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劳动模范耿坤:把论文写在田野上 把科技送进村民家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6 11:36 2

摘要:在贵州的广袤田野上,有这样一位农业科研工作者,她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技送进农户家,用20多年的坚守与奉献,践行“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誓言。她是2025年贵州省劳动模范、贵阳市农业农垦投资发展集团有

在贵州的广袤田野上,有这样一位农业科研工作者,她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科技送进农户家,用20多年的坚守与奉献,践行“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誓言。她是2025年贵州省劳动模范、贵阳市农业农垦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耿坤。

1976年出生的耿坤是植物病理学博士,长期深耕植物保护、植物检疫、农药技术服务、粮油果蔬新技术及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研究推广领域。2001年,硕士毕业的她毅然回到贵州投身植保事业。寒来暑往,她的足迹遍布贵阳所有乡镇和大部分村寨,成为农民心中亲切的 “耿大姐”。

农业工作尤其是植保工作,条件艰苦。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耿坤工作的常态。每逢病虫测报,无论严寒酷暑、烈日寒风,她都起早贪黑地蹲守在田间,只为观察病虫发展动态,获取第一手真实数据。20多年来,田间地头是她的办公场所,实验室是她的科研舞台,她默默奉献、孜孜以求,全力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2010年,贵阳突发稻水象甲疫情。耿坤临危受命,带领植保团队迅速行动,仅用15天就完成全市1160个村的地毯式普查,以最快速度摸清疫情情况。在防控关键期,她带药下田,组织联防联治,最终将水稻产量损失率控制在3.66%,远低于国内其他疫情发生区20%至30%的损失率。此后三年,为攻克外来疫情防控技术难题,耿坤白天在田间调查、做试验,晚上查阅资料、分析数据、撰写报告。经过多地多点的试验示范,她成功集成一套适合贵州的稻水象甲疫情防控技术,达到国内同类项目领先水平。2013年,该技术荣获贵州省农业丰收一等奖和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2015年至2020年,这一防控技术在全市10个区(市、县)实现全覆盖,推广规模达258万亩次,平均每亩挽回产量损失80公斤以上,亩新增纯收益255元,有效守护住了百姓的“米袋子”。

在日常工作中,耿坤发现不少农户因病虫害识别能力不足、防治技术落后,存在滥用农药的情况,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污染环境。2008年主持贵阳市植保工作后,她以“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 理念为引领,创新构建“贵阳市农业植物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带领团队集成创新多套粮油果蔬茶等特色作物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推动贵州植保迈向绿色发展之路。

深耕“三农”领域多年,耿坤主持或参与实施省市级科研及推广项目52项,集成创新多套果蔬茶等特色优势作物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获成果奖励15项;主编专著5部,发表专业科技论文61篇,制定发布22个行业、省市级技术标准;取得国家著作权登记1项、发明专利证书3项和实用新型专利证书4项,其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三农”领域,为我省“三农”工作作出积极贡献。

同时,耿坤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便易学的方式,将农业新技术“手把手”传授给老百姓。“我认为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农业农村的发展,现在首要任务就是把我们掌握的农技知识,传播给老百姓,让农户掌握良种、良技、良法,同时做好种植大户的培育,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耿坤说。

凭借在农业领域的突出贡献,耿坤获评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个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贵州省巾帼建功标兵、贵州省五一巾帼标兵、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

记者 常青


来源:贵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