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火的一面由身边的具体感知变化便可体会,最直观的就是开新能源汽车的人越来越多了,线上线下为新能源奔走欢呼的人变多了,新势力品牌光环越发闪耀了。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冰与火之歌正在奏响!
火的一面由身边的具体感知变化便可体会,最直观的就是开新能源汽车的人越来越多了,线上线下为新能源奔走欢呼的人变多了,新势力品牌光环越发闪耀了。
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446万台,市场份额增至19.7%。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市场,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全球份额的 67.7%,增量贡献度高达 84%,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增长的核心引擎。
冰的一面仍然是车主们最大的软肋——安全,由于智能驾驶偶尔变“智障驾驶”引发的事故令人心碎,“你的副驾可能是个近视眼”成了大量车主们的自我调侃。
改变正在发生,5月5日,小米调整SU7新车定购页面中的措辞,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
图源:微博@南方周报
同时在五一假期期间,理想、蔚来、阿维塔、小鹏等车企门店在宣传智驾产品时,均没有了之前眉飞色舞的神采,而是变成了隐藏词汇。
人们疑问的是,难道智驾从小甜甜到牛夫人的历程来得如此猛烈吗?
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已是行业公认的事实。
但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路上,一切还需要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
这一次车企们宣传风向之所以发生改变,无疑与智能驾驶技术引发的事故相关,而且很多意外还是由于车主对智驾了解不充分才发生的。
所以改变的第一站,就是要给智驾祛魅。
把“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是让车主们不再迷信智驾,如小米SU7标准版搭载的Xiaomi Pilot Pro由“小米智驾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小米SU7 Pro、小米SU7 Max搭载的Xiaomi HAD由“小米智驾Max”更名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图源:小米汽车官网
除此之外,之前车企们宣传智驾妥妥占据C位的场面也已不在,有媒体在假期走访了若干车企门店,发现“脱手驾驶”卖点几乎被所有门店舍弃,同时也不再过分强调城市NOA覆盖范围。
空间、舒适体验、车机娱乐系统成了宣传人员介绍的重点,网友们调侃:“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时代回来了!”
以城区NOA等辅助驾驶功能为例,门店努力避开功能宣传,反而把“条件说明”与“责任提示”一条条详细解释,求生欲拉满。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销售人员通常会使用“当前政策无法宣传为L3”“属于L2级辅助驾驶”来回应消费者的疑问。
总之一句话,功能适用范围我已告知,责任划分归属请你明确。
其实早在上海车展期间,各个车企宣传话术就已改变,如华为BU CEO靳玉志表示,“我们的智驾现在都是辅助驾驶,手不能离开方向盘,眼睛也不能离开驾驶方向。”
车企们之所以回归老实面孔,与相关部门对辅助驾驶相关术语和宣传行为的规范有关。
公安部道研中心此前表示,虚假宣传自动驾驶致严重后果,责任人或处2年以下刑期。
4月2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强调企业需明确系统边界、履行告知义务,并规范功能命名,推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在明确责任边界下稳步落地。
图源:微博@澎湃新闻
咱们当然希望类似的改变出现,尤其将此类事故扼杀在摇篮里,给烈火烹油的新能源行业踩一脚刹车。
但站在全局来看,从“智驾”到“辅助驾驶”,不仅是术语的调整,更是行业从野蛮生长到理性成熟的转折点。
宣传松了口是否意味着智驾时代的倒退,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技术层面仍然是在向前进的,如小米的“端到端辅助驾驶”仍支持车位到车位的全程辅助功能,核心能力未变。
车企更名实为“风险管控”——通过术语调整降低用户误解,而非技术降级。
同时这种转变既是规避法律风险,也是对用户认知的再教育——当前所有量产车仍为L2级辅助驾驶,驾驶员需全程掌控。
不过这对于车企和消费者都将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对于车企而言,在统一术语下,如何通过功能细节(如激光雷达配置、算法优化)实现差异化竞争,将成为新课题。
但长远来看,透明化宣传有助于建立用户信任,之后不用再纠结智驾是否会惹上一些不必要的宣传麻烦。
对于消费者而言,更名以及宣传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减少用户的期待,对智驾回归理性,减少事故风险。
图源:小红书网友(柯洁谈智驾)
而且维权路径会进一步明确,若车企虚假宣传导致事故,用户可依据广告法追责。
不过选择成本隐性上升是个问题,不再依赖营销术语,消费者要更深入理解技术细节(如算力芯片、传感器配置)。
有个问题值得关注,新势力们对智驾能力的宣传三缄其口,可能会使得在整个汽车市场的竞争中有所影响。
今年上海车展期间,行业和消费者最突出的印象是车展貌似回到了前些年的风格,因为少了如雷军般流量的掌管者,也没有车模当主角,没有往日维权潮,有的是工程师、研发负责人亲自上阵解读产品。
过去几年,新能源把车展上的风头从传统车企手中抢过,但今年一批看似老练沉稳的合资选手却悄然出招,打了新势力们一个措手不及。
如别克、丰田、凯迪拉克等车企,不是推出全新的高端新能源子品牌,就是带来了自己全新的智能化产品。
可以说,一轮集体反攻已经开始,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就是最好的办法。
恰逢如今在智能驾驶的宣传上车企们都回归理性,更激烈的竞争想必会随之开始,新势力们需要面对的考验还很多。
一个新行业的发展需要历经风雨洗礼。
新势力们除了开始着手整治智驾,其他方面也开始想方设法的将风险降到最低。
如5月1日,有网友表示小米SU7Ultra更新Xiaomi HyperOS时,更新内容中有一条“新增排位模式圈速考核,在指定赛道圈速达到官方建议成绩可解锁排位模式。”
不难看出,小米开始对小米SU7Ultra的马力出手了。
如今只有车主在官方赛道上证明自己的实力,达到系统中的标准圈速,才能解锁最大马力。
图源:微博@浙江经视
有网友表示,这一举动是必要的,因为日常使用对最大马力并无需求,反而会减少一些安全事故。
但反对者认为,如果没有最大马力的加持,那么这款车将丧失它本来的味道,而且认为小米没有征询过意见和车主调研就决定有所不妥。
当然小米官方客服的态度很明确,“为了确保我们赛道新手的安全,所以他在这个赛道进行圈速考核,达到我们官方的建议的成绩,之后最大马力才会进行解锁。”同时还表示,“1,500匹这个马力,在日常生活中,其实他是用不到的,一般都是在赛道上,而且还是需要特殊的热熔胎,还有特殊的配件才可以。”
之前与小米SU7Ultra有关的多起事故想必各位还历历在目,即便最终需要过错方也就是车主来承担责任,但是对品牌的伤害是实打实的。
小米事件可能促使监管部门出台更细化的高性能电动车管理规范,例如强制要求车企通过技术手段限制公共道路的极端性能释放,或建立用户驾驶能力认证体系。
对车企而言,如何在“性能内卷”中守住安全底线,将成为下一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对用户而言,需重新理解“拥有权”与“使用权”的边界。
未来,智能驾驶的真正突破,不仅需要技术迭代,更需要行业在责任、透明与用户信任中构建可持续生态。
这场行业刹车,目的是让粗暴远离新能源行业,还这个新生力量一些安宁与平静。
来源:乘风破浪的漂流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