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盛超,中共党员,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他以兵团精神为指引,将个人发展与边疆建设紧密相连。
五四青年节
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里
五四青年节如期而至
这个节日不仅是对青年人的赞颂
更是对五四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
将这种精神代代相传
让它在我们这一代身上
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我们向那些在各自领域中
表现出色的青年们
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个人风采:微光成炬映初心
杨盛超
赤子归来,科教兴疆
杨盛超,中共党员,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他以兵团精神为指引,将个人发展与边疆建设紧密相连。
三代传承:兵团血脉铸就赤子之心。杨盛超的家族三代扎根边疆,2009年,他通过中南大学“2+2”国际项目赴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深造,以GPA3.94/4.0的优异成绩获得材料学一等荣誉学士学位,并于2018年取得博士学位后毅然归国。他深情表示:“兵团人永不换防,边疆渴求人才培育,这是我的使命。”凭借卓越贡献,他先后荣获中国“新时代青年先锋”、自治区“天山英才”、兵团“强企”科技人才等称号,并获石河子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
三尺讲台:春风化雨育边疆英才。杨盛超将留学期间接触的“项目制教学”、“逻辑思维”、“逆向工程”等先进理念融入课堂,结合课程思政和就业需求,主持教改项目5项,发表教学论文5篇,主编“十四五”石油化工行业规划教材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成果教材《材料物理基础》。他指导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材料科学人才。
三级平台:戈壁滩上续写兵团新篇。作为硅化工团队负责人,杨盛超围绕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和兵团七大主导产业,推动“中国化工学会硅能源与化工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校企合作获批多个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他主持硅化工领域国家和省级项目16项,在ACB、JMST、Chem. Sci.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40篇,为兵团硅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李小龙
深耕水土,助力边疆
李小龙,中共党员,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干旱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精研教学理论,培育边疆人才。李小龙承担《地下水利用》《测量学》《土力学》等多门本科课程的理论及实验教学,教学评价优良。近5年指导本科生SRP项目3项,发表教学论文5篇,副主编教材1部,为边疆水利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勇攀科研高峰,彰显创新实力。李小龙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5项,发表论文33篇(SCI/EI检索14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他的科研成果荣获兵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兵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彰显了干旱区水利与生态领域的创新实力。
践行责任担当,服务边疆发展。作为青年科技骨干,李小龙入选中科协科技智库青年人才、兵团科技创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多项人才计划,获“兵团青年岗位能手”“石河子大学优秀班主任”等称号。他指导全国大学生水利水运装配式技术设计大赛等竞赛20余项,多次获评优秀指导教师,助力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他深入开展节水技术与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为边疆地区教育教学与旱区生态保护贡献智慧。
蔡文超
科技兴疆,勇攀高峰
蔡文超,民盟盟员,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兵团青年岗位能手,入选自治区“天池英才”计划。他以赤子之心践行科技报国使命,在新疆特色果蔬精深加工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勇攀科研高峰,铸造学术标杆。蔡文超深耕新疆特色果蔬资源开发与利用领域,主持科研项目10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H指数21,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他荣获石河子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宝钢优秀奖等荣誉,受邀担任多本期刊客座副主编和编辑,让兵团科研成果闪耀国际学术舞台。
深耕产业一线,赋能乡村振兴。蔡文超聚焦自治区绿色有机果蔬产业集群和兵团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业,撰写省部级研究报告9份,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决策依据。他带领团队深入南疆林果主产区,培训技术人员800余人次,与6家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开发新产品8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深化国际交流,传播兵团声音。蔡文超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与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副院长团队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新疆枣产业发展。他两度代表学校亮相亚欧博览会,用中英双语向30余国嘉宾推介兵团科技成果,提升了兵团食品学科国际话语权。
赵文彤
扎根边疆,向上生长
赵文彤,中共党员,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级定向本科生。他以“扎根边疆、服务基层”为信念,在理论实践、基层服务、专业创新中践行青年担当。
深耕理论创新,筑牢政治根基。作为兵团青马学员,赵文彤深耕理论修养,担任学院团委副书记时,创新设计“团委工作时间线”,优化共青团工作流程。他走访兵团第三师五十一团19连百户家庭核算困难家庭,赴和静县支教设计“民族团结+安全教育”课程,获评校级“三下乡”先进个人。
