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值初秋,碧波秋水,白云悠悠,“婺风遗韵”系列活动之“婺风京韵”非遗线上走亲会——“南工北艺”话非遗系列活动第六期8月19日晚继续上线直播,本期主题是“文人风雅”,为此,主持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北京国际文化贸易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媛媛老师,特地邀请到
时值初秋,碧波秋水,白云悠悠,“婺风遗韵”系列活动之“婺风京韵”非遗线上走亲会——“南工北艺”话非遗系列活动第六期8月19日晚继续上线直播,本期主题是“文人风雅”,为此,主持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北京国际文化贸易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媛媛老师,特地邀请到了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金华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潘金土老师,婺州举岩宋代点茶技艺、国家一级茶艺师郑健美老师,传统制香技艺河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河北谷氏香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谷俊明老师三位非遗传承人担任主讲嘉宾,与大家分享文人雅趣。
一、文人风雅与非遗人
直播伊始,主持人李媛媛老师就提了一个问题:“各位老师认为‘文人风雅’与您所传承的技艺有哪些关系呢?”
{潘金土:大俗即大雅的种茶人}
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代表性传承人潘金土老师首先介绍了婺州举岩茶的历史,它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唐五代时期婺州举岩茶是十大茗品之一,明清时期是皇家贡品,主产于浙江金华北山双龙洞顶一带,因金华在隋唐时期称“婺州”而得名。其茶味浓,性甘,营养丰富,含有茶单宁、蛋白质等多种有益物质。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含量极高,因此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唐代《本草拾遗》、宋代《茶赋》及明代《本草纲目》均有记载。2008年,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
当聊到文人风雅与茶时,潘金土老师的回答很朴实:“我是个种茶叶的农民。”他认为茶既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琴棋书画诗酒茶”。大雅即大俗,大俗即大雅。他说,点茶、焚香、挂画、插花当然都是雅,但也不乏像他们这样的制茶人习惯大碗喝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琴棋书画诗酒茶当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细节。国人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展现出的优秀传统文化自信,茶是其中之一,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优秀传统。茶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不管是普通人日常的物质文化生活,还是文人墨客的精神文化生活,茶都是风雅的代表。
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他认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做好茶,传承好非遗技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人喝到好茶,为人民的生活增光添彩。
潘金土
{郑健美:茶上作画的茶艺师}
宋韵文化流传千年,近年来,大宋背景的电视剧越来越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看过《知否知否》这部古装剧的观众就会发现宋代人比我们现代人会生活,会享受。点茶、插花、焚香、挂画、下棋就是他们的日常。
近期,随着一部宋韵剧《梦华录》的火爆,同时刮起了一股宋代点茶风,许多年轻人对“点茶”这一古老又风雅的茶艺,非常感兴趣。婺州举岩宋代点茶技艺、国家一级茶艺师郑健美老师给大家详细介绍了宋代点茶茶技艺。先要把茶碾成粉,沿用宋代的点茶方法,把它点出泡沫,再饮用。点茶比平时纯茶更醇厚,有点像现代喝拉花咖啡,但口感更加细腻,特别好喝。也因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婺州举岩宋代点茶技艺2021年3月被列入金华市级第八批非遗保护名录。
郑健美
对此,李媛媛老师有一个唯美的比喻:外国人在咖啡上拉花,我们中国人也会在茶上作画。点茶茶艺师都是画家,他们的画纸,就是一杯杯的茶。
