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农药越用越多,虫子却越杀越猛?——破解农药依赖的生态平衡之道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6 15:02 2

摘要:在北方某些地区,又到了播种花生的季节,农民已经习惯提前将花生种子拌上农药后再播种,目的是防止地下害虫对种子的侵蚀,同时,农药挥发的气味,也可以驱散某些害虫。其实,不仅播种花生如此,在笔者的老家,播种玉米之前也同样是提前用农药拌种。以花生为例,农药的施用伴随花生

在北方某些地区,又到了播种花生的季节,农民已经习惯提前将花生种子拌上农药后再播种,目的是防止地下害虫对种子的侵蚀,同时,农药挥发的气味,也可以驱散某些害虫。其实,不仅播种花生如此,在笔者的老家,播种玉米之前也同样是提前用农药拌种。以花生为例,农药的施用伴随花生的整个生长过程,从播种开始,整个生长周期内,施药不少于5次,最后收获前的半个月至一个月,农民还要向花生的根部灌药,以防止蚜虫啃食。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花生的整个生长周期农民只需施药1-2次。据报道,在黑龙江的大豆田里,农民每季平均喷洒8次农药,但蚜虫种群反而较20年前扩张了4倍。农业进入“农药越用——抗性越强——用量越大”的恶性循环,农民不仅困惑:为何农药越用越多,虫子却越杀越猛?

(用农药拌种后,待播种的花生。拍摄:蒋高明)

农业的本质不是对抗,而是生命网络的动态平衡。在秦岭自然保护区内的野花生群落:每平方米土地中,300只草蛉幼虫、50只捕食螨与2000只寄生蜂构建起立体防线。当象甲虫爆发时,大蚁蛛种群会在7天内激增8倍;食虫虻精准狙击飞行害虫;步甲虫夜间扫荡地表幼虫。这种由108种生物构成的防控网络,将虫害控制在5%以下,无需任何化学干预。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在的农田里,瓢虫消失、青蛙绝迹、蜜蜂中毒,就连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的蚯蚓,也不见了踪迹,原本由几十种生物构成的生态防线在化学农药与化肥的作用下,土崩瓦解。

(拍摄:王延伟)

古人的生态智慧。在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齐民要术》中记载了“瓜田种薤”农法,即利用薤菜挥发性物质驱虫,使瓜类病虫害减少60%。而现代生态农场的经验证实:保留田埂杂草带,可使蜘蛛种群增加20倍;在茶园里保留5%的杂草时,害虫天敌的回归使农药使用量下降40%,茶叶品质反而提升;山东弘毅生态农场连续20年不用一滴农药,坚持生物防治,用生物链控制实现零农药种植,农作物茁壮成长。因此,恢复生态平衡才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农药不是农业的必需品,“有虫治虫,无虫防虫”的错误观念应当纠正。农民总是担心“杂草”“害虫”,巴不得地里除了目标作物,啥都没有,宁可自己授粉,也要把虫灭光。最近,在一个科普视频中,厦门大学的李振基教授讲到,平衡生态系统,植物需要把10%的果实留给动物吃。这就是林德曼定律,又叫百分之十定律,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的能量流动过程中,后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约为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在食物链中,植物→食草性动物→食肉性动物,每一级以不超过10%的能量沿着箭头的方向被传递到上一个营养级。所以,最先认识到这一问题的茶农,开始接受10%的产量波动,来换回土壤的生命活力。

如何走出现代农业与生态割裂的困境?答案是重建生态平衡系统!在田埂留一丛野花,给蚯蚓留条生路;在禾苗间留点杂草,供昆虫啃食;减少农药的喷洒,让蜜蜂自由飞翔。只有降低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打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维度……

文/Yang

审/子舒

排版/angel

来源:琼琼的农村日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