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下旬,随着气温回升,兴安盟杭锦旗独贵塔拉镇进入育秧关键期。在乌兰淖尔村杭景红湖专业合作社的育苗大棚内,只见全自动育秧机马力全开,只需十几秒便完成基质装盘、精准播种、覆土覆膜全流程。
4月下旬,随着气温回升,兴安盟杭锦旗独贵塔拉镇进入育秧关键期。在乌兰淖尔村杭景红湖专业合作社的育苗大棚内,只见全自动育秧机马力全开,只需十几秒便完成基质装盘、精准播种、覆土覆膜全流程。
“我们村选择了适口性好、抗逆性强的317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乌兰淖尔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军说。近年来,独贵塔拉镇将水稻种植作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关键抓手,目前该镇水稻种植面积已突破5000亩。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良种是丰收的源头。兴安盟大力推动种业科技创新,积极布局生物育种新赛道,建成全国首个省级领域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中心,打造了全国最大生物育种大豆种植基地和全国最大生物育种大豆标准化制种基地,获批了国家现代农业大豆产业园,推广种植生物育种新品种53万亩。同时,依托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丰垦种业、兴安粳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选育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和生态环境条件的品种。目前,兴安盟主要粮食作物及重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95%。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王小兵在试验田查看小麦苗情,开展小麦新品种选育工作。周璇 摄
粮安天下,种筑基石。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决定着国家的粮食供给与安全。作为祖国“北疆粮仓”,内蒙古聚焦玉米、大豆、向日葵、马铃薯等优势作物,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集聚,集中力量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
在素有“大豆之乡”美誉的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呼伦贝尔市中农种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作响,生产线满负荷运转。经过筛选、分级、包衣等多道工序,一颗颗金黄饱满的大豆种子被打包装袋,即将发往周边各地。
这家由返乡创业青年李庆国创立的种子企业,联合中国农科院、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等8家科研机构组建大豆种质创新合作联盟,以“实验室+试验田”双轮驱动,成功孵化出“蒙科豆9号”等5个独家品种。企业年均推广良种5000吨,覆盖30万亩“希望田”。
在全国最大的食葵生产基地——巴彦淖尔市,企业同样是良种培育、扩繁的生力军。三瑞农科公司通过强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培育出30余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葵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定在40%左右,部分地区市场占有率超过70%。
整合资源、联通上下游,内蒙古持续逐步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育种创新模式,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助力“中国饭碗”装更多“内蒙古粮”。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自主选育主要农作物品种1032个,谷子品种“金苗K1”推广面积连续3年居全国前三位,大豆品种“登科5号”“蒙豆1137”入选国家主推品种名录;向日葵品种SH361、SH363推广面积稳居全国前两位,自主培育品种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5%。
种子是现代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命脉。内蒙古扎实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打通良种从实验室到田埂的“最后一公里”,以“一粒种”撬动“千斤粮”。
截至目前,内蒙古累计创建9个国家级、5个自治区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繁基地,全区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面积稳定达到150万亩以上,马铃薯、大豆、玉米制种面积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第四位。同时,在田间地头搭建60个“看禾选种”平台,每年2000多个示范品种在此同台竞技——农民亲眼见禾、亲自选种,让“专家认可”的好品种得到“农民点头”。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方圆
来源:内蒙古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