谈到文人风雅,郑健美老师认为,文人风雅可以有两方面的解读,一方面是关于文人。金华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是一座生机盎然的现代化都市,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宋代的古婺金华,名人辈出,陆游曾在此避难三年,后来也曾多次游历金华;李清照也曾卜居金华酒坊巷,并创作了大量诗词,留下了千古绝唱《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
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
气压江城十四州。
另一方面,关于风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我们向往的美好生活。因为生活好了,我们才能有雅性。宋人风雅,就体现在日常生活细节之中,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外,多了一份闲情雅致,便有了平日里的焚香、点茶、挂画、插花这四种雅趣,通过嗅觉、味觉、视觉和触觉,把感官和艺术融合,从而表达出自己的内涵修养与精神境界。
{谷俊明:追根溯源的制香人}
谷俊明老师是谷氏制香第十三代传人,系河北省省级非遗传承人。谷氏家族世代传承制香技艺六百余年,从明朝早期开始,最后落户到廊坊,跌宕起伏。谷老师谦虚地说他跟金华的两位老师一样,就是一个手艺人,祖祖辈辈做制香手艺,就希望把它传承下去。
谷老师介绍,香文化起源很早,它萌芽于先秦,成长于两汉,完备于隋唐,盛行于宋,普及于元明清。香的发展,是使用范围逐步拓展的过程,从早期的祭祀到后期的王孙贵族,然后到文人墨客。宋代四般雅事,焚香便是其中之一。在《清明上河图》中,有很多香坊,说明当时已经普遍使用香料了。打香篆只局限于文人群体中,难以推广。现在大众最常使用的线香出现在宋末元初,之后香才传播得更加广泛了。线香是一种工艺,也是一个手艺人的行当,通过打成香粉、分成香段而成香。线香当时名字叫“炸玉香”,一直流传至今。
谷俊明
谷老师对制香技艺追根溯源,曾去云南丽江考察纳西族,对制香文化积累更多认知和见解,比如了解到苗离羌纳西等少数民族是蚩尤后人,他们的象形文字记录了华夏民族六千多年前的用香场景,包括祭祀等典礼仪式等等。他说,香既是药,又是香,药香同源,制香行当也有祖师爷,这祖师爷就是尝百草的神农,制香祖训里就有“千烦不抽一简,百味不省一香”,与制药相同。
谷老师认为,香跟文人墨客分不开。唐宋八大家中的苏东坡是制香高手,他门下的黄庭坚更是“香痴”,写了许多关于香的诗词,苏氏家族跟廊坊地区渊源很深,苏轼父亲苏洵曾在文安做官,当地有桥叫苏桥,还有很多像苏轼、李清照这样的文人墨客在廊坊写下了有香有茶的诗篇。谷老师表示,虽然自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手艺人,但是很希望这份手艺,能让琴香茶画在盛世中国不断延续,发扬光大。
三位嘉宾老师介绍了传承的非遗技艺,以一位种茶人、一位点茶人、一位制香人的角度,谈了各自心目中的“文人风雅”。其实,只有他们为文人雅士提供了好的素材,我们普通人才能有更多机会去享用更好的内容。
二、茶与香:精神食量,非遗精品
茶是口粮,香是食粮。李媛媛老师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文人喝茶时总会点香、打香篆,而茶是很多文人的口粮,那香之于文人是什么呢?
谷老师认为,香跟茶异曲同工,不可分割。因为茶香有“运出去、拉回来”的说法,运出去的是茶和瓷器,拉回来都是香料,不论是陆路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是如此。茶换回来的香料,不仅有老百姓离不开的花椒大料,还有印尼、西域等地出产的沉香、檀香等等文人用香。香文化也从文人墨客开始扩散传播。
大家都知道南唐后主李煜的琴棋书画艺术造诣远超许多君王,大家不知道的是,他还与小周后调制了著名的鹅梨帐中香。苏轼、苏辙两兄弟也是爱香人,近代的《燕居香雨》当中记载有“二苏旧局”的香方,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兄弟情,苏轼自己也做了很多香方,比如经典的“雪中春信”,不止苏轼,制香中很多方子都出自文人墨客。
如此说来,从皇朝贵族到文人墨客,香之所以能逐渐普及,是因为文人们喜爱香,且文笔好,能把香的精髓丝丝入扣的写到文章中,让更多人从中学习,感悟香的独特。所以,谷老师更愿意称香为“精神层面的食粮”。
他自述七零后这一代人,小时候物质生活贫乏,而今盛世中国,八零九零后和零零后的孩子物质生活丰裕,更需提升精神生活品质,达到更理想的生活状态,香和茶都重新回到了盛世中国,这也是文人香茶能融入到当代社会生活,被今人所接受的前提条件。
李媛媛老师从谷老师的阐述中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每当有一个特别的东西出来以后,都是从文人圈里开始玩儿,有点像现在的时尚潮牌,而茶和香在古代都是最有前瞻意识、最时尚的、最潮流的人玩的东西。
随后,李媛媛老师又提出另一个问题,最近《梦华录》《知否知否》这些影视剧给大众启蒙了宋韵文化,也让人们了解了宋人风雅。去年以来,浙江积极打造“宋韵文化传世工程”,那么在金华,也有非常多宋代遗迹,点茶是如何传播宋代潮流、传递宋韵的呢?
