一直没有“下班”。

一项发表在《Hypertension Research》上的研究发现,昼夜节律失调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节律者的1.86倍,尤其在中年阶段表现最明显。

这不是生活方式的问题,而是生物钟被彻底打乱的问题。高血压不是来自某一顿夜宵、一次熬夜,而是节律被反复干扰,失去了稳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高血压患者相信夏天可以减少药量,甚至断药,这种做法风险极大。天热时血管会张开,可人一脱水,血就变"稠"了,更容易堵住血管。

尤其是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在夏季的死亡率并不亚于冬季。数据显示,65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在高温天断药三天以上,其中风发生率比持续服药者高出19%。

这不是药效的问题,而是稳定性的问题。身体能不能维持稳定,不是靠天气,是靠规律。

这里面其实还有个被严重低估的因素——肠道状态。研究已经发现,肠道菌群和血压调节之间有复杂的交互关系。

肠道菌群紊乱者,其交感神经活动显著增强,血压波动亦更为剧烈。尤其在晚上,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会影响肾上腺素的分泌水平,直接作用于血管收缩功能。

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最新研究指出,使用益生菌改善肠道菌群之后,约有31%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在三个月内实现了非药物控制血压的目标。

这一发现正在推动高血压治疗从血管本身向“肠—脑轴”方向延伸。

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晚上不该吃什么,不该做什么,这不是在限制行为,而是在寻找一种节律的修复方式。

不吃重盐、重油、重负担的食物,是为了让肾脏和血管获得喘息空间。不做过度刺激行为,是为了让神经系统恢复本该属于夜晚的稳定。

真正的控制血压,不是吃什么、做什么,而是“让什么归位”。人只有在节律归位之后,药物、锻炼、饮食才会发挥作用。否则都是表面功夫。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刘潇潇,杨凯茜,师赛龙,等.高血压诊断对中国中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25,52(06):1131-1137+1152.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