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干旱少雨,麦田蚜虫发生和危害会加重。到小麦穗期,无需考虑蚜虫传播病毒病的问题,蚜虫长时间增殖造成局部蚜量特别大的情况也不容易发生,因此可适当放宽防治指标,但应注意根据田间蚜虫种类及其抗药性等,选用啶虫脒等适宜药种,以保证防效,同时保护天敌以持续控制蚜量。
长期干旱少雨,麦田蚜虫发生和危害会加重。到小麦穗期,无需考虑蚜虫传播病毒病的问题,蚜虫长时间增殖造成局部蚜量特别大的情况也不容易发生,因此可适当放宽防治指标,但应注意根据田间蚜虫种类及其抗药性等,选用啶虫脒等适宜药种,以保证防效,同时保护天敌以持续控制蚜量。
穗期治蚜注意抗药性
,影响大吗?用什么药防治比较好?
笔者: 蚜量达标的,专门用药防治一次,可选用啶虫脒等药,也可以结合防治麦蜘蛛等使用阿维菌素和菊酯类药,避开晴热时段喷施。蚜量较少的,结合穗期用药兼治。往年田里蚜虫难用药治吗?
待续: 嗯。目前看局部地方多,打了一遍吡虫啉,每亩15克,因基数较大,死了一批,还有残留,而且在增殖。想等到防治赤霉病时用药兼治,可以吗?
笔者: 看情况而定。
待续: 蚜虫对麦子的影响大不大?想安排到月底一起用药防治,行不行?
笔者: 小麦穗期,蚜量特别大时才会对麦子生长和灌浆结实有一定影响,而此时不需要考虑蚜虫传播病毒病的问题,不需要过多考虑蚜虫长时间增殖可能造成局部虫量特别大的情况,因此可以适当放宽防治指标。
待续: 好的。
,用什么药防治好?
网友敏: 高氯氟·噻虫胺。
笔者:蚜量不是特别大时,宜用啶虫脒等药,以减轻对捕食性蜘蛛、蚜茧蜂等天敌的伤害。虫量特别大时,可以考虑加用菊酯类药,以快速杀灭蚜虫。田间有对啶虫脒等药具较强抗性的蚜虫时,加用菊酯类药有利于提高对这些蚜虫的防效。
据全国农技中心发布的《2024年粮食作物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江苏等地受监测的麦长管蚜种群,对氟啶虫胺腈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31~128倍),其中河南洛阳、湖北襄阳、四川成都、陕西兴平种群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均大于105倍);对抗蚜威表现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1~1667倍),不同地区种群间的差异较大,其中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浙江、四川、陕西、青海种群均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667倍);对吡虫啉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67倍);对啶虫脒表现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9~18倍);对高效氯氰菊酯表现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3.1~98倍),除云南昆明种群为敏感外,其余种群均有抗性。与2023年相比,麦长管蚜对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上升。
江苏等地受监测的禾谷缢管蚜种群,对氟啶虫胺腈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2~181倍),其中湖北襄阳、山西运城种群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均大于156倍);对吡虫啉表现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5~840倍),其中湖北襄阳、河北邢台、河南固始、山西运城、河北涿州、青海海北、安徽合肥和淮南、内蒙古呼和浩特种群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均大于167倍);对高效氯氰菊酯以中等至高水平抗性为主(抗性倍数10~125倍),其中浙江杭州种群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25倍);对抗蚜威表现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4~6.6倍);对啶虫脒表现为敏感。与2023年相比,禾谷缢管蚜对氟啶虫胺腈、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上升。
该报告提出的防治麦蚜对策建议为:对于已产生中、高水平抗性的地区,小麦拌种时应严格限制使用吡虫啉,轮换使用噻虫胺、辛硫磷等药;茎叶喷雾防治麦蚜时,应采取“分区施药、轮换用药”的策略,轮换使用高效氯氰菊酯、啶虫脒、氟啶虫酰胺等不同作用机理的药种。
苗期治蚜注意护天敌
,用什么药治?好像是稻飞虱。
TWET发的图片
苏州网友兵临: 好像是稻飞虱。
宿迁网友学东: 蜱虫。
连云港网友成弟: 麦蚜。
笔者: 从图片看,大量麦叶有大面积枯尖症状,应是前期冻害造成的,不是虫害造成的。
田间蚜量达一定指标时,才需要防治。另外,小麦越冬期温度低,蚜虫不怎么活动,危害不重,而且常集中于麦株基部、土缝中,影响施药防治效果,虫量不大时不必急于用药防治。
如果防治,宜选用对天敌蜘蛛等杀灭作用小的啶虫脒和噻虫胺等烟碱类药。阿维菌素对捕食性蜘蛛影响相对较少,需防治麦蜘蛛时可加用该药,对蚜虫、麦蜘蛛都有效。注意在晴暖天中午前后麦蚜上升到麦叶上时施药,喷到麦株基部。 (唐建明)
来源:江苏农业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