郑健美老师随之娓娓道来:从饮茶方式来看,从古到今经历了四个阶段,最早“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以吃茶为主;到了唐代陆羽时期,主要煮茶;到了宋代则以点茶为主;再到现代,泡茶为主。大众日常喝茶很少注重风雅,更注重实用,需要解渴,取杯,待水煮沸,冲了喝了就完事,她自述小时候父母辈经常这样子喝茶。而宋代点茶就讲究多了,《梦华录》把宋代点茶推向了一个高度,剧中演示出来的茶百戏令人向往,于是,郑老师就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做了宋文化体验课,让大家来体验点茶、喝茶全过程。
宋代点茶
古人喝茶,程序较多,更讲究仪式感。比如器具非常多,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中,把点茶用的十二件器具称为十二先生,现代器具则简化了。真正复原点茶这套茶仪,是需要花费很大心力的。从制茶开始,先烘烤小小茶饼,锤成碎块,再石磨碾碎研磨成粉。点茶过程也是非常讲究,先要调膏,调成膏状以后注水。注水也不能随便,一定要小心,如果一不小心,会形成云角。点茶形成的泡沫,古代的时候称为“沫饽”,最后在沫饽上面作画。说到沫饽,不得不说斗茶。
郑老师介绍,点茶早期以达官贵人为主,后来平民百姓追求风尚也点茶,并且通过斗茶评优劣。如何斗呢?首先挑好茶具,比如选用黑釉盏,出茶汤后,看谁的沫饽最细腻,最白,最持久,就是最好的。
讲到这里,李媛媛老师邀请郑老师为观众现场演示茶百戏,还特意配上一首古琴曲《良宵引》作背景音乐。古人今宵酒醒何处,我们今宵茶香相伴,郑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跟观众朋友讲解:先温盏,凉茶露盏,注水调膏,膏成高转,还住积沸。品茶,沫饽细腻,茶汤醇厚甘甜。
演示完毕,郑老师还特意提醒大家喝茶的注意事项,比如专业茶人品茶时会“吸溜”着喝,把茶吸进口腔,让茶着顺着舌头边缘来回游走,让舌头上各区域的味蕾从不同角度感受茶的滋味。
{中国名片,非遗精品}
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国国家形象代表,从2020年底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遗,婺州举岩茶作为浙江“茶七子”之一,又是国家级非遗,也参与其中。李媛媛老师请潘金土老师谈谈如何理解中国茶文化申遗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请他和大家科普一下婺州举岩茶是如何参与此次申遗的。
潘老师说,茶起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从上古神农尝百草,到唐宋元明清,直至目前,全国拥有茶园面积4000多万亩,约占全球的六成,茶叶产量约占全球的四成,占比如此之大,从过去的茶马古道、丝绸之路,茶在全世界消费者的心中,占据了首要位置。只要一讲到茶叶,大家马上就会想到中国,所以,茶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国家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中也推广了中国茶文化,通过茶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通过发展茶产业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让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早在几年前,联合国大会首次通过中国政府提案,确定每年5月21日为国际茶日,这也是国家文化自信的体现。中国茶文化申报人类非遗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希望通过申遗进一步传播中华文化,让中国对世界产生更大更深远的影响。婺州举岩非常有幸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个代表参与其中,希望申遗能够圆满成功,让中国茶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茶,了解并喜爱中国文化!
