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泰市谷里镇,只要提及西朱村党支部书记朱勋,村民们总是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是他带领西朱村发展蘑菇产业,带领西朱村走出了负债累累的困境,他也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蘑菇书记”。
在新泰市谷里镇,只要提及西朱村党支部书记朱勋,村民们总是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是他带领西朱村发展蘑菇产业,带领西朱村走出了负债累累的困境,他也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蘑菇书记”。
曾经的西朱村,是一个负债高达150万元的“三无”村——无产业、无特色、无活力。2017年,刚刚30岁的朱勋接下了西朱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怎么让村里的百姓富起来就成了他的头等大事。他深知,要想改变村庄的面貌,就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西朱村发展的产业之路。
2020年,经过多方考察和调研,朱勋决定将食用菌产业作为西朱村发展的新引擎。当时村民一听要种蘑菇,那是100个不愿意,甚至还传出了顺口溜“要想哭,种蘑菇,要想哭的痛,来年接着种”。但是朱勋就不信这个邪,没有技术咱就去学,没有场地咱就去盖,他坚信自己能够带领西朱村走出困境。
朱勋当即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着村“两委”一起种蘑菇,给村里的老少爷们先打个样。3年的时间,希望总是大于困难,蘑菇一茬接着一茬种,一筐接着一筐搬,一车接着一车卖,终于,西朱村的蘑菇得到了很好的市场反响。2022年底,销售额就超过了2000万元,村集体收入突破了50万元,真正实现了正增长,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西朱村的“蘑菇书记”也被更多人熟知。朱勋也能够自豪地说:“要想富,种蘑菇,要想实现致富梦,来年还得接着种。”
为了打破气候对食用菌生产的限制,朱勋决定在基地采用恒温棚技术。这一决定虽然意味着更高的电力消耗,但带来的却是产值的大幅增长。“恒温棚技术让我们每年可以进行三季种植,而传统的日光棚仅能进行单季生产。”在权衡电力消耗与产值增长的关系时,朱勋展现出了前瞻性的眼光和决断力,而事实也证明了他的决策是正确的。
虽然电力成本有所增加,但产值却是日光棚的两倍以上,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随着市场扩大,朱勋决定大胆尝试新途径,把菌菇大棚变成直播间,把蘑菇变成“网红”,白天耕种蘑菇,晚上直播带货,智能手机成为了新农具,直播间变成了云上沃土,把指尖的点赞变成了老百姓的称赞,把网红的流量变成了蘑菇产业的销量。现如今,菌菇种植实现了从“传统种植模式”到“农业新业态”的转变,已辐射带动周边7个村300多人就业。
朱勋始终认为“个人富了不算富,村民共富才是富”,为了让百姓吃上“长远饭”,朱勋的脚步从未停歇,不仅把实验室搬到了大棚里,还多次邀请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来大棚做实验,不断改良和研发新的食用菌培育技术。同时投资1000万元建设年产1500万棒的现代化菌棒厂,形成了集菌种研发、菌棒生产、种植示范、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通过这些技术创新,我们单位面积的产量已经从之前的每亩400到600斤,提高到了现在的每亩2100斤。”朱勋兴奋地说。这样的技术进步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推动了低碳农业模式的发展。
如今的西朱村,已经从一个负债累累的“三无”村发展成为年收入超50万元的示范村。在谈及西朱村未来规划时,朱勋表示,“接下来,我会继续带领西朱村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把‘菌子之交’品牌打响,让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
来源:大众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