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9月21日,是河南大学首届校友返校日,我与同班的张桂珍、李善美、徐慧玲、鲁亚丽、徐文章、管爱华、王凤兰、时玉花、李爱枝及3班的韩爱平、刘百灵、张月娥、李月珍、吴建勋、彭燕彬、海梦颖、李景国、房传义等30多位同学回校参加活动。21日上午,一走进校园,“
2019年9月21日,是河南大学首届校友返校日,我与同班的张桂珍、李善美、徐慧玲、鲁亚丽、徐文章、管爱华、王凤兰、时玉花、李爱枝及3班的韩爱平、刘百灵、张月娥、李月珍、吴建勋、彭燕彬、海梦颖、李景国、房传义等30多位同学回校参加活动。21日上午,一走进校园,“欢迎回家”的巨型红色门柱使人倍感亲切。四十年前求学的往事历历在目,走在通往大礼堂的甬路上,记忆的闸门瞬间开启,往日的种种场景扑面而来,似涛涛云烟盈满心胸。几天前我曾写下“去看河大”:
去重拾遗留的脚印,
去找寻飘在风中的衣衫。
去旧居前踱步,
去拾取遗落的话语串串。
去仰望铁塔落照,
去聆听落霞中的鸟语呢喃。
去东湖吟诗一曲,
再激起诗意漪涟。
去坐坐当年的书桌,
去重温笑语声喧。
上午9点30分,我们走进了大礼堂,坐在了当年听报告时坐过的座位上,张目四望,大厅依旧,舞台依旧,不过时光已过去了四十年。坐在我身边的杨英杰回忆说,他曾在舞台上演出过,同新疆的同学一起朗诵过诗歌。校党委书记卢克平在致辞中对校友给予了高度评价,称校友是宝贵财富,让我们感到温暖与幸福,感到母校并没有遗弃我们,忘记我们。下午,文学院举行返校校友座谈会,文学院领导全部出席,足见他们对校友的尊重与重视。主持会议的焦院长称我们为前辈,让人动容!座谈会上,王宏林院长介绍了学科建设情况,说中文学科评估,第一年在全国高校中排32位,第二次排26位,第三次排15位,已经与北京师范大学平起平坐了!我为母系的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和骄傲!最早的65级的校友首先发言,说毕业50年了,人生有几个50年!我们几个毕业后从没见面的同学,才在这里相见!学校的这个活动让人感慨。有89届的同学回忆起宋景昌老先生给他们讲诗词课的情景:也不拿讲义,只带一枝粉笔,在课堂上出口成章,大段大段唐诗宋词背诵,课间休息时蹲在教室外抽烟。老师就是榜样,也带动起他在十号楼顶上中午背唐诗。韩爱平同学发言时,讲了我们这一届同学在特殊年代背负着工农兵学员称号所承受的压力,而我们以自己的努力,没有给母校丢脸!讲了她所取得的荣誉与编写的著作。我在发言中,谈了对母系建院史馆自己所能提供的资料,并建议文学院应将历史向上溯至北宋的太学,将二程理学作为文脉的源头,使文学院的文化沃土更加丰厚。
22日上午,我应王宏林院长所邀,给文学院大一新生做报告。当我走上讲台,望着台下青春年少的同学,仿佛看到了四十年前的自己,就坐在下面的同学中间,在聆听老师的教诲。王院长在介绍我的时候,用了传奇性的人物来形容我,说我从河大毕业后,教过书,当过县委办公室的副主任,但业余时间一直在从事二程理学的研究和传播,出版过三本书,写过反映抗战时期河大流亡办学的纪实文学作品《烽火河大》,对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在演讲时,主要介绍了从河大毕业后的工作和写作;对母系老师和对学校学习生活的回忆。演讲时,每当说到母校河大的时候,我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几近哽咽。开始时,我引用我2008年写的几句诗:“九月的秋空下,横卧着一列殿宇,铁塔在斜阳下矗立。阔别三十年后,河大,我想你了!”当我读到“河大,我想你了”时,便喉咙发紧,几乎落下泪来。而当讲到2012年,我送女儿来河大上学,在校园中听到河大校歌浑厚的旋律响起,我对女儿说,我多想再来河大上学时,又是几近哽咽。回想起今年暑假,河大组织各学院领导到嵩县办培训班,开班时,卢书记带领各院领导在财神庙河大医学院办学遗址,听我介绍办学情况,我也是两度哽咽,在场人员无不动容。由此可见河大在我心目中的分量和我对河大感情之深。
在介绍我学习、研究二程理学思想的时候,我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建议学院要将二程理学等传统文化的学习作为通识课,纳入学习计划。我说,文学院的学生,不能仅仅是看文学作品,还要学习哲学著作,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思想的引领、精神的涵养,学出的作品将是肤浅的、苍白的,不会成为史诗。我还结合自己在学校学习的情况,希望同学们重视诗歌的学习和诵读,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意境。
对这次演讲学校通讯当天就进行了报道:“文学院著名校友吴建设莅临母院讲学。
9月22日上午,文学院著名校友吴建设于院二楼大教室讲学。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宏林、院团委负责人卡哈尔老师出席本次活动。此次活动由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宏林主持。广大师生慕名而来,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讲座伊始,王院长简要介绍了吴建设老师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研究成果。吴建设老师首先汇报了自己毕业后的工作和写作情况,他着重阐释了自己对二程思想的理解与感悟,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们讲解二程思想的义利观、执政理念等,进而强调了思想引领对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作用。接着,他由《烽火河大》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灵感讲起,赞叹河大师生刻苦学习、顽强奋斗的精神气质。“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他激励文学院学子向前辈学习,珍惜点滴时光,书写精彩的人生篇章。随后,他深情回忆在河大求学的青葱岁月,表达对刘增杰、管金鳞、王宽行、王文金等恩师的感激之情。“东湖幽,铁塔秀,夜半铃响遥入梦,声声敲心头……”他的诗中饱含着对母校的浓浓思念之情。最后,吴老师讲解了河南大学与程颢、程颐的渊源。他表示,河南大学有不少宋明理学的学者,并建议河大应加强对二程理学思想的研究,将两程故里作为人文素养教育基地。
在互动环节中,学生们踊跃提问,吴建设老师一一耐心回答。他指出,中文专业的理论内容很多,死学理论不仅枯燥无味,而且很难理解掌握,而联系实际不仅能培养学习兴趣,而且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母校发展如此迅速的感叹与喜悦之情,猗欤母校承百年文明,继往开来,蓬勃发展。吴老师语言逻辑严密,治学思想严谨,在场学生醍醐灌顶,获益匪浅。
活动最后,王院长总结了吴建设老师的讲座内容,并分享了自己的四点体会。他指出,勤奋是成功的根本,交流是进步的阶梯,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基石,“诚”和“敬”是做人的重要素质。他号召文院学子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真诚待人,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不负青春年华。”
(2019年9月23日)
来源:弘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