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百姓生活苦不堪言。1332 年,徐达出生在安徽凤阳的一个贫寒农家,自幼便饱尝生活的艰辛 。但他天生神力,且对武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利用闲暇时间刻苦练习,期望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在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百姓生活苦不堪言。1332 年,徐达出生在安徽凤阳的一个贫寒农家,自幼便饱尝生活的艰辛 。但他天生神力,且对武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利用闲暇时间刻苦练习,期望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1353 年,朱元璋回乡募兵,彼时 22 岁的徐达,听闻这个消息后,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朱元璋的队伍。他的加入,不仅为朱元璋带来了新鲜血液,更为自己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征程。徐达在军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忠诚,很快就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与重用。
次年,朱元璋为了摆脱濠州义军内部的纷争,率领 “淮西二十四将” 踏上了南征定远的道路。徐达作为核心成员,全程参与其中。他们先是智取定远张家堡的驴牌寨,兵不血刃地收编了三千民兵;随后又夜袭横涧山,成功招降元军元帅缪大亨,一下子扩充了两万多兵力。在攻打滁州时,徐达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带领士兵们成功攻破了这座易守难攻的城池,为朱元璋的势力在南方站稳脚跟立下了赫赫战功。
至正二十年(1360 年),朱元璋在长江流域面临着陈友谅和张士诚这两个强劲对手。陈友谅,这位出身渔家的枭雄,野心勃勃,实力强大;张士诚则占据着富庶的江浙地区,同样不容小觑。这年五月,陈友谅挟持徐寿辉,率领十万大军绕过池州,直逼太平。太平城一面临江,本就易守难攻,可陈友谅的战船巨大无比,船尾跟城墙一般高,不用云梯就能直接攻上城头。太平城的守将花荣虽勇猛,但孤城难守,最终城陷被俘。陈友谅攻陷太平后,野心膨胀,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还派人联络张士诚,准备东西夹攻,一举拿下朱元璋所据的应天。
面对陈友谅的大军压境,朱元璋紧急召集诸将商议对策。众人之间,有提议投降者,亦有建议奔往钟山据守之人,唯刘伯温沉默不语。朱元璋单独召刘伯温入军帐,刘伯温坚决地说:“主张投降和逃跑的人,都该斩首!陈友谅骄狂,等他深入,我们设伏拦截,定能取胜。” 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决定在龙江设伏。朱元璋手下的将领康茂才跟陈友谅曾是好朋友,朱元璋就让康茂才的老仆拿着信去找陈友谅,说愿意做内应,等陈友谅大军一到,就在江东桥接应,到时喊 “老康” 就行。信送出去后,朱元璋布下埋伏,还把江东桥连夜改建成石桥。陈友谅得到信后,大喜过望,亲率主力来到江东桥。可到了地方,他却发现木桥变成了石桥,连喊 “老康” 也没人答应。正疑惑间,山上黄旗一展,朱元璋的伏兵四起。陈友谅见势不妙,想要撤退,却无路可退,被朱元璋的伏兵围起来一顿猛打。这一战,陈友谅的大船因退潮搁浅,军队死伤惨重,两万多人被俘,上百艘战舰也落入朱元璋手中。徐达于此次战役中,率部于南门外设伏,而后与诸多将领奋勇拼杀。他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手中长枪如蛟龙出海,敌人纷纷倒在他的枪下。在他的带领下,士兵们士气大振,以一当十,给陈友谅的军队以沉重打击。龙江战役是朱元璋和陈友谅力量对比的转折点,此后,朱元璋的力量日益壮大,而陈友谅则逐渐走向衰败。
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鄱阳湖决战爆发,这是一场决定朱元璋命运的关键之战。陈友谅亲率六十万大军,将朱元璋的洪都围得水泄不通。朱元璋则率领二十万大军前往救援,双方在鄱阳湖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在这场战役中,徐达再次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勇气。他身先士卒,带领士兵们冲锋陷阵,与陈友谅的大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徐达的舰队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灵活机动,不断地冲击着陈友谅的舰队,给敌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战斗的关键时刻,徐达还亲自登上敌船,与敌人展开了近身搏斗,鼓舞了士兵们的士气。最终,朱元璋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胜利,陈友谅在突围时中箭身亡。鄱阳湖决战的胜利,为朱元璋统一江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数年,徐达乘胜追击,相继攻克淮东、平江等地。在攻打平江时,徐达采用了 “锁城法”,即在平江城外构筑长围,在围上筑起三层高的木塔,监视城中的活动,并在每层架设弓弩火铳和襄阳炮,日夜向城中轰击。经过数月的围困,平江城中粮尽援绝,军民饥饿难熬。最终,徐达率领大军攻破平江,生擒张士诚,彻底消灭了张士诚的势力。因功,徐达被封信国公,成为朱元璋麾下最具威望的军事统帅 。
