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4日,也门胡塞武装发表声明,宣称使用高超音速导弹成功袭击了以色列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导弹命中目标,导致机场附近发生爆炸,3号航站楼附近形成弹坑,8人受伤,机场航班被迫暂停。
2025年5月4日,也门胡塞武装发表声明,宣称使用高超音速导弹成功袭击了以色列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导弹命中目标,导致机场附近发生爆炸,3号航站楼附近形成弹坑,8人受伤,机场航班被迫暂停。
这一事件迅速引发全球关注,不仅因为胡塞武装的远程打击能力,更因为以色列和美国部署的多层防空系统——包括以色列的“箭”式(Arrow)反导系统、美国提供的“萨德”(THAAD)和“爱国者”系统——竟然一发导弹也未能拦截。
以色列国防军(IDF)事后找补,拦截失败可能与技术故障有关,而胡塞武装则将此视为对其军事能力的重大证明。路透社和《泰晤士报》报道称,这一事件暴露了美以防空体系的脆弱性,也让外界开始重新审视高超音速武器的威胁。
胡塞武装声称此次袭击使用的是“Palestine-2”高超音速导弹。据其声明,这种导弹射程可达2150公里,速度最高可达Mach 16(约每小时20,580公里),采用两级固体燃料设计,并具备一定的隐身技术。外界分析认为,“Palestine-2”可能基于伊朗的Fateh-110和Kheibar Shekan导弹改进而来,伊朗的Fattah导弹技术可能也提供了支持,尽管伊朗官方否认向胡塞武装直接提供高超音速武器。
《中东之眼》曾报道,伊朗近年来在弹道导弹和无人机技术上取得突破,而胡塞武装作为其盟友,长期受益于技术转移。专家分析,“Palestine-2”可能具备末段机动能力,这使其飞行轨迹难以预测,超出了美以现有防空系统的设计范围。
以色列的“箭”式系统和“萨德”主要针对传统弹道导弹,而高超音速武器的低空飞行和快速机动特性让拦截窗口大幅缩小。《耶路撒冷邮报》指出,初步调查显示,“箭”式拦截器可能因技术故障未能命中目标,而“萨德”系统也未成功拦截。
此外,胡塞导弹采用固体燃料,发射准备时间短,增加了突袭的隐蔽性,这可能是美以防空协调不足、反应迟缓的重要原因。美以防空体系包括“铁穹”(Iron Dome)、“大卫投石索”(David’s Sling)、“箭”式系统和“萨德”,理论上覆盖了从近程到远程的威胁,但此次事件表明,高超音速武器的出现让这一多层防空网形同虚设。
这一事件不仅让美以防空体系蒙羞,也让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Pete Hegseth)此前的担忧显得更加现实。2024年11月,赫格塞斯在担任福克斯新闻主持人时曾发表惊人言论,宣称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可以在20分钟内击沉10艘美国航母。这一说法当时引发广泛争议,也被中国官方迅速驳斥。
中国外交部和军方多次强调,我国军事发展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且未证实能同时击沉10艘航母的说法。《环球时报》曾刊文指出,赫格塞斯的言论是“夸大其词,意在渲染中国威胁论,为美国军费增加找借口”。
然而,尽管中国官方否认,军事专家普遍认为,鉴于中国高超音速武器的技术进步,其具备威胁多艘美国航母战斗群的潜力并非空穴来风。
《防务新闻》早在2022年就报道,美国前国防部长奥斯汀多次警告,中国的高超导弹(如东风-17和东风-21)对美国航母战斗群构成重大威胁,迫使美国加速部署“萨德”等防御系统。然而,从胡塞武装导弹突破美以防空的事件来看,美国现有的防御技术显然还远远不够。
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进展确实令人瞩目。早在2021年,中国成功试射了“星空-2”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展示其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实力。2023年,东风-17和东风-21正式进入现役,成为中国战略威慑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洲时报》2025年4月报道,东风系列高超导弹结合了冲压发动机和滑翔技术,速度可达10马赫以上(约每小时12,240公里),射程覆盖全球,且具备高精度打击能力。与胡塞武装的“Palestine-2”导弹相比,中国的优势不仅在于速度,更在于精度。
胡塞导弹虽然速度快,但精度不足,袭击本-古里安机场时仅造成基础设施破坏,未直接命中关键目标。而中国的高超导弹采用多目标制导系统,结合北斗导航和末段红外成像,能够实现厘米级精度打击。这种“快而准”的特性,正是美国航母战斗群“噤若寒蝉”的主要原因。
美国航母战斗群依赖“宙斯盾”系统和“萨德”进行防御,但这些系统对高超音速武器的低空机动轨迹和隐身设计几乎无能为力。《华盛顿邮报》2025年3月分析,中国高超导弹的部署已迫使美国海军重新评估其在太平洋的战略部署,尤其是在西太平洋地区,航母战斗群的生存能力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美国对高超音速武器的防御尝试却屡屡受挫。美国陆军和海军近年来多次测试反高超音速防御系统(如LRHW),但效果不佳。《新闻周刊》2024年3月报道,美国在多次测试中因拦截器未能命中目标而失败,显示其技术尚未成熟。现有“萨德”和“爱国者”系统设计初衷是拦截弹道导弹,对高超音速武器的机动性缺乏有效应对手段。
这与胡塞导弹突破美以防空的情况如出一辙,凸显了美国在防御技术上的差距。2024年10月,美国在以色列部署“萨德”系统,试图增强对高超音速武器的防御能力,但此次胡塞袭击表明,实战效果远未达到预期。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曾警告,高超音速武器的出现正在改变全球军事平衡,而美国的技术落后可能使其海军霸主地位受到动摇。
中国高超导弹的发展不仅在技术上领先,其战略意义也愈发凸显。东风-17和东风-21的部署表明,中国已构建起覆盖全球的远程打击能力。《华盛顿邮报》分析指出,中国高超导弹的低空飞行能力和末段机动性,使其能够突破美国航母战斗群的多层防御体系,包括“宙斯盾”系统和舰载防空导弹。
更重要的是,中国导弹的高精度打击能力意味着其可以针对航母的关键部位——如飞行甲板、指挥塔或动力系统——进行“点穴式”攻击,从而瘫痪整艘航母的作战能力。美国海军目前拥有11艘核动力航母,每艘航母价值约130亿美元,是其全球军事霸权的核心支柱。然而,面对中国高超导弹的威胁,这些航母的生存能力正受到严峻考验。军事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的高超导弹已足以威胁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美国海军。如果中美在西太平洋发生冲突,美国航母战斗群可能不得不保持更远的作战距离,从而削弱其投射能力。
胡塞武装的“Palestine-2”导弹虽然技术粗糙,但其成功突破美以防空体系,显示了高超音速武器的巨大潜力。而中国的高超导弹则更进一步,不仅速度快,还具备高精度和强突防能力,这让美国航母的处境更加危险。面对这一趋势,美国亟需在防御技术上取得突破,否则其海军霸主地位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与此同时,胡塞武装的袭击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未来高超音速武器的扩散可能进一步改变全球军事格局。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技术优势和战略布局无疑为其赢得了更多主动权。
来源:陶陶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