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个哥们呢,老老实实研究自己熟悉的股票,专挑那些笨笨的、没啥花招的公司,10年后账户直接涨到36万,现在每天轻轻松松喝茶呢。
前几年有俩哥们手里都攥着10万块,想着用钱生钱。
第一个哥们看见直播火了就赶紧开直播间,区块链热了就跟着买币,3年下来账户里只剩2万,头发倒是白了不少。
第二个哥们呢,老老实实研究自己熟悉的股票,专挑那些笨笨的、没啥花招的公司,10年后账户直接涨到36万,现在每天轻轻松松喝茶呢。
你说为啥同样的钱,差距能这么大?后来我翻烂了巴菲特的60年投资笔记才发现,真正能赚到大钱的人,早就不盯着那些花里胡哨的赚钱技巧了,而是死磕3个“反着来的认知,这些认知看着简单,却像一把锋利的刀,直接把普通人和厉害的人分开了一道大裂缝!
别当啥都会一点的大冤种
现在好多人都得了一种病,叫风口焦虑症:
看见AI火了,赶紧报班学AI;听说直播赚钱,立刻辞职当主播;哪个行业月薪高,恨不得第二天就投简历。
就像我认识的程序员小王,5年换了3个技术方向,前端、大数据、AI全试了个遍,可哪个都没学精。35岁那年公司裁员,他投了100多份简历,人家HR看一眼简历就说:你啥都会,但好像啥都不太在行啊。
但他同事老张就不一样了。老张在Java开发领域一直专注干了15年,中间无数次有人拉他去搞热门的区块链、元宇宙,他都摇头:.我就这点本事,把它练得特别厉害就行。后来公司开发核心交易平台,一堆人卡在高并发的难题上,只有老张能搞定,直接从普通程序员升到技术总监,年薪从30万涨到90万!
你在100个地方挖10厘米深的小坑,不如在1个地方挖100米深的井。巴菲特挑公司有个怪规矩:就得找那种‘傻瓜都能经营好’的企业。为啥?因为这种企业有护城河,别人抢不走。
放到咱们普通人身上,就是得有“别人拿不走、短期学不会”的本事。
比如寿司之神小野二郎,90岁了还在捏寿司,就把这一个动作练到极致,顾客愿意排3小时队就为尝一口他捏的寿司。你说他懂啥互联网风口吗?不懂,但他的手艺就是铁打的护城河。
那咋打造自己的护城河呢?分三步:
把你会的10项技能列出来,问问自己:如果我靠这个找工作,老板会抢着要我吗?像会用Excel这种大街上随便拉个人都会的,直接划掉,留下3个别人学起来挺费劲的本事。
别想着一下子就变厉害,每天抽2小时专门打磨这3个本事。程序员就拆解优秀的代码,设计师就对着大师的作品一笔一笔模仿,坚持5年,你就能超过80%的人。
把你做过的项目、解决过的难题整理成一本作品集。比如老张就把自己写的核心代码、优化过的系统方案都存起来,面试的时候往桌上一摆,比说100句我很厉害都管用。
当所有人都往一个方向跑时,得看看是不是悬崖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现在好多人做决定就像羊群里的羊:
看见同行降价,自己赶紧跟着打折;听说行业要转型,连啥情况都没搞清楚就跟着转;领导说一句这个方向有前途,马上跟着埋头干。
但巴菲特和他的搭档芒格就像俩反骨仔,专门跟大家反着来:别人疯狂抛售股票的时候,他们悄悄买入;别人觉得便宜才是硬道理,他们偏要找贵但有价值的东西。芒格有句特别直白的话: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前几年短视频刚火起来的时候,好多人挤破头想当主播,觉得只要露个脸就能赚钱。但有个叫小李的姑娘没这么干,她发现好多主播空有流量,却没人帮忙打理商务、策划内容,于是她专门给主播当经纪人,帮他们接广告、谈合作,现在手底下签了10多个百万粉主播,赚得比当主播还多。
还有超市巨头Costco,别人都靠卖东西赚差价,它偏要收会员费,东西卖得比批发价还便宜,结果会员排着队交钱,现在全球有1亿多会员,靠这招成了超市界的狠角色。.
