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维益:“田野学者”深耕40余载 为家乡历史文化寻根铸魂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6 17:37 3

摘要:曾维益,男,汉族,1948年10月生,绵阳市平武县地方史志工作者。40余年来,曾维益潜心钻研本土族群文化,先后撰写了21部平武地方历史文化相关的图书,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为平武历史文化寻根铸魂。其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学术空白,还为一些地方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促

4月10日2025年第一季度“四川好人榜”发布(戳此查看详情)

20人(组)来自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事迹

面向社会发布

今天

小文向你介绍

其中一位“四川好人”他是为家乡历史文化寻根铸魂40余载的“田野学者”曾维益↓↓↓

曾维益,男,汉族,1948年10月生,绵阳市平武县地方史志工作者。40余年来,曾维益潜心钻研本土族群文化,先后撰写了21部平武地方历史文化相关的图书,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为平武历史文化寻根铸魂。其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学术空白,还为一些地方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毅然回乡 矢志文化探寻大学毕业后,曾维益主动放弃城市优厚的工作条件,毅然回到平武县。当时,面对家乡许多古史、方志散失的情况,他痛心不已,决心潜心田野调查,探寻平武文化历史,为家乡的历史文化正本清源。40余年间,曾维益的足迹遍布平武山川村落的每一处。在缺乏经费的情况下,曾维益凭着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专注地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整理和民族志调查研究工作。为厘清平武历史上的县域范围与建制,他不惧严寒酷暑,深入偏远山区调研。在一次调研过程中,曾维益遭遇车祸,身受重伤并留下后遗症,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决心。为深入研究白马文化,他在白马山寨与村民同吃同住,详细记录下这个古老族群独特的生活习俗与文化传统。多年的研究积累,让曾维益先后撰写出21部平武地方历史文化图书,并集结为《平武社会历史文化丛书》。这些文字宛如一把把钥匙,开启了平武历史文化的宝库,为当地文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潜心钻研 续写地方文化新篇在学术研究中,曾维益秉持严谨的态度,对每个细节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反复考证史料,确保每个数据、每条记载都准确无误。研究时,他融合多学科知识,创新研究方法,开辟了地方史志研究的新路径。曾维益编纂的《平武县建制沿革志》《李白〈蜀道难〉新探——阴平古道研究》等著作,填补了平武县志的历史空白,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造诣,一字一句都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不仅如此,曾维益的研究成果还为一些地方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火溪沟社会历史调查》为木皮乡恢复藏族乡设置提供了历史依据;在开发白马、虎牙等地旅游项目时,他提供的考证资料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老骥伏枥 传播文化火种尽管已过古稀之年,曾维益对民族文化研究的热情丝毫不减。他保持着天明即起,每天坚持工作8个小时的习惯。由于不习惯使用电子设备,他的所有论著都是手写完成,几百万字的文稿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智慧。为了传播平武文化,曾维益将自家客厅改造为白马文化主题藏书室、阅览室,面向公众开放,并不定期开展白马文化相关讲座活动。他还受邀前往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讲学,走进文化馆、工会、党校、幼儿园等,生动讲述平武的历史故事。在各类人类文化学术会议上,他积极展示平武的独特文化魅力,提升了平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曾维益对学术的热爱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家庭。他热爱读书,家中藏书数万册,其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在他的熏陶下,女儿也走上学术道路,取得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任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员。编辑:朱芸芸审核:刘川 陈晓芸 向真

来源:文明四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