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拉松在国内因为政府主导,有福利属性,但这不是全部,仅是其众多属性之一。因此在马拉松的定位上,不同群体也有着不同理解、解读,进而产生了对马拉松的各自认知。
马拉松过度商业化,导致乱象丛生;办场马拉松,运营商赚得盆满钵满;资本介入,马拉松的路走歪了……
时不时就能看到类似论调,都还“引经据典”,不知让多少人信以为真。
马拉松在国内因为政府主导,有福利属性,但这不是全部,仅是其众多属性之一。因此在马拉松的定位上,不同群体也有着不同理解、解读,进而产生了对马拉松的各自认知。
马拉松之所以能够在近十余年来野蛮生长、高速发育,正是因为其市场属性,形成了产业,这是根本。
不信你看,那么多的运动项目,为什么只有马拉松火起来了。乒乓球在国内的基础不要太好,广场舞已跳遍大江南北,没有商业化,就只能是玩玩,难以形成更大范围、持续性的影响力。
就在当下,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认知还非常纯洁,觉得什么东西一沾商业化,满是铜臭味,不好。可恰恰是市场化、商业化,才将马拉松带到眼前这个水准的。
只因为人民群众广泛的需求,马拉松在发展中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板子不应该打到商业化上。马拉松常被一些人“危言耸听”,办场马拉松,运营商能赚翻了,竟然没有满足跑者的每一种需求,良心何在?
的确,如果办马拉松不赚钱,一直靠政府补贴、兜底,那自然难以形成持续性的成熟产业。赚钱不丢人,可能很多人在意的是,运营商赚了钱,赛事却没有完美,没有让自己满意。问题是,投入到办赛中多的几千万,少则几百万,利润能有多少?钱究竟是被谁卷走了呢?
辛苦钱
运营商,是马拉松产业链条上最重要的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运营商在马拉松中的角色,有点类似装修时的包工队,通俗点讲,就是干活的。早些年马拉松没热起来时,各地办赛都是体育局出面,这就好比是你自己动手搞装修,是能干下来的,不过术业有专攻,肯定比不上专业工人的效果。
到现在,国内马拉松的赛事品质,已是由运营商来主导。行业也产生出一批优质运营商,他们的赛事,绝对靠谱。
在这过程中,运营商赚钱,天经地义。如果运营商没了利益,马拉松还办得下去吗?还有一种情况,某个赛事,运营商短期内是亏钱的,但是长期运营下来赚了钱。
但凡稍微对办马拉松的具体工作有点了解,你就会得出结论,运营商赚的钱,都是辛苦钱。尤其到了赛前,各项工作连轴转,加班、熬夜乃至通宵,都是常态。像一些赛事多、跨区域的运营商,员工长期出差,很难照顾到家庭。
那么在一场马拉松中,运营商能赚多少钱?这多是由赛事招商来决定的,因为办赛费用的支出,都是摆在明面上的,一场大赛,两三千万的开支。如今政府身为主办方,大城市因为招商环境相对好点,大多不出钱,中小城市有能力的会支持点,没能力的就全甩给运营商了。
运营商的招商收益,加上报名费等其他收入,用在比赛上的盈余,便是自己的利润。理论上,招商多,赚得多,那会不会没个上限?没这个可能!因为大笔赞助,都需要主办方协调,其会控制在运营商有钱赚,又不会多的一个水平线上。
赛事出了任何问题,有舆情,运营商都会第一个被“追责”。有时锅不是自己的,也得有大局观,老老实实扛在肩上。主办方的不满、参赛者的吐槽,都要归咎到运营商。这份劳累、委屈下,再要不赚钱,还有天理吗?
真赢家
国内赛事盈利状况好的,就那些大赛事。而其运营权,又多是在国资背景的运营商手中。这些赛事赚了钱,再多的钱,不都还是国家的?
大量的中小赛事,基本上处于微利状态。运营商做这些赛事,还要承担各种费用被拖欠的风险。我就知道有赛事在疫情前欠运营商该结的费用,主办方自然不会赖账,但是没钱啊,就这样放着。这两年也听闻到,每逢年底运营商去催一些赛事该付账目时,那真是一把鼻涕一把泪。
在运营商眼中,马拉松是生意。中国马拉松这些年来,智美体育曾赚到不少钱,但那更多地是拥有央视直播代理权的垄断资源背景下,单靠马拉松运营,做好了有钱赚,有个什么事,你亏钱一点都不意外。
办一场马拉松,城市收获了名声。运营商赚自己的那份辛苦钱,在其背后,可有真正受益者?
田协在锡马博览会上发布的《2024年12场影响力赛事综合效益报告》中提到一组数据,10场样本赛事的报名费平均值为187元,平均为每位跑者提供服务的成本约为479.46—499.46元。取服务成本的中间值489.46元,也达到报名费的2.6倍!
正因为国内马拉松的福利属性,很多大赛,只要中签,就是福利。因为你享受到的服务,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报名费。
所有的完美体验,哪一个不是用钱砸出来的?南京马是个典型案例,因为前些年各种问题,频频换运营商,直到去年打了翻身仗。为什么?体育局心里跟明镜似的,比较下来,因为2024年花的钱最多啊。
原来,一场马拉松,跑者才是大赢家,是最幸福的。可千万别好处占尽,还不知足,牢骚满腹,眼红运营商赚点辛苦钱,这样显得自己多没格局呀。
来源:江湖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