1367 年,朱元璋在基本统一南方后,将目光投向了北方的元朝,决心完成统一大业。徐达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率领 25 万大军,肩负起了北伐的重任。在出征前的军事会议上,常遇春提出了直捣元大都的建议,他认为我军士气正盛,应一鼓作气,直取元朝心脏,便可迅速结束战争。然而,徐达却有着更为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他深知元朝虽已衰败,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在中原和北方仍有一定的军事力量,且元大都城高池深,若贸然进攻,一旦陷入持久战,后方补给线拉长,容易遭到元军的截断和反击,后果不堪设想。
徐达综合分析了当时元朝在中原和西北的兵力部署、各部之间的关系以及内部政治倾向和军事能力等诸多因素后,提出了一个逐步推进的北伐策略。他认为山东是元朝的屏障,必须先攻取山东,撤掉其屏蔽;然后挥师西进,攻打河南,剪除掉元朝的羽翼;再拿下潼关,占据其户槛,进可扫除盘踞在关中的军阀,退可阻止陕西军阀出关支援元王朝。待完成这些步骤后,再对大都发起总攻,此时元王朝便会陷入势孤援绝的尴尬处境,大都也就唾手可得。等大都一破,再扫除陕西、山西一带的残军。徐达的这个计划,稳重且有依据,充分体现了他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智慧,深得朱元璋的赞赏,最终被采纳作为北伐的战略方针 。
从 1367 年 11 月到 1368 年 2 月,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徐达按照既定战略,率军势如破竹,基本拿下了山东,顺利完成了北伐的第一阶段任务。随后,他挥师西向,分兵两路进攻河南。一路由济宁,沿黄河而上,直扑汴梁(今开封);另一路则由河南永城、归德出发,直逼许昌。同时,他让征南将军邓愈,总领襄阳、安陆、景陵等处兵马北攻南阳,策应北征主力作战。在这三路大军的强大压迫下,河南迅速被平定,就连潼关重地也被轻易拿下,北伐的第二阶段顺利完成 。
1368 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此时,河南、山东已经平定,潼关也被牢牢控制在明军手中,盘踞在陕西的军阀李思齐、张思道等被锁在关中,根本无法出关支援元廷。而王保保则在山西一带徘徊观望,元廷正如徐达此前所预料的那般,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五月,朱元璋赶到汴梁,与北伐军队商量具体的灭元之事。徐达询问朱元璋,如果拿下大都,而元廷又溜到塞外去,是否要穷追到底。朱元璋表示不用,元廷如果逃到塞外,明军只需固守边疆即可。
闰七月,徐达率军渡过黄河,攻占了邯郸等河北地区,到达临清之后,与各路大军一起汇合,水陆并进直扑大都。元顺帝得知明军逼近,惊恐万分,深知大都难以坚守,于是在八月的一个夜晚,带着太子、皇后和其他皇族成员,趁着夜色仓皇逃离大都,经居庸关逃往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
八月初二,徐达率领大军兵临大都城下,他发现大都城门大开,竟无人守卫。明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这座元朝的都城,延续 98 年的元朝统治宣告终结。入城后,徐达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与军事素养。他严禁士兵抢掠,安抚百姓,命令士兵迅速封闭府库,登记元朝皇室没有带走的书籍、宝物,同时派兵驻守宫殿,保护城内的文物档案和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他还派人巡视古北口附近的关口,加强防御,防止元军反扑。徐达的这些举措,使得大都的社会秩序迅速稳定下来,百姓们对明军的到来也表示欢迎和支持 。
元朝灭亡后,其残余势力退居漠北,史称北元。他们仍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时常侵扰明朝的北疆,对明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1370 年,朱元璋再次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率军进行第二次北伐,目标是彻底消灭北元的残余势力,巩固明朝的北疆。
此次北伐,徐达兵分两路。他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出潼关,直捣定西,以打击北元名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的势力。扩廓帖木儿是元朝末年的杰出将领,他深知徐达的厉害,因此在定西一带精心布防,企图凭借有利地形和坚固防线,阻挡明军的进攻。徐达到达定西后,并没有急于发动进攻,而是仔细观察敌军的阵势和地形,寻找敌人的弱点。他发现扩廓帖木儿的军队虽然防守严密,但士气并不高涨,而且其后勤补给线过长,容易受到攻击。于是,徐达决定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先切断敌人的补给线,然后再发动总攻。
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和准备,徐达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下令发起总攻。明军将士们在徐达的指挥下,奋勇杀敌,如同猛虎下山般冲向敌人的阵地。扩廓帖木儿的军队虽然进行了顽强抵抗,但在明军的猛烈攻击下,逐渐陷入了混乱。最终,明军在定西之战中大败元军,歼灭其主力,扩廓帖木儿仅带着少数亲信逃往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哈尔和林) 。
与此同时,另一路明军在李文忠的率领下,出居庸关,进入沙漠追击元顺帝。李文忠一路势如破竹,先后在白海骆驼山、开平等地击败北元军队,攻克了应昌府等多个北元重镇。元顺帝在逃亡途中,因痢疾死于应昌府,其子爱猷识理达腊在和林继位为元昭宗。
