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铸造生产中,粘土砂造型因成本低、工艺灵活性高而被广泛应用,但铸件常出现夹杂物和气孔缺陷,严重影响产品质量。深入分析其成因,对优化工艺参数和提升铸件性能至关重要。
在铸造生产中,粘土砂造型因成本低、工艺灵活性高而被广泛应用,但铸件常出现夹杂物和气孔缺陷,严重影响产品质量。深入分析其成因,对优化工艺参数和提升铸件性能至关重要。
一、夹杂物的产生机制与来源
夹杂物是指铸件内部或表面存在的非金属或金属杂质,其形成与造型材料、熔炼工艺及浇注过程密切相关。
首先,型砂与芯砂的残留是主要来源之一。粘土砂中的石英砂颗粒、粘结剂(如膨润土)及附加物(如煤粉)在高温金属液作用下,可能因强度不足而脱落,形成砂粒夹杂。此外,粘结剂受热分解产生的碳化物或氧化物,若未及时排出,也会滞留于铸件内部。
其次,金属液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熔炼过程中,耐火材料与高温金属液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炉衬侵蚀剥落;合金元素(如铁、硅)氧化生成的氧化物(FeO、SiO₂)若未通过精炼去除,会以夹杂物形式存在。若浇包未清理干净,残留的炉渣或其他杂质也会随金属液进入型腔。
最后,浇注工艺的影响不可小觑。浇注速度过快会导致金属液湍流,卷吸浮渣;浇口设计不合理(如直浇道过短)则无法有效阻挡夹杂物进入型腔,最终形成可见或显微夹杂物缺陷。
二、气孔缺陷的成因与传播路径
气孔是铸件中常见的孔洞类缺陷,其形成与气体的产生、迁移及滞留密切相关。
气体的主要来源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型砂与芯砂中的水分、有机物(如淀粉、树脂)在金属液高温作用下,会迅速分解产生 H₂O、CO₂、H₂等气体。例如,膨润土中的结晶水在 500℃以上会脱除并与金属液反应生成 H₂,若砂型湿度控制不当,气体生成量会显著增加。另一方面,金属液在熔炼过程中会吸收空气中的 O₂、N₂,尤其是铁水在冲天炉熔炼时,氮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若未进行充分脱氧处理,冷却时气体溶解度下降,便会以气泡形式析出。
排气不畅是气孔形成的直接诱因。粘土砂型的透气性取决于砂粒粒度、紧实度及排气系统设计。若砂粒过细或紧实度过高,气体难以通过砂型孔隙排出;若芯砂未开设排气通道或分型面排气槽堵塞,气体易在金属液充型过程中被包裹,形成分散性气孔或集中性气坑。此外,浇注温度过低会导致金属液流动性不足,气体来不及上浮排出,最终在铸件表皮或内部形成气孔。
三、缺陷控制的关键方向
减少夹杂物与气孔需从全流程入手:优化型砂配方(如控制含水量、增加溃散性材料),强化熔炼精炼(如采用炉渣吸附、吹氩除气),改进浇注系统(如设置滤渣网、缓流浇口),并通过合理的工艺参数(如浇注温度、充型速度)平衡气体逸出与金属液凝固速率。
总之,粘土砂铸件的夹杂物与气孔缺陷是多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需结合材料特性、工艺设计及生产控制进行系统性改进,以实现铸件质量的稳步提升。
来源:艾森诺机电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