投身基层服务,践行责任担当。赵文彤以新媒体技能赋能实践,编发的30余篇稿件,7组图集被新疆日报社等媒体采用,801幅摄影作品入选视觉中国。他主演心理情景剧获全国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一等奖,国家安全素养展示项目获国家级二等奖。
赋能综合实践,绽放青春风采。赵文彤追求全面发展,荣获全国环球艺术大赛朗诵二等奖,获评“互联网+”大赛“优秀工作者”、石河子大学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称号,书法绘画达八级水平;他担任i助服务社团团支部书记,策划“网络安全进社区”等活动;他带领班级连续三年获评“优秀班集体”,团支部获评“五四红旗团支部”。
组织力量:携手共进谱新篇
研究生支教团
跨越山海,“疆”爱传承
石河子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坚守教育报国初心,践行立德树人使命,扎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基层教育阵地。
赤忱育人担使命,培根铸魂守初心。支教团创新打造“1+N”课程矩阵,承担13门课程,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等核心学科及综合领域。他们通过“组团式”精准帮扶,累计开展7300余天教育服务,为边疆学子搭建成长阶梯。
扎根边疆育桃李,青春接力谱华章。团队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体系,培育“明德课堂”特色品牌。推行分层教学、情景教学等创新模式,借助“七彩假期”“红领巾小课堂”等实践平台,拓宽学生成长道路。2025年,研支团首次赴莎车县兰干村开展岗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获赠锦旗。
青春激扬志飞扬,热血建功筑边疆。自2003年起,石河子大学输送136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赴疆服务。服务期满后,留疆就业率达65%。二十余载春华秋实,一批批志愿者接续奋斗,为西部教育注入蓬勃生机。
石河子大学“青马工程”培训班
青春逐梦,信仰领航
石河子大学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作为履行根本任务和政治责任的重要载体,构建“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挂职锻炼+课题研究”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深耕理论沃土,点亮青春星程。学校聘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等为学员集中授课,引导学员研读经典书籍,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坚定理想信念。
青马躬行践初心,志愿扬帆担使命。青马学子深入街道社区、团场连队,助力乡村振兴、科技支农、教育关爱等工作。他们联合公益组织,动员千余名志愿者开展云支教爱心图书室活动,捐赠价值10万元书籍。
挂职锻炼重实效,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学校在喀什地区疏勒县巴合齐乡等地建立实践基地,每年有80余名青马学员开展暑期政务实习。他们走进医院、社区等,把爱国情、报国志融入青春实践。
机械电气工程学院“防风固沙”青年突击队
治沙护绿,青春无悔
机械电气工程学院“防风固沙”青年突击队扎根库尔勒荒漠,以科技治沙为己任。
科技赋能,筑起流动沙丘“防护网”。团队创新采用“草方格沙障+高立式芦苇沙障”综合治理模式,累计铺设草方格沙障6500平方米,修补高立式沙障超10公里,有效降低沙丘移动速度。
攻坚克难,青春在荒漠中闪光。团队成员顶着烈日,与一线工人并肩作战,推广自主研发的“高立式芦苇沙障成栅机”,提升治沙效率。他们获多项荣誉,赢得广泛认可。
创新引领,续写治沙新篇章。团队计划引入无人机监测、智能固沙设备等新技术,构建“规划-实施-监测”一体化治沙体系,为乡村振兴与生态安全贡献力量。
农学院“科技兴农”青年突击队
科技惠农,振兴乡村
农学院围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需求,组建“科技兴农”青年突击队。
耕耘教学,创新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以“智慧农业”专业建设为依托,构建交叉学科课程教学体系,创新“产学研创赛”智慧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斩获多项国家级竞赛奖项。
扎根边疆,致力智慧农业创新引领科技进步。团队瞄准棉花规模化生产精准技术实际应用中的薄弱点,创新棉花生产信息遥感监测技术,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团队成员主持多项省部级及以上项目,发表论文128篇,授权专利25项。
科技惠农,深入基层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团队成员坚持服务农业生产,相关技术成果在多个地区开展应用示范和技术服务,累计服务面积800余万亩,节本增效30余亿元。他们开展培训58场,培训基层技术人员与农民2238人。
经济与管理学院旭日演讲团
声传精神,语润心田
经济与管理学院旭日演讲团以传承兵团精神为使命,打造“天山的呼唤”志愿服务项目。
火种初燃,孕育精神传承项目。2015年,一场生动的八千湘女上天山的舞台剧点燃了旭日人对兵团精神的深入思考,“天山的呼唤”传承兵团精神志愿服务项目应运而生。项目获多项国家级荣誉。
多元构建,打造立体弘扬体系。项目构建了以《知音报》兵团精神专栏分队、“寻访兵团故事”社会实践分队等为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项目体系,多渠道多方式弘扬兵团精神。
乡途践梦,播撒兵团精神火种。自2019年至2024年,演讲团深入多个地区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累计走过了10000多公里,开展文艺演出200余场、兵团故事宣讲60余场,让兵团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法学院志愿服务团队
法治护航,志愿同行
法学院构建“专业+服务”品牌,组建宣讲团队开展法治宣传,法律援助惠及众多人群。
强化专业引领,打造法治宣传教育品牌。学院依托法学专业优势,组建多支特色宣讲团队,开展普法宣讲活动、拍摄普法“微课堂”视频等,提升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深化社区共建,构建志愿服务网络。各团支部对接社区常态化开展“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组织志愿者累计服务9.4万余人次。学院阳光志愿者协会全年开展社区服务117次,志愿时长超4000小时,团队获多项荣誉。
完善孵化机制,培育志愿服务精品。学院建立校院两级项目培育体系,以赛促建,孵化优质项目。学院团委整合资源,推动优秀成果向“挑战杯”等赛事转化,为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来源:石河子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