咱普通人咋培养这反着来的思维呢?记住三个小技巧:
每次听见大家都在做XX,先别急着跟风,拿张纸写下3个不做XX的理由。比如现在考编热,别人都说考编稳定,你就想想:我是不是真喜欢体制内的工作?我的特长在外面是不是更值钱?有没有冷门但有潜力的行业?
做重要决定前,强迫自己当杠精,专门挑这个决定的毛病,列出10个这么做可能会失败的原因。比如想辞职创业,别光想赚钱了怎么花,多想想如果半年没收入怎么办?客户从哪儿来?
别信听说,信自己的眼睛: 行业报告说线下门店不行了,你就去小区附近的小店看看,说不定发现那些卖早餐、修家电的小店,每天人来人往,生意好得很。有时候数据会骗人,但现实不会。
别想今天种树明天摘果,真正的财富是时间给的大红包
做副业要求月入10万,创业要求3个月盈利,学个技能恨不得1个月就精通。但巴菲特告诉我们一个反常识的真相:真正的财富,是时间给‘正确积累’的奖励。
就像他买了可口可乐的股票后,一拿就是30年,没想着高抛低吸赚快钱,就靠可口可乐每年稳稳地赚钱,最后赚得特别多。
自媒体人阿文,2016年就开始写职场干货文章,前两年阅读量从来没超过1000,好多同行都笑他傻,说“你看人家做短视频,随便拍个段子就涨粉几万,你写破文章有啥用?但阿文就认死理:我每篇文章就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哪怕只有1个人看,也算帮到忙了。
就这么写了500篇文章后,2020年突然爆发了,粉丝一下子涨到50万,现在线下课程报价10万一天,而且早期的文章还在不断带来流量,真正实现了睡觉也在赚钱。
但那些跟着热点跑的博主呢?今天追明星八卦,明天做知识付费,后天搞直播带货,3年过去了,账号还是不温不火,每天焦虑得不行。
咱普通人想走长期主义,记住这三个时间朋友:
每天问问自己:这件事做10年,我是会更值钱,还是会被淘汰?比如写原创文章、积累行业资源、提升稀缺技能,这些都是时间越久,价值越的事,而那些机械重复的体力活、没啥技术含量的应酬,就算短期赚点钱,也要尽量远离。
每月花20小时打磨核心技能,程序员就多练算法,设计师就多模仿大师作品,别觉得这20小时没啥用,1年就是240小时,5年就是1200小时,足够让你从新手变成高手。
每周约1位行业前辈喝茶,别想着马上能得到啥好处,就单纯聊聊行业经验、人生经历,时间长了,这些前辈说不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机会。
把每个项目的成果都存起来,销售就整理自己的成功话术,老师就整理自己的课程教案,这些东西积累起来,就是你独一无二的经验库,以后不管是换工作还是创业,都能直接拿出来用。
有些事做完就完了,啥也留不下,比如帮别人做个简单的表格、参加一场没啥意义的聚会,这些事能不做就不做,把时间留给能留下痕迹的事。
赚钱没捷径,但有反套路
说实话,刚开始看到这三个认知的时候,我心里也犯嘀咕:现在都啥时代了,还讲深耕、讲长期主义,是不是太老套了?
但后来我发现,身边那些真正混得好的人,真的都在默默做这些反套路的事:
我表哥在电商行业干了10年,一直专注供应链管理,现在成了公司的核心高管;我同学坚持做手工皮具8年,从摆地摊到开自己的工作室,客户都是老客带新客。
他们都没追过啥风口,就是把一件事做到底,慢慢就成了别人眼里的厉害人物
。
所以啊,别总想着找快速赚钱的秘诀,那些告诉你3天学会月入10万的,大概率是在骗你的钱。真正的赚钱密码,就藏在这三个“反着来的认知里:
别贪多,把一个本事练到别人抢不走;
别跟风,想想大家都这么做,是不是有啥问题;
别着急,让时间给你的积累加点利息。
赚钱就像滚雪球,刚开始可能很慢,但只要你找对了湿雪和长坡,慢慢就会越滚越大。与其盯着别人的成功干着急,不如现在就低头看看自己的路,你准备好死磕这三个认知了吗?
来源:热血青年巴里9w4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