婺州举岩茶产区
李媛媛老师对潘金土老师的话深表认同,她说,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统筹做好茶这篇大文章,茶人两个手掌做出来的茶,有着科技无法取代的温度。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制茶技艺也自成体系。不管是西湖龙井,还是婺州举岩,或是安吉白茶等等,都有着一套系统而独特的制茶技艺与茶艺文化。茶是中国的名片,以茶问世界,可以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
中国茶随着丝绸之路,随着茶马古道,随着万里茶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茶通过这些道路传播到世界各地,英国有喝下午茶的传统,中国有茶技、茶礼、茶艺等等,都是中国茶和现代生活的紧密连接,茶不但是联系世界的桥梁,同时还是维系全球华人情感的重要纽带。她不由感慨:“小小的一片茶叶可以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感动!”
三、非遗营销与运营:扎根厚土,仰望星空
接着,主持人李媛媛老师聊起了非遗人都非常关注的非遗营销和运营问题,并邀请老师们分享各自经营之道。潘老师经营的茶企名为“采云间”,既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婺州举岩茶,也有自己的茶品牌“采云间”;谷老师是非遗老字号中做非遗品牌尝试的先行者,在做家族品牌、线上直播等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采云间潘金土:让有机茶从中国走向世界}
潘金土老师和大家分享了“采云间”经营策略,他经营的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有机茶生产和配方的企业,被业内称为“中国有机茶第一家”。那么什么是有机茶呢?潘老师告诉大家,生长在没有任何污染的环境中,生产和加工过程当中,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以及化学合成物,并且经过国际有机认证的茶叶,才可以称为有机茶。
全球第一个联合国有机茶生产与贸易示范基地就在采云间的茶园。有机茶也是真正符合国家绿色发展思路的产品。所以产品大量出口到欧美国家。大家都知道,欧洲食品安全要求非常高。在20年前,采云间就达到了欧洲标准所要求的400多项检测,特别是德国,有个别指标与我国有些差距,但随着国家发展,差距越来越小,这些标准越来越接近了,有些甚至比国外的还要高。有机茶目前在国内的产量和面积分别不到1%和15%。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有机食品也是5%左右。所以发展空间还很大,特别是国家现在的“三零六零计划”,对发展有机食品是很大的利好。
李媛媛老师总结潘老师提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茶不仅是文人之爱,它同时也是有机的和环保的,有机茶可以更自然,更环保,更符合生态要求,为碳中和碳达峰也贡献一份力量。李媛媛老师说:潘老师很谦虚,实则采云间企业运营得非常成功,正在不断进步,实现跨越式发展;潘老师也很用心,他把婺州举岩茶的包装盒设计成一本书的样子,喝一杯茶好像打开了一部书,打开以后,我们阅览的并不是文字本身,而是来自国家级非遗甚至未来可能是人类非遗的婺州举岩茶。
李媛媛老师赞赏潘老师在品牌上用心之处,不单单是做好茶,还讲好了茶故事。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说:“一开始,上帝给了每个民族一个圣杯,人们从中引入了他的生活。”李媛媛老师将此句略加改动,更加传神:“一开始,我们的祖先给了每个中国人一个茶杯,每一个中国人都从这个茶杯中引入了他们的生活。”她说潘老师把婺州举岩茶做得像一部书,也希望我们能够阅尽天下茶。
随后,主持人李媛媛又邀请了谷俊明老师介绍了谷氏香经营之道。
{谷氏香谷俊明:从激进扩张到稳扎稳打}
谷老师在品牌发展和品牌营销上都很有前瞻眼光,很早就开始研究谷氏香老字号品牌如何在当代发焕发新光彩。尽管如此,低调内敛的他却十分谦虚地说,谈不上运营之道,更想与大家分享这些年摸索出来的一点经验。
白居易曾写过“近日床前更无事,微烧一炷降真香。”当时谷老师家里某个香方只有两个字叫“降香”。他知道降香有两种,一种是海南黄花梨木粉的,另外一个是黎苗当地有种名叫肌骨香(音),是古代红伤药的主要成分。为弄清源头,他专程去海南找香方,其间接触了很多当地人,更加验证了“药香同源”的理念。
