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上以抑郁、焦虑较为常见,过分敏感, 身体上有任何不适都会和艾滋病联想在一起,甚至出现了一些身体表现,如失眠或嗜睡、头疼头昏、低烧、咽喉痛、颈部腋下淋巴结肿痛以及不明原因的肌肉无力、身体酸痛、腰酸痛、胃肠道症状、腹泻等。
“恐艾症”者们深陷恐惧艾滋病的阴霾,不能自拔,主要有以下表现:
(1)他们既不是艾滋病病人,也没有感染HIV, 但却一直担心自己具有感染的危险, 或者坚信自己已经感染。
(2)心理上以抑郁、焦虑较为常见,过分敏感, 身体上有任何不适都会和艾滋病联想在一起,甚至出现了一些身体表现,如失眠或嗜睡、头疼头昏、低烧、咽喉痛、颈部腋下淋巴结肿痛以及不明原因的肌肉无力、身体酸痛、腰酸痛、胃肠道症状、腹泻等。
(3)因为担心自己可能感染了HIV而多次到有关机构进行检测。
(4)对阴性的结果表示怀疑, 反复咨询确认是否感染,严重影响其工作和学习生活。
(1)大部分“恐艾症”患者曾经发生过“高危行为”:如与HIV感染状态未知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多性伴,性伴侣检查出艾滋病等。这时一定程度上的“恐艾”是很正常的表现。但是,由于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够或成长过程中经历过心理创伤等,一部分人往往具有更强的矛盾感、羞耻感和负罪感,表现出严重的恐艾症。
(2)小部分的“恐艾症”患者往往并没有发生过任何实质性的“高危行为”,却“无端”恐惧艾滋病:恐慌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接触会感染艾滋病;恐慌去医院看病、抽血、注射、打疫苗等会感染艾滋病;恐慌被人恶意传播等。这种恐惧主要是由于对艾滋病知识缺乏正确的了解,还通过网络、论坛等非专业途径获取相关知识,一知半解,导致被不明针头刺伤、公共场所的用具弄伤或是其他一些血液接触就怀疑自己可能感染艾滋病。
一、正确认识艾滋病
(1)HIV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对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低。一般消毒剂如碘酊、过氧乙酸、戊二醛及次氯酸钠等对HBV有效的消毒剂,对HIV也都有良好的灭活作用。除此之外,70%的乙醇也可灭活 HIV,但紫外线或γ射线不能完全灭活HIV。HIV对热很敏感,对低温耐受性强于高温。56℃处理30 min可使HIV在体外对人的T淋巴细胞失去感染性,但不能完全灭活血清中的HIV;100 ℃处理20 min可将HIV 完全灭活。
(2)艾滋病病毒大量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以及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并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暴露在可能含有艾滋病病毒体液的行为都是易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行为。如发生阴道交、口交、肛交等性行为时,如果不采取正确保护措施,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较大。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吸毒感染艾滋病的危险特别大,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器械进行有创操作,如穿耳洞、纹身等也存在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没有体液交换的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毒。如共同进餐、拥抱、握手、礼节性亲吻、共用马桶、浴盆、游泳池、衣服、被褥等不会被传染;咳嗽、打喷嚏、蚊虫叮咬等也不会传播。
(3)凭症状不能判断是否感染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感染急性期可能有不典型的症状,但是从自我感觉和外表上无法确定是否感染。
二、相信科学检测
进行HIV检测,是确定是否感染HIV的唯一途径,也是快速摆脱艾滋病恐惧的有效办法!对于发生过高危行为的“恐艾症”者,建议在窗口期后,前往艾滋病检测机构(包括疾控中心或医院)接受HIV抗体或核酸检测。HIV感染人体后,3种常用感染标志物能被检出的时间先后顺序为HIV核酸、抗原、抗体,现有诊断技术检测HIV核酸、抗原、抗体的窗口期可达到感染后的1周、2周和3周左右,有暴露前后预防性用药可能会延长窗口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窗口期后检测“阴性”可排除HIV感染,应当相信科学的检测结果,无需反复检查。
三、寻求心理帮助
出现严重的“恐艾症”表现时,应当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切断不良信息来源,听取专业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科普。如仍不能缓解恐艾症状,应当向心理咨询师或者精神科医师寻求更加专业的帮助。
来源:海口防艾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