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交叉配血是输血前对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主侧试验)、供血者血清与受血者红细胞(次侧试验)进行相容性检测的实验过程。其核心目的是通过体外模拟输血后的免疫反应验证供受双方血液的相容性,确保输血安全。
#永州头条##永州市零陵区中医医院#
今天,永州市零陵区中医医院带大家来了解输血背后的故事。
交叉配血是输血前对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主侧试验)、供血者血清与受血者红细胞(次侧试验)进行相容性检测的实验过程。其核心目的是通过体外模拟输血后的免疫反应验证供受双方血液的相容性,确保输血安全。
1.主侧配血
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反应,检测受血者体内是否存在针对供血者红细胞的抗体。若主侧凝集或溶血,则禁止输血。
2.次侧配血
供血者血清与受血者红细胞反应,检测供血者血清中是否含有针对受血者红细胞的抗体。次侧凝集时需谨慎评估,必要时可少量、缓慢输血。
3.自身对照
受血者红细胞与自身血清反应,用于排除自身抗体、红细胞缗钱状假凝集等干扰因素。
1.盐水介质法
最基础的检测方法,通过离心后观察ABO血型是否相容,但对IgG类不完全抗体不敏感。
2.抗人球蛋白法(Coombs试验)
检测IgG类抗体或补体的经典方法,通过抗人球蛋白试剂连接致敏红细胞形成凝集,灵敏度高但操作复杂。
3.聚凝胺法
利用聚凝胺中和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加速抗体与抗原结合,快速检测IgG和IgM抗体,适用于急诊输血。
4.微柱凝胶法
通过凝胶分子筛分离凝集与非凝集红细胞,灵敏度高且标准化程度强,但耗时较长。
1.预防溶血反应
交叉配血可避免因ABO以外血型系统(如Rh、Kell等)的不相容导致的急性或迟发性溶血反应。
2.检测隐匿性不规则抗体
约0.1%-2%人群存在未被常规血型检测发现的抗体(如抗-M、抗-Lewis),这些抗体可能通过输血或妊娠产生。交叉配血是捕捉此类“免疫地雷”的最后防线。
3.紧急情况处理
若主侧无凝集但次侧凝集,可少量输血(≤200ml),同时密切监测受血者生命体征。
4.质量控制与法律保障
作为输血前最后一步验证,交叉配血可纠正前序环节(血型鉴定、抗体筛查)的潜在误差。
遵循《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交叉配血记录是医疗纠纷中的重要法律依据。
1.标本要求
采血时间:输血前72小时内采集,若患者近期(3个月内)有输血、妊娠或移植史,需重新采集新鲜样本。标识要求:试管标签需包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采血日期及采血者签名,与申请单信息完全一致。禁止溶血:溶血样本可能释放游离血红蛋白,掩盖真实凝集反应。2.环境控制
室温过高可能导致假阳性,需通过湿棉球或恒温箱维持适宜反应条件。
3.试剂与设备
确保抗人球蛋白试剂有效性,定期校准离心机转速及时间,避免假阴性结果。
4.操作流程标准化
包括血样采集、红细胞悬液制备、主/次侧加样、离心观察结果等步骤。需严格区分红细胞叠连(可被生理盐水分散)与真凝集。
血型鉴定是基础防线,抗体筛查是次级警戒,交叉配血则是终极验证。作为是保障输血安全的最后一道线,交叉配血需结合多种检测方法(如盐水法+抗人球蛋白法)以提高准确性。
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需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平衡检测时效性与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最优输血方案。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永州市零陵区中医医院 赵莉
来源:湖南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