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波:让屯堡地戏在刻刀下传承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6 11:25 2

摘要:安顺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鲍波伏在案前,将张飞脸谱手机挂件系在手机壳上。“给手机壳添点文化味。”这个突发奇想让他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顺地戏的表演面具,刻进了现代人的掌中世界。

如何让 “凝固的地戏面具” 重新开口讲述历史?80后非遗传承人鲍波用一把刻刀给出答案。

4月底,在安顺市西秀区旧州古镇,飘着木香的木雕工作室,上演着传统与现代的奇妙对话。

安顺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鲍波伏在案前,将张飞脸谱手机挂件系在手机壳上。“给手机壳添点文化味。”这个突发奇想让他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顺地戏的表演面具,刻进了现代人的掌中世界。

地戏面具由木头雕刻而成,是安顺地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不是尘封的古董,得让它活在当下。”鲍波擦拭着小面具,手机吊坠张飞怒目圆睁,神态分明。这位39岁的匠人将手机变成微型戏台,让地戏面具在方寸之间演绎忠勇传奇。

工作室的展示架上,木刻手串流转着双龙戏珠的纹路,纪念品上关羽的丹凤眼炯炯有神,一些老物件里也藏着精致的小脸谱。

鲍波与木头的缘分始于童年。爷爷和父亲均有雕刻经验,在他心里种下匠心的种子。“每道刻痕都是与古人的对话。”鲍波看着正在创作的面具,这套耗时三天的作品需经上万刀雕琢。从初胚的粗犷到细部的温润,从木纹的走向到神态的拿捏,每刻一刀都像在叩问历史。“张飞的豹头环眼得透出威慑。”鲍波刻刀下的面具既有史书记载的威仪,更流淌着匠人的情感温度。

常年伏案让鲍波的右手肌肉比左臂粗壮一圈,腱鞘炎发作时连握刀都困难,但他仍坚持“一气呵成”的创作理念。

“下刀前得把造型想透,否则中途停顿就断了气韵。”极致的追求让作品既保留地戏面具的原始张力,又注入当代审美意趣。当机雕产品充斥市场时,他坚持手刻面具,“要让非遗贴近百姓,不能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推出地戏面具银饰时,鲍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把面具戴在手上,是对传统的大不敬。”

面对非议,鲍波选择用作品回应:将整块银料手工印出神韵,再将部件巧妙结合,这种“跨界对话”赢得年轻人青睐。“通过创新吸引培养手艺人,再让手艺人传承好手艺,技艺得以施展,文化得以传承。”鲍波说。

鲍波还在西秀区旧州中学、安顺学院开展讲座,讲述自己与木雕的缘分。“文化自信不是空谈,得让年轻人亲手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鲍波开发出U盘、台灯等实用文创,让屯堡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每卖出一件作品,就是播撒一粒文化种子。”鲍波说,研发出来的家居饰品、佩戴饰品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下一步,他将通过线上平台,通过旅游商品推广屯堡文化。

刻刀与木头的私语已持续百年,而今这古老对话正通过文创产品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游客们把屯堡地戏面具饰品装进口袋时,带走的不仅是一件手工艺品,更是镌刻在木头里的文化基因密码。鲍波用刻刀证明:传承,是让传统在时代浪潮中永远鲜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梅世桂

编辑 杨曦

二审 范力

三审 聂娜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