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崇山峻岭间,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浇灌希望。来自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的一群驻村帮扶干部,带着“绿”的使命和“富”的愿景,扎根基层,将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答卷书写在青山深处。
在崇山峻岭间,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浇灌希望。来自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的一群驻村帮扶干部,带着“绿”的使命和“富”的愿景,扎根基层,将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答卷书写在青山深处。
2024年7月,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部署要求,省林草局选派35名干部组建了一支充满活力、业务过硬的骨干队伍,赴凉山州美姑县和阿坝州汶川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肩披朝露,心怀热望,四川林草人以实干为笔,以初心为墨,绘就了一幅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动人画卷。
角色蜕变:从“外乡客”到“自家人”
在美姑县卡哈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峻洁的二手五菱宏光成了村民口中的“便民专线”,载着村民赶集、运送山货出村。为打开土特产销路,他深夜驱车6小时将羊肉送往成都。村民吉克数着卖羊肉的6000元说:“这辈子头一回一次挣这么多!”五菱宏光后视镜上拴着村民送的平安结,带着王峻洁一起融入了卡哈村清晨的薄雾里。
在美姑县依千村,驻村工作队员周家仪从村民口中“那个穿红衣服的小姑娘”变成了村里老人们的上门护工。周家仪了解村里有许多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老人,因不懂汉语,国家发了药却不知道如何正确服用。她拉上彝语翻译,挨家挨户走访,帮村民解读体检报告,发放慢病用药宣讲材料,真正实现了“服务送进门、温暖送到心”。
点绿成金:山林里长出“致富密码”
在汶川县克枯村,建成巴布纳森林公园,小山村搭上了生态旅游的“致富快车”。驻村第一书记张方林引入“民宿联营、利润兜底”机制,组织村民开办民宿,建立“无忧集市”集中展销土特产。村民张培兰家年增收达两万余元,不禁感慨到“以前只知种地,现在吃上了‘旅游饭’!”。村民们的笑脸印证了生态经济的澎湃活力。
在美姑县洒库乡,驻村工作队另辟蹊径,将黑木耳菌棒搬进小学课堂。“这是会‘开花’的神奇木头!”孩子们兴奋地将800个菌棒带回家试种。“我们相信,通过小学生的实验和第一批试种,会吸引更多村民加入。”在省林草局产业资金支持下,驻村工作队探索“自然教育+劳动实践”模式,为发展食用菌产业、成立“美姑高山木耳”品牌奠定群众基础。在牛牛坝镇林场的羊肚菌示范基地选址现场,驻村工作队员许戈与美姑县林草局工作人员热烈讨论林场核桃采穗基地下种植羊肚菌方案的场景,更让村民们坚信“绿水青山”也能转化为“金山银山”。
科技赋能:从“老经验”到“新引擎”
在美姑县布兰村,一场“科技甘霖”悄然浸润山乡。面对青红脆李树龄老化、品种市场竞争力下降的困境,驻村第一书记黄锐在省林草局的支持下,联系四川农业大学果树专家,推广良种苗木和标准化果园管理技术。1000余株(条)良种苗木(条穗)扎根山间,“新建选果棚项目”顺利落地,为“布兰李”注入了新生机。
从什邡市的种植基地到洒库乡的试验田,驻村工作队尹程龙和王懿组织村民跨越千里取经。由省林草局牵头,驻村工作队与省农科院专家团队赴什邡市昊阳农业公司调研,引入适宜洒库乡种植的高附加值新品种贵妃木耳。“省林科院负责品种引进,派出食用菌专家来乡里作技术支持,省林草规划院出资向试种农户捐赠菌棒及辅料。”尹程龙介绍道,“科技和资金‘双擎驱动’,农户只需‘轻装上阵’。”
民心所系:温情织就防返贫网
“防返贫监测,是为困难群众织就的生活保障网。”大排查期间,美姑县三河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曦和驻村工作队日均走访15户,不通彝语便以笑容破冰。得知新生儿医疗费告急,他连夜协调、及时缴纳医保,挽回一个家庭的希望;面对空巢老人和残疾家庭,他推动“以购代捐”,共计补短1.4万元。村民递上的热土豆和核桃,是他跨越语言障碍的“暖心密码”。
在美姑县四普村,1个多月的时间,驻村第一书记李国兵和驻村队员走访了106户476人,他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着每户的冷暖。对走访发现的特殊困难家庭,他从帮扶机制里逐条筛选,申请低保、兑现产业奖补、争取公益性岗位、“以购代捐”、“暖冬”慰问……他说:“这个岗位上,得从细小事情着手,把各项惠民政策和条条帮扶措施落到实处。”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山间的薄雾,羊肠小道上已响起匆匆步履,四川林草人的身影正穿梭其中——他们是驾“五菱”开致富路的帮扶书记,以科技点“菌”成金的振兴先锋,用真心筑牢防返贫底线的守护者。每一道山梁、每一声乡音,都见证着这场青山与初心的双向奔赴。正如驻村第一书记张方林在日记中所写:“我愿做一棵扎根基层的树,与群众苦在一起、乐在一起。”在四川的青山深处,这样的树正连片成林,托举起乡村全面振兴的春天。
本文来自【绿色四川】,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