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源远流长的中华医学长河中,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千金方》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部综合性临床医著不仅系统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更以其深邃的医学思想和崇高的医德理念,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治未病”的概念首次在《千金方》中被明确阐述,“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医学长河中,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千金方》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部综合性临床医著不仅系统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更以其深邃的医学思想和崇高的医德理念,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治未病”的概念首次在《千金方》中被明确阐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短短数语,却蕴含着深刻的医学智慧和哲学思考,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挖掘。
“治未病”的思想并非孙思邈凭空独创,其源头可追溯至更早时期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就已多次强调“治未病”理念,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为中医“治未病”奠定了理论基础。孙思邈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治未病”理念,并将其融入《千金方》之中。
“治未病”涵盖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三个层面 。未病先防,强调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通过各种养生保健措施,增强人体正气,抵御病邪入侵。这包括顺应自然规律,如“春三月,应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舒缓身体,以使神志随生发之气舒畅;夏三月,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应使腠理宣通,使阳气疏泄于外;秋三月,应早睡早起,保持意志安定,使精神内守,不急不躁;冬三月,应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避开寒凉保持温暖,不能让皮肤开张出汗而频繁耗伤阳气”;还包括调理精神情志,保持精神上的清净安闲,无欲无求,心情安宁,没有恐惧 ,如春天使情志随生发之气而舒畅,夏天保持心中没有郁怒,秋天保持意志安定不急不躁,冬天使意志如伏似藏,保证心里充实;以及保持阴平阳密,调和阴阳,使人体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健康状态。
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已经发生后,要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恶化。疾病的发展往往有一定的规律,如五行传变(包括母子传变及乘侮关系的传变两种,母子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累子”和“子盗母气” ,乘侮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传变”和“相侮传变” )和内外表里传变(主要指经络与脏腑的内外表里传变,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血,沟通表里,联络脏腑及感应传导的作用,所以在病理情况下,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应病变的途径 )。医生需要根据这些规律,准确判断病情,及时阻断疾病的加重或转变。
愈后防复,即在疾病初愈、缓解或痊愈时,要注意从整体上调理阴阳,维持并巩固阴阳平衡的状态,预防疾病复发及病情反复。这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遵循医生的康复建议,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孙思邈崇信“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一理念贯穿于他的整个医学实践和著作之中。将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字,体现了他对生命价值的高度尊重和珍视。而“治未病”理念正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
从预防的角度来看,“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通过养生保健等措施,让人们不得病或少得病,这实际上是对生命的一种积极保护。相比之下,等到疾病发生后再进行治疗,不仅患者要承受病痛的折磨,而且治疗过程可能会面临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甚至可能无法完全治愈,导致生命质量下降或生命的消逝。因此,“治未病”从源头上减少了疾病对生命的威胁,体现了对人命的尊重和重视。
在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方面,“治未病”同样体现了对生命的关怀。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防止病情恶化,以及在疾病治愈后预防复发,都是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让患者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回归到健康的状态。这种对患者生命全过程的关注和呵护,与“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千金方》“治未病”理念在历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在医学理论方面,它丰富和完善了中医的预防医学思想体系。此前,虽然《黄帝内经》等典籍中已有“治未病”的相关论述,但孙思邈通过《千金方》对这一理念进行了更为系统、详细的阐述和论证,使其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将“治未病”与养生、疾病治疗等有机结合,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更为全面、科学的医学理论指导。
在临床实践方面,“治未病”理念为医生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和方法。医生不仅要关注疾病的治疗,更要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这促使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更加注重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同时,“治未病”理念也推动了中医养生保健方法的发展和应用,如按摩、导引、食疗等,这些方法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社会而言,“治未病”理念的传播和应用,有助于提高民众的整体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降低医疗成本,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古代,医疗资源相对匮乏,通过“治未病”的方式预防疾病,可以使更多的人保持健康,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治未病”理念依然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健康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疾病的治疗,更注重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的维护。“治未病”理念正好契合了这种现代健康观念的转变。
在预防慢性疾病方面,“治未病”理念具有独特的优势。现代社会,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这些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治未病”强调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精神情志等,消除或减少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例如,对于高血压高危人群,通过合理饮食(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摄入等)、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血压,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对于亚健康人群,“治未病”理念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虽然在临床检查上暂时难以发现明确的病因及器质性病理变化,但患者常出现疲劳、失眠、焦虑、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根据“治未病”的理念,针对亚健康人群的“未病”状态,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如中医的针灸、推拿、中药调理等,可以帮助他们缓解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潜在疾病的发生。
在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中,“治未病”理念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医学模式以疾病为中心,注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现代医学模式则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注重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的一体化。“治未病”理念与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相契合,为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医疗和保健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它促使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更加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将预防工作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实现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的转变。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千金方》“治未病”理念,使其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在教育领域,应加强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教育和普及。在中医高等教育中,设置专门的“治未病”课程,培养学生的预防医学意识和“治未病”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通过健康教育课程等形式,向青少年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治未病”理念,培养他们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
在科研方面,加大对“治未病”相关研究的投入,深入挖掘“治未病”的科学内涵和作用机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如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大数据等,研究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为“治未病”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开展临床研究,验证“治未病”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可靠的证据。
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治未病”服务网络。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开展“治未病”服务,设立“治未病”科室或门诊,提供中医体检、健康评估、养生指导、疾病预防等一站式服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治未病”能力建设,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治未病”水平,使“治未病”服务能够覆盖到更广泛的人群。
孙思邈《千金方》中的“治未病”理念,以其深刻的内涵、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卓越的历史贡献,成为中医智慧的杰出代表。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为我们维护健康、预防疾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通过传承与发展“治未病”理念,我们有望将中医的预防医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升全民健康素质,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让古老的中医智慧在现代社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
来源:带盐人小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