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古陶瓷修复技艺的地域特性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6 14:57 2

摘要:2024年12月23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湖北省博物馆的“湖北古陶瓷修复技艺”入选。在我国,遗存至今的历代陶瓷文物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自21世纪以来,作为保护与展示古陶瓷的主要手段,古陶瓷修复

2024年12月23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湖北省博物馆的“湖北古陶瓷修复技艺”入选。在我国,遗存至今的历代陶瓷文物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自21世纪以来,作为保护与展示古陶瓷的主要手段,古陶瓷修复技艺陆续入选我国各地各层级乃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有效保护与传承。

古陶瓷修复技艺与锔瓷、金缮等主要以恢复陶瓷使用功能为目的的修补技艺不同,它是使用化工材料以稳定破损古陶瓷的结构,呈现其历史、美学价值。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世界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化工材料应运而生,使粘接陶瓷碎片,补全陶瓷缺损,仿制陶瓷表面质感成为可能。许多古董商暗中聘请具有模型制作、陶瓷烧造等相关技能的艺人用化工材料修复古陶瓷,使古陶瓷修复的美学效果能够达到重现完整原状的程度,从而能在流通过程中获得更高利润。当时在我国,尤以上海的技艺水平最为高超。20世纪50年代,上海民间修复技师进入上海博物馆从事陶瓷文物修复工作,在与文物保护理念的融合中逐步形成体系及成熟的技艺流程,按对古陶瓷干预程度由小及大或修复后的用途分为考古研究、陈列展示和美学流通三种修复技法。

20世纪70年代中期,湖北省博物馆文物修复师将古陶瓷修复技艺从上海博物馆引入湖北。50年间,四代湖北古陶瓷修复师在认真学习上海博物馆古陶瓷修复技艺基础上,根据湖北地区的气候、人文环境和古陶瓷资源特点,不断增强文化遗产科学保护意识,不断借鉴相关行业材料工具设备,不断吸纳最新科技成果,日臻完善,练就了独具一格的湖北古陶瓷修复技艺。与其他地区古陶瓷修复技艺不同,湖北古陶瓷修复技艺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技法与活化形态上都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丰富的发展演变经历。古陶瓷修复技艺的发展形态受所在地古陶瓷资源状况和所依托单位职能范围的影响,表现出差异性。湖北有着5000年灿烂的文明史,古陶瓷资源丰富。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先后经历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等阶段,有大量陶器留存至今,灰陶、彩陶、蛋壳黑陶具有鲜明特色;湖北虽无名窑名瓷,但本土江夏湖泗窑和汉川马口窑等民窑独具地方特色。正因湖北地区名窑少,且处于南北交汇、东通西联的优越地理位置,各个历史时期,国内各地窑口的瓷器在湖北均有出土和流传,越窑、定窑、龙泉窑、岳州窑、长沙窑、洪州窑、建窑、耀州窑、吉州窑、景德镇窑、德化窑等产品比比皆是。近代武汉已成为全国的政治与商贸中心,古陶瓷流通交易繁盛。湖北省博物馆文物修复师将古陶瓷修复技艺自上海引入湖北后,于1979年随湖北省文物商店从湖北省博物馆内分离,独立经营而开始侧重于美学流通修复;2015年,湖北省文物总店(湖北省文物商店于1992年更名为湖北省文物总店)改制成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职能由服务于文物流通市场转变为全省乃至全国文博事业单位。自此,湖北古陶瓷修复技艺开始根据不同业主单位的藏品特点开展考古研究与陈列展示修复;2023年,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重新并入湖北省博物馆,古陶瓷修复技艺则用于馆藏陶瓷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据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湖北古陶瓷技艺不断演变完善,共保护修复湖北省内外陶瓷文物3000余件,练就了“全天候”的保护能力,具备对不同来源、不同品种、不同病害的古陶瓷按照其价值内涵进行保护修复的能力。在抢救、保护国有和民间收藏的陶瓷文物、提升博物馆陶瓷文物研究和利用水平、提高民间收藏和古董艺术品市场中的古陶瓷文化及经济价值、传播悠久的中国陶瓷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科学的技艺实施体系。正是以上的经历,使得湖北古陶瓷修复技艺的传承人们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以用途划分修复技法对古陶瓷保护与利用造成的影响。美学流通修复给人完好如初的艺术满足感,却覆盖了一定的制作工艺与历史信息,容易改变古陶瓷的原真性,造成历史价值的下降;考古研究修复呈现古陶瓷真实面貌,方便开展器物研究,却展示不出艺术价值,利用空间受限;陈列展示修复兼顾真实和艺术性,却难以拿捏干预尺度,容易出现实施逻辑无法自洽的问题。他们意识到文物保护的核心是价值保护,只有心怀敬畏之心,遵循最小干预原则,才能真正实现古陶瓷的长久保护与充分利用。通过长时间的摸索,逐步建立起以现状调查与价值评估为基础,以稳定材质与呈现价值为目标,以精工细作与协调可读为要求,以档案记录与预防措施为保障,科学、合理、有效的陶瓷文物保护修复理论与实施体系。针对每一件古陶瓷的经历和现状制定专属的保护修复技术路线,采用本体干预、装置安装、虚拟还原、多器并展等灵活、多样的修复技法呈现价值,提升展示利用效益。如由湖北古陶瓷修复技艺团队完成的,荣获“2022年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之一的“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馆藏陶瓷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中,就使用了材质养护、陈展装置安装、传统考古研究修复、传统陈列展示修复、传统美学流通修复、3D打印结合传统技艺、使用透明亚克力补配材料结合传统修复技艺、制作仿制品修复与原文物并列展示等8种修复技法。

