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种植大豆,大豆更高产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6 10:47 3

摘要: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其高产栽培技术一直是农业领域的研究重点。结合当前农业生产实践和最新科研成果,要实现大豆高产,需从品种选择、土壤管理、播种技术、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多个环节进行科学把控。

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其高产栽培技术一直是农业领域的研究重点。结合当前农业生产实践和最新科研成果,要实现大豆高产,需从品种选择、土壤管理、播种技术、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多个环节进行科学把控。

一、优选良种是高产基础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高产优质品种至关重要。当前主推的"中黄13""绥农52"等品种具有抗倒伏、耐密植、结荚集中等特点,单产潜力可达300公斤/亩以上。2025年黑龙江农垦最新试验数据显示,采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的"垦豆158"在合理密植条件下,实测产量较常规品种提高18.7%。种子处理上,建议使用钼酸铵拌种(每公斤种子用2克),可显著提高根瘤菌固氮能力。

二、土壤精细化管理

大豆对土壤要求较高,理想的种植地块应满足:

1. 土层深度≥30cm,有机质含量>2.5%

2. pH值6.5-7.0的弱酸性至中性土壤

3. 前茬作物以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为佳

在整地环节,建议采用"深松+旋耕"组合模式。黑龙江宝泉岭农场实践表明,35cm深松配合秸秆还田可使土壤蓄水能力提升40%,大豆根系下扎深度增加15cm。基肥施用应注重平衡,每亩施腐熟农家肥2000kg配合专用复合肥(N-P₂O₅-K₂O=15-20-15)20kg,特别注意控制氮肥用量以避免旺长。

三、精准播种技术

1. 适期播种:当5-10cm地温稳定通过10℃时即可播种。黄淮海地区宜在6月上中旬,东北地区建议5月中旬。中国农科院最新研究表明,播种期每推迟1天,理论产量下降0.8%-1.2%。

2. 合理密植:

分枝型品种:1.2-1.5万株/亩

直立型品种:1.8-2.2万株/亩

采用50cm等行距或"40+60cm"宽窄行种植,确保田间通风透光。2025年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对比试验显示,密植配合缩垄增行技术可使光能利用率提高25%。

3. 播种质量:深度控制在3-5cm,采用气吸式精量播种机,确保株距均匀。播后及时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

四、智能田间管理

1. 水分调控:大豆需水临界期为开花至鼓粒期,此时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黑龙江农垦2024年引入的物联网墒情监测系统显示,在结荚期保持适度干旱(含水量60%左右)可有效防止落花落荚。

2. 科学追肥:初花期追施钾肥(K₂O 3-5kg/亩)可促进籽粒饱满。最新叶面肥应用方案显示,在R3期(始荚期)喷施0.3%硼砂+0.5%磷酸二氢钾,可使百粒重增加1.5-2克。

3. 化控技术:对旺长田块,在分枝末期至初花期喷施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30g/亩,降低株高10-15cm,有效预防倒伏。

五、绿色防控体系

1. 病虫防治:

蚜虫:采用30%噻虫嗪悬浮剂10ml/亩

食心虫:在成虫盛发期用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40ml/亩

根腐病:播种时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拌种

2025年内蒙古推广的"性诱剂+赤眼蜂"生物防治技术,使食心虫危害率从12%降至3%以下。

2. 草害管理:播后苗前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100ml/亩封闭除草,苗后选用25%氟磺胺草醚水剂80ml/亩定向喷雾。河北农业大学最新研发的"光谱识别+机械除草"智能系统,可减少除草剂用量40%。

六、适时收获与储藏

当叶片脱落70%、豆荚呈褐色时进行收获。采用大豆专用收获机,将割台高度调整至5-8cm,滚筒转速控制在500-600r/min,损失率可控制在3%以内。籽粒含水量降至13%以下时入库储藏,采用低温密闭技术,防止品质劣变。

七、数字农业技术应用

当前领先农场已开始部署:

1. 无人机多光谱监测长势

2. 基于AI的精准变量施肥系统

3. 区块链溯源体系记录生产全过程

山东东营2024年建成的"数字大豆"示范基地显示,智能化管理可使人工成本降低60%,产量提高12%-15%。

通过以上技术体系的集成应用,配合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我国大豆单产水平有望从目前的130公斤/亩提升至200公斤/亩以上。值得注意的是,高产栽培必须兼顾品质与生态效益,避免过度追求产量导致的面源污染等问题。未来随着生物技术、智能装备的深度应用,大豆种植将进入精准化、数字化的高产新时代。

来源:琦琦视觉乡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