定西之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北元的残余势力,迫使他们进一步退守漠北,暂时无力对明朝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徐达并没有满足于这一胜利,他深知北疆的安全仍然面临着威胁,因此在战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明朝的北疆防御体系。他分兵驻守各个战略要地,设置卫所,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同时,他还组织士兵修筑长城和其他军事设施,提高边疆地区的防御能力。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后世 “九边” 重镇的设立奠定了基础,对明朝北疆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
徐达一生,戎马倥偬,为明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不世之功,朱元璋对他赞誉有加,将他视为明朝的 “万里长城”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徐达被封为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朱元璋还亲自为他撰写诰命,其中写道:“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这句评价,高度概括了徐达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非凡的政治智慧,在朱元璋心中,徐达不仅是战场上的无敌统帅,更是国家的中流砥柱,其功绩之高,古今无人能及。
徐达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不仅因为他战功赫赫,更在于他的为人处世。他治军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深得百姓的爱戴和士兵的拥护。每次出征归来,他总是第一时间交出兵权,从不居功自傲,这让朱元璋对他十分放心。在朝堂之上,徐达也表现得极为谦逊,虽然位高权重,但他从不结党营私,始终保持着对朱元璋的忠诚,成为了武将的典范 。
徐达的军事策略对明朝北疆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深知北疆地区的战略重要性,因此在北伐胜利后,并没有放松对北疆的防御。他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了明朝在北疆的军事力量和防御体系 。
在军事布局上,徐达注重 “稳扎稳打,以守为攻”。他在北疆地区设置了众多卫所,派驻重兵防守,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同时,他还组织士兵进行屯田戍边,让军队在战时能够迅速投入战斗,平时则能够自给自足,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这些卫所和屯田点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严密的军事防御网络,有效地遏制了蒙古骑兵的南下侵扰 。
除了军事防御,徐达还十分重视边疆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他积极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繁荣。他还鼓励文化交流,传播中原文化,加强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增强了边疆地区人民对明朝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徐达的这些军事策略和边疆治理模式,对明朝的军事防御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影响下,明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北疆的防御,不断完善和加强北疆的军事设施和防御力量。徐达的战术思想和实践经验,也成为了明朝军事将领们学习和借鉴的典范,为明朝北疆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385 年,徐达病逝,享年 54 岁。他的离世,让朱元璋悲痛万分,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 “武宁”,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首位,给予了他极高的荣誉 。
徐达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明朝的开国元勋、军事统帅,其功绩和成就令人敬仰。史书对他评价极高,称其 “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财色,正直无瑕”。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智慧,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中国古代名将中的杰出代表 。
徐达不仅在明朝时期备受尊崇,在后世也一直被人们铭记和传颂。他的故事被改编成各种文学作品和戏曲,在民间广为流传。他的军事成就和高尚品德,激励着无数后人追求卓越,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徐达的一生,是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一生,他的功绩和精神,将永载史册,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
徐达从农家子弟成长为开国元勋,用一生诠释了 “智勇双全,忠诚为国” 的名将风范。他率军终结元朝,奠定明朝版图,构建北疆防线,被誉为 “万里长城” 实至名归。其军事成就不仅改写了中国历史进程,更成为后世将领学习的典范,在中华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胖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