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首发,有何深意?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6 16:19 2

摘要:4月24日,安徽省林业碳票首发活动在黄山市举办,标志着林木碳汇交易有了省级层面的“通行证”,让森林的“空气”更值钱,推动生态“高颜值”转化经济“高价值”。

安徽,正在“卖”空气。

4月24日,安徽省林业碳票首发活动在黄山市举办,标志着林木碳汇交易有了省级层面的“通行证”,让森林的“空气”更值钱,推动生态“高颜值”转化经济“高价值”。

安徽为何要干这件大事?

01

用好“印钞机”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碳汇。

你可以把碳汇想象成地球的“吸碳海绵”,好比厨房里的海绵能吸水一样,“碳”是二氧化碳,“汇”指吸收和储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程。

自然界中存在着几个天然的“大号吸碳器”,比如森林,海洋,湿地和泥炭地。

“林业碳汇其实就是发挥森林固碳释氧的功能,并根据相关的规则进行碳汇交易的过程和机制。当然,人类也能造‘人工碳汇’,种树造林相当于给地球‘加装新海绵’。”一位林业专家说。据测算,森林每增加1立方米蓄积量,可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氧气。

那碳票又是什么?

林业碳票是指权属清晰的林地、林木经过监测核算、专家审查、技术确认等流程后,制发的碳减排量凭证。

简单来说,就是将林木的固碳量换算为减排量后,以“票”的形式发给林木所有权人,相当于每片林子的固碳功能可以作为资产进行交易、抵销、融资的“身份证”。

策叔注意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而森林不仅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一个“碳库”。在“双碳”战略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碳汇交易已成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政策和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

从国家层面来看,林业碳汇在碳市场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国全国性碳市场主要有碳排放强制配额(CEA)和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两类基础产品,二者存在互补的关系。市场预测统计,2030年全国林业碳汇CCER市场潜在价值可达千亿级,市场潜力巨大,是一个“印钞机”。

从地方层面来看,林业碳票成为地方碳交易实践探索的主要选择。

林业碳票是CCER备案暂停之后,各地积极探索形成的一种市场化推进林业碳汇的交易机制,具有生态、社会、金融三重价值,成为林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传统林业依赖采伐,碳汇交易则让“不砍树,能致富”成为可能。福建三明、贵州毕节、安徽滁州等地先后开展了林业碳票试点,为探索林业碳汇交易路径积累了宝贵经验。比如,福建三明市的林农靠碳票交易,每亩林子每年可以多赚100-300元。

可以说,林业碳汇让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能够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安徽自身来看,加快开发林业碳汇资源大有可为。

安徽是南方重点集体林区,经相关部门测算,2023年安徽林木植被碳储量1.9亿吨,其中森林碳储量1.5亿吨,中幼林面积占比超过全国平均值,每年林业碳汇增量约2096万吨,现在全国碳市场平均交易价格已突破100元/吨,理论价值较高。

从地市层面来看,安徽林业碳票交易已有多个成功案例。

滁州市以林业碳票为质押物的“碳票生态贷”,单笔交易金额100万元;宣城市备案2笔林业碳票累计14万吨;安庆市通过购买林业碳票,替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10.77万元。这些都为安徽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林业碳票交易积累了有益经验。

4月24日举办的安徽省林业碳票首发活动,推动安徽全省林业碳汇工作迈上新台阶,就是要用好林业碳汇“印钞机”,不断拓宽林业碳票消纳渠道,为绿色发展贡献力量。更重要的是,做好林业碳汇大文章,安徽不仅有优势、有条件、有基础,还有着行之有效的打法。

02

算清“碳账本”

长期以来,森林资源长期存在“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四难”问题,各地都在积极破解,安徽也给出了自己的解法。

安徽坚持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创新林业发展的步法、手法和打法,从做好顶层设计入手,着力构建省级林业碳票制度,发布了《安徽林业碳票项目方法学》,出台了《安徽省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在全省范围内对林业碳票制发进行了统一规范。

着力建设林业碳票政策体系,构建“碳票+金融”“碳票+ESG”“碳票+司法”“碳票+零碳景区”等多种消纳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碳票+”应用场景,推动森林资源价值实现转化。

