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弗兰西出生那天,她的姥姥玛丽·罗姆告诉了她的妈妈凯蒂,为她每天读一页书,不管认不认识的字,不管是否理解都要坚持下去,一天不落,弗兰西自己能读书后让孩子自己读。
贝蒂·史密斯的情怀: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现实。
一个和作者贝蒂·史密斯经历相似的小姑娘弗兰西
弗兰西出生那天,她的姥姥玛丽·罗姆告诉了她的妈妈凯蒂,为她每天读一页书,不管认不认识的字,不管是否理解都要坚持下去,一天不落,弗兰西自己能读书后让孩子自己读。
她知道的两部好书是莎士比亚和《圣经》,莎士比亚写尽人世间的百态,人类知道的所有的美,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生命思考,都在这书里。
玛丽·罗姆说改变贫穷的秘诀是读书写字,弗兰西能够在书里了解到世界并不是只有布鲁克林的出租屋那么大。
玛丽·罗姆让凯蒂给弗兰西讲仙女、圣诞老人和精灵,如果世道艰难,弗兰西可以住到想象里去。
还要让弗兰西知道世上苦难的存在,苦难降临时,她自己会开悟。
这样一位智慧的外祖母,祖祖辈辈为地主种地,她在努力改变贫穷的路上,吃着不认识字的亏。当她知道她们这样的人可以免费上学后,错过了大女儿,其他的女儿们上了六年学。
到了弗兰西这一代人,妈妈和爸爸尽管依然贫穷,但也算是识文断字之人了,姥姥为之欣喜视为奇迹。
弗兰西出生的当天,姥姥让妈妈凯蒂为她读书,茜茜姨妈为她们在衣柜里钉上了储钱罐,她的家里将每天存上五分钱。茜茜姨妈为她们存上了第一个五分钱,搞定了两本书。
我似乎懂了布鲁克林有棵树的含义了。所谓充实的生活,便是“养个孩子,栽棵树,写本书”。栽棵树——就是希望。
弗兰西的生活中有一个坚硬如铁的妈妈凯蒂,有一个酒鬼爸爸约翰尼,有一个风流的姨妈茜茜,还有一个略小于自己的弟弟尼雷。
1912年,弗兰西已经十一岁了,住在纽约布鲁克林的一座公寓里。
心思细腻,喜欢读书,观察身边的事物。
一分一分钱的算计着花钱,买陈面包、碎馅饼,买肉、买骨头、买酸黄瓜……完成妈妈交给她的采购食物的任务。
她把和弟弟捡破烂换来的几分钱分为两部分,一半存到锡储存罐里,其余的每人分到五分钱,她能在花掉这几分钱之前,大饱眼福,欣赏到漂亮的糖果和礼物。
星期六下午,弗兰西在图书馆里借到书后,回到家里,凿一块冰放水杯里,把粉白相间的威化饼干放在蓝色的开裂的小碗里,因为小碗颜色好看。她爬上太平梯,她把杯子、碗和书放到窗台上,她坐在垫子上,用枕头靠着栏杆,便可以享受自己的下午茶读书时光了。她如同住在树上,没有人能看到她,透过树叶她能看到一切。
尽管小小的她瘦的厉害,穿着破裙子,经常饿肚子,可是她的心那么大,她觉得最臭的纽顿溪也很骄傲,因为有船驶出,就会驶向大海。
她喜欢路易莎·奥尔科特的书,并且准备把图书馆里的书看完后再重新读一遍。
奥斯科特是《小妇人》的作者,她的家贫穷,她的妈妈却把家里每个女孩都养得独立自信。弗兰西的家更穷,她的妈妈也是了不起的。
妈妈凯蒂二十九岁,虽然生了两个孩子,虽然她是清洁工,虽然爸爸是个酒鬼,可是她还是美女。
弗兰西喜欢享受咖啡的气味和感觉,不喜欢喝,每餐饭后要倒掉配上牛奶的咖啡。凯蒂对妹妹们的奚落如此回复:弗兰西和其他人一样,可以每顿喝一杯咖啡。她觉得倒掉比喝掉好,那就随她了。她们这样的人家,偶尔有点东西浪费也不错,好歹也能体会到手头有钱,不用东拼西凑是什么感觉。
这样的妈妈一直在做对的事情,能够养育出心灵富足的孩子。
凯蒂把孩子们买回来的陈面包泡水加入碎馅饼圆葱,加工成各种美味,作为她们满足的一餐。书中没有写珍惜,却看出来了十分珍惜食物。
《大卫·科波菲尔》中写食物也很细致,米考伯先生调制潘趣酒,姨婆在睡前如何喝下一杯兑水的酒和吃一片面包,珍惜给人了美好的感觉。
这个穿着破烂裙子的小姑娘带来了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的踏实,这本书连同它的封面开始生动起来了,有一些舍不得读了,就像小时候好吃的零食要多在兜里揣一会儿。
此时,弗兰西的爸爸约翰尼还没有去世,他英俊、有音乐才华、他胆小,他爱家,他在酒吧做侍者、唱歌,每天喝得醉醺醺回家。
其实,本书一开始是从弗兰西十一岁时生活的现状写起的,然后才是回忆她妈妈爸爸年轻时候和她出生时的那些事……
这些回忆杀后,本书的写作随着弗兰西和弟弟尼雷的快速成长似乎变快了。期间的父亲去世、贫困的生活、放弃上高中开始工作、妹妹出生和母亲嫁给麦克舍恩先生获得了幸福,一晃弗兰西可以上大学了。
《译后记》写道这部描写艰难时代的成长小说在出版五十多年后,于2008年被美国公共广播推荐。那年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电台、电视台开始播出如何用一块钱活一天之类的节目,如何在萧条中寻找出路和意义 。读《布鲁克林有棵树》可以。
找出来曾经在帆书答对问题幸运抽到的徽章,戴在胸前,心里真美呀,美好的美。正如作者写道:“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
2025年5月6日
来源:励志要做欣大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