谷老师心里明白,香应该是盛世中国里精神文化层面的一个代表。
早期他主要做线下,比如海南南山寺的尼泊尔馆有几十平米的谷氏香展厅,整个尼泊尔馆里都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唯独谷氏香一个省级非遗项目,此外,承德避暑山庄、泰山、江西井冈山等等景区均有谷氏香展示。现在很多景区愿意跟谷氏香合作,希望能现场展示制香过程,让更多人能看到传统手艺,但他并没有大规模扩张。因为他一直记得河北省非遗专家张雪芳老师的建议:“老谷啊,别走太远了,太远了,回头出现任何问题,我们帮不上你。”所以他不着急扩大规模,而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推进。
谷老师认为,香比茶更小众。人们都以为香只是祭祀用,而且香行业没有国家标准,市面上的香百分之八九十都有化工成分。他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香像大闸蟹上的绳子一样,大闸蟹上那绳子如果捆在白菜上,就是白菜价,如果捆在大闸蟹上,就大闸蟹价。现在很多人不愿意遵守传统手艺。而他之所以亲自走遍了几乎所有香产地,就是因为疫情期间,供货商发了三次货都达不到他的和香标准。
谈及和香的内涵,谷老师说中国讲究和文化,香是按中医“君臣佐辅使”的理论制作的,需要“品其性,和其味,融入其香。”这是它的特点,如果不按这个香方制作,它的味道和香韵都达不到标准。如果今天做一个鹅梨帐中香是一个味道,明天又是另外一个味道,那就没有人认可,更谈不上老手艺、谈不上传承了。所以谷老师坚持在制香过程中结合原产地原材料,结合香方一步一步认真做到现在。
后来,恰好谷老师的孩子们学的是网络营销专业,所以,他也跟着一点点慢慢开启线上品牌运营。平时,制香这种老手艺大众难得一见,于是,谷老师特意把制香过程搬到了镜头前,虽然观众闻不到味道,但是能看到制作全过程,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还在存活着,还在传承着,还在延续着。
接下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触到了直播,在直播过程中,有人跟他聊天、订香,再后来接触一些平台,能转换成经济效益了,就在尝试与实践中,谷老师渐渐明白了其中的操作流程。三年前,他又接触了抖音,抖音也在大力支持非遗老字号,而香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符合抖音平台的推广条件,能免费推流。很快,谷老师从开始的门外汉,到现在和廊坊志愿者燕姐一起能帮其他传承人做直播运营。
有感于自己寻香、制香、宣传推广的辛苦经历,谷老师希望爱香人少跑冤枉路,希望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更多人,能认识中国盛世文化里的文人风雅。
非遗就是这样,现代传播工具发生了改变,非遗传播也发生了改变。原来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酒香也须勤吆喝,身处廊坊的谷老师也可以把生意做到全球,身处金华的潘老师也可以借力互联网把自己的茶叶远销海外,变了的是营销模式,不变的是非遗人对非遗产品的高品质追求。
在李媛媛老师主持下,三位老师还交流沟通了跨界合作问题,现场碰撞出不少火花。在问答环节中,谷俊明老师分享了将绿茶与老山檀搭配的融合方法,既除去了老山檀土腥味略重的缺点,又发挥了老山檀甜味与本木香,还融入茶提神醒脑作用。廊坊非遗人口口相传的小燕姐也被主持人邀请分享了作为非遗志愿者的心路历程,朴实无华,感人至深。
廊坊非遗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王晟老师也分享了他对非遗志愿者工作的认识,表达了对三地非遗工作进一步合作交流的期待。中国科学院非遗资深专家、“南工北艺”对话的老朋友劲松老师对三位非遗传承人老师分享北京地区的相关非遗进展和资源,同时也期待三地非遗人交流涌现出更多成果。
小结:古人风雅 今日风尚
曾经风雅受关注少,时尚更能吸引大众眼球,千年前宋人风雅是当时时尚,潮流易逝,风格永存,历史大河奔流而下,传至今天的当年时尚,借助短视频、影视剧、网购平台,重又升温,逐渐热闹,如今风雅与时尚同立潮头。坐在茶席前,我们与古人会心一笑,同饮一壶茶,同品一味香。古人们若见到当今盛世里种种繁华,想必也会为非遗人们的努力骄傲吧。
来源:紫云轩掌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