在4月24日举办的安徽省林业碳票首发活动上,首批5张省级林业碳票正式发布,覆盖全省森林资源较为丰富的黄山、滁州、宣城、六安、安庆等市,涉及林地3万余亩,监测期为2012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监测期碳减排量达30.06万吨,涉及“质押授信”“节能减排”“零碳景区”“生态司法”等多种应用场景。

其中,皇甫山林场所持林业碳票,项目面积27579亩,监测期碳减排量232476吨,其与徽商银行滁州分行签约后,将获得2100万元授信金额。“有了这笔授信额度,我们将把资金投入到实现全生命周期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皇甫山国有林场场长刘绪香说。

更重要的是,这是安徽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的一个生动实践,将着力升华基层改革创新实践经验。

2021年以来,滁州、宣城、安庆、淮北、蚌埠等5个市积极开展试点探索,发放并交易地方林业碳票14张,数量和覆盖范围居全国前列。但也存在着计量方法和核证机制不统一,跨市域无法互认,价格信号形成机制不足等问题。

而此次活动发放的省级林业碳票,通过更加严谨、科学、统一的项目方法和申报流程核算制,切实提升了省级林业碳票公信力。同时,坚持两手发力,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建立健全“‘双碳’工作激励约束机制”,在挖掘林业碳票金融属性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又一次走在了全国前列。

策叔注意到,林业碳汇工作专业性强,技术门槛高,为此安徽迅速开展科技攻关,建立科研平台,选“学霸树种”, 挑选出杉木、马尾松等“碳汇优等生”。编制林业碳汇发展规划,着力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摸清碳汇家底,力争让安徽每片林子都能算清“碳账本”。

安徽滁州皇甫山国有林场

03

产生“牵动性”

随着首批省级林业碳票正式发放,安徽林业碳汇发展步入“快车道”,探索进军全国碳市场的步伐加快,将推动更多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产生积极的“牵动性”作用,助力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企业降碳主动性更高。安徽作为制造业大省,无论是新型显示、光伏储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信息技术、汽车、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还是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都将绿色制造作为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有减负减排的指标和任务。

通过林业碳汇交易,企业“吃”到了降本增效的第一重红利。

比如,马钢集团与华宝证券达成了长达五年的碳交易碳金融专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碳市场交易将节能减排所产生的碳减排量转化为真金白银,形成“林业固碳—工业降碳”的良性循环。

二是生态底色更绿。绿色是高质量发展底色,如何做好“增绿”文章,提升“绿美”气质?

安徽给出的答案是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开展全生命周期森林经营,积极推广高固碳树种,巩固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做好林业碳汇工作的进程中,一些地方特别是皖北地区的干部群众,提高了固碳意识。比如,滁州市凤阳县完成了人工造林14.03万亩,228张“碳中和”体验卡发到市民家中,合力推动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越走越宽。

三是农民钱袋子更鼓。安徽有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是林区和山区,林地不像平原,能够四季轮作,几百万农民过去的主要收益就是靠山吃山。但如今,林子不仅能卖木材,还能“卖空气”赚钱,这就是林业碳汇给老乡们带来的致富路。

以竹子闻名的黄山市歙县石门乡竹岭村,现有1.5万亩竹林,前不久通过安徽省生态产品交易所平台成交的第一单转让碳汇量,220吨的总量卖出了9900元的好价钱,林业碳汇让这里的竹子从“绿色银行”摇身一变成为“提款机”,助力竹岭村探索出了一条碳汇交易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没想到我们村的空气每吨能卖45元,这可比砍树强多了,林子越茂盛,钱袋子越鼓!”竹岭村一位村民高兴地说。

风物长宜放眼量。呵护绿水青山,本就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事,让绿水青山能够“有价变现”,是安徽干好林业碳汇这件大事的动因,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现实映射。

“下一步,省林业局将继续围绕‘林业高颜值 碳汇高价值’这一主题,下好林业一盘棋,做活碳汇大文章,创新更多成果,不断探索更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作出应有贡献,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贡献林业力量。”安徽省林业局主要负责人在首发活动上说。

来源:决策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