突出的学术研究风格。与其他地区古陶瓷修复技艺实践呈现多于学术研究的状况不同,湖北古陶瓷修复技艺在长期实践成长过程中,始终坚持实践与学术并举,实现了实物保护与学术成果双丰收。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传承人们共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有《湖北省国有博物馆藏陶瓷文物保护及活化研究》《修和集粹: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陶瓷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与实践汇编》《把瓷玩美:一位古瓷修复师的手迹》《湖北陶瓷》(收录入湖北省委、省政府编纂的大型历史文献丛书《荆楚文库》)《湖北博物馆馆藏陶瓷文物保护与利用研究丛书》(湖北省公益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项目)、电子书《古陶瓷修复理论与实务》(湖北省公益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项目)、文献纪录片《中国古陶瓷修复技艺实录》(“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文献纪录片《瓷气永宝:瓷器保护、修复与创新性再造》(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等专著8部。这些学术成果在古陶瓷及其修复技艺的理论构筑、技法研究、资源调查、利用探索、实践感悟等方面为湖北古陶瓷修复技艺的体系建设与传承推广增添了有力的羽翼。

良好的传承推广能力。湖北古陶瓷修复技艺秉承“尊重古陶瓷本体价值,实施最小干预”的宗旨,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学术成果,使其具备了良好的传承与推广能力。目前,三代七名湖北古陶瓷修复技艺传承人同时工作在古陶瓷保护修复一线。他们的付出获得了诸多殊荣。一人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两人获“荆楚工匠”称号;两人三次获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陶瓷文物修复二等奖;一人荣获湖北省总工会首届“e有绝活——高技能人才技能大赛十佳绝活奖”。除注重自身队伍的建设外,在湖北省内,他们通过完成荆州博物馆、襄阳博物馆、蕲春县博物馆、巴东县博物馆、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等馆藏陶瓷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为这些博物馆培养了10余名古陶瓷修复人才。在积极传播技艺的同时,十分重视相关质量标准的编制工作。2024年1月,他们编制的“瓷器文物病害与图示”标准由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并实施,这是湖北省发布的第一个可移动文物保护省级标准。经过多年的耕耘,湖北古陶瓷修复技艺有了全国影响力。2018年,联合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实施了国家艺术基金“古陶瓷修复青年人才培养”项目,为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培训30人。此后,传承人们陆续受邀在北京、黑龙江、辽宁、内蒙古、重庆、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西、广东、海南等多地作古陶瓷保护修复技艺讲座和操作指导,合计培训2000余人次。2021年,传承人参与了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颁布的《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编制工作。

湖北古陶瓷修复技艺,承载着湖北省博物馆历代古陶瓷修复师对古代陶瓷文化遗产的深厚敬意与用心呵护。它以物为本,融合了传统工艺技法与现代科学理念,使湖北古陶瓷修复技艺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和学术性,在修复过程中保留了古陶瓷的历史信息,重现了其艺术价值,为后人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工艺水平及审美取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此次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湖北古陶瓷修复技艺独特魅力与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必将激励传承人们加倍努力,为古陶瓷的保护与利用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文物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