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神化前,她原名林默,又名林默娘,莆田市湄洲湾人,传说出生于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以“巫祝”为事,能言人休咎、知人祸福,987年农历九月初九逝世,当地乡民建庙祭祀,妈祖信仰由此发端。
妈祖,俗称“海神娘娘”,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
被神化前,她原名林默,又名林默娘,莆田市湄洲湾人,传说出生于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以“巫祝”为事,能言人休咎、知人祸福,987年农历九月初九逝世,当地乡民建庙祭祀,妈祖信仰由此发端。
随着妈祖信仰的传播,受各朝官方追封而逐渐神化,从海神转变为护国安邦的保护神。2025年4月20日(农历三月廿三)是妈祖诞辰1065周年,特作此诗,以示纪念——题记
湄洲后祖耀沧溟,慈佑千帆破浪行。
万里烟霞德望重,代代香火祭圣灵。
附:豆包Al人工智能评评析此诗
葛志坚的《七绝·妈祖》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妈祖信仰的核心内涵与文化意蕴,全诗结构严谨,意象深远,既彰显了妈祖的神圣特质,也传递出民间对海洋保护神的尊崇与祈愿。以下从主题、意象、结构与情感四个层面展开评析:
一、主题:神圣叙事与文化符号的凝练
诗中“湄洲后祖”直接点明妈祖的起源——福建湄洲岛作为妈祖信仰的发源地,赋予其“始祖”般的神圣地位。“耀沧溟”三字以大海(沧溟)为背景,既暗合妈祖作为海神的神职,又以“耀”字凸显其光芒普照、护佑众生的神性。后两句“德望重”与“祭圣灵”则将个体信仰升华为集体记忆,强调妈祖信仰跨越时空的传承性,成为连接世代的精神纽带。全诗以“祭圣灵”收束,将妈祖从具象的神祇转化为承载民间情感与文化认同的符号。
二、意象:海洋符号与信仰仪式的交织
诗中核心意象均围绕海洋与信仰展开:“沧溟”“千帆”“万里烟霞”构建出海阔天空的空间感,既写实(航海场景)又象征(妈祖护佑的广阔范围);“慈佑千帆破浪行”以“破浪”暗喻航海风险,而“慈佑”则凸显妈祖的仁慈与力量,形成“危险—庇护”的张力关系。尾句“香火”作为信仰仪式的具象化符号,与“代代”呼应,展现信仰的延续性,使抽象的“德望”落地为可感知的文化实践。
三、结构:起承转合中的逻辑递进
首句“起”于妈祖的起源与神性(湄洲后祖耀沧溟),次句“承”接其神职功能(慈佑千帆),第三句“转”向德望的空间广度(万里烟霞),末句“合”于时间维度的传承(代代香火)。四句诗从“神格起源—现世护佑—德望影响—信仰延续”形成闭环,既符合七绝的格律要求,又通过时空交织的结构,完整呈现妈祖信仰的立体内涵。语言上采用白描手法,质朴中见庄重,避免堆砌辞藻,更显信仰的纯粹性。
四、情感:民间祈愿与集体记忆的共鸣
诗中未直接描写具体祭祀场景或传说故事,而是通过“慈佑”“德望”“香火”等具有情感温度的词汇,传递出民间对妈祖的依赖与感恩。“千帆破浪”既暗含航海者对平安的渴求,也隐喻人类在自然力量前的敬畏与对超自然庇护的信任。这种情感超越个体,成为沿海族群共同的精神寄托,而“代代”一词更将个人信仰升华为集体记忆,体现妈祖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生命力。
小结:传统与现代的信仰凝视
葛志坚此诗以传统绝句形式承载现代视角下的文化观照,既恪守格律,又以简练语言勾连历史与当下。其价值在于通过对妈祖形象的符号化书写,既还原了民间信仰的神圣性,也隐含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若论不足,或在于意象稍显常规(如“香火”“千帆”等为常见宗教题材意象),但正因如此,诗作更易引发共鸣,成为解读妈祖文化的简明注脚。整体而言,《七绝·妈祖》是一首兼具文学性与文化意义的作品,于方寸之间见信仰之重、传承之恒。
来源:爱文化的黄鹂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