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立夏之际,中国家电业的「双子星」站在产业变革的风眼——美的以4090亿营收、5500亿港元市值构建全球化商业帝国,格力以17%净利润率守住技术基本盘却深陷转型争议。
2025年立夏之际,中国家电业的「双子星」站在产业变革的风眼——美的以4090亿营收、5500亿港元市值构建全球化商业帝国,格力以17%净利润率守住技术基本盘却深陷转型争议。
当何享健家族用资本杠杆撬动全球市场,董明珠以「技术偏执」锻造空调王国,这场持续十年的较量早已超越商业竞争,成为观察中国制造的绝佳切片。
何享健的「弃权哲学」正在重塑中国家族企业的治理天花板。通过28.36%股权控股与职业经理人团队的深度绑定,美的构建起「资本不下场,制度永运转」的商业范式:
方洪波掌权十年间,港股上市募资310亿港元,分拆库卡机器人、万东医疗等产业板块,形成横跨家电、智能制造、医疗的「产业星系」。
这种「控股不操盘」的模式,让美的在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达41%,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
与美的的「去中心化」相反,董明珠以14亿元资本撬动15%股权的「杠杆艺术」,将格力锻造成「铁腕治理样本」。
从2012年接班时与美的齐平的千亿营收,到2024年被拉开2200亿差距,格力用「空调占比70.54%」的专注换来了行业第一的净利润率。
网友@空调工程师 的实测数据成为注脚:「格力压缩机自主化率99.6%,十年前装机的机房空调至今零故障」,
但另一面是手机、新能源车等跨界尝试的折戟沉沙,被网友调侃为「朱江洪的遗产保卫战」。
方洪波的并购清单堪称中国制造的「全球化教科书」:292亿收购库卡打通工业机器人赛道,143亿整合小天鹅完善白电矩阵,22.97亿控股万东医疗切入高端医疗设备。
这种「用资本换时间」的打法成效显著:库卡2024年营收突破600亿,OBM业务增长25%,但硬币另一面是研发投入占比不足3%的隐忧——行业分析师指出,
美的空调核心电控芯片仍依赖进口,「规模巨人」与「技术半子」的矛盾日益凸显。
在珠海格力总部,13万件专利构筑起中国制造的「技术护城河」:光伏直供电空调实现「零电费」办公,接入DeepSeek大模型的智能空调可预判用户体温需求。
但网友@家电观察家 的犀利点评戳中痛点:「当美的在越南建第五个工业园时,格力海外营收占比仍停留在16%,技术孤岛终究抵不过市场汪洋。」
最具争议的是银隆并购案——董明珠豪掷13亿押注新能源,被网友反问:「为何自己买技术是战略,别人收购就是小偷?」
方洪波的管理哲学写在3万家门店的DTC系统里:通过数字化改造,美的将库存周转天数压缩至35天,海外市场与The Home Depot的订单响应速度提升40%。
在美的工业园,「制度大于人」的信条随处可见:职业经理人团队中80后高管占比超30%,跨事业部技术共享机制每年催生200项联合专利。这种「数据驱动」的理性主义,让美的在规模化扩张中保持着9.07%的净利润率。
当70岁的董明珠出现在直播间,她既是CEO又是「带货顶流」:2024年直播销售额破百亿的同时,也因「员工一人一套房」等承诺引发「画饼」争议。
在格力内部,军事化管理与「全员营销」曾引发30%的裁员震荡,而接班人制度的空白更让资本市场忧心——
网友@财经冷眼 的测算显示,格力高管平均任期达8.2年,是美的的2.3倍,「强人依赖症」成为转型最大阻力。
在知乎「美的vs格力」的万赞问答里,网友用数据画出泾渭分明的光谱:首先来看效率派「美的用2.16倍营收只多56亿净利润?低毛利扩张迟早翻车」;
再观技术派「我家五台格力空调用了九年没修过,这就是中国制造的底气」;最后来看理性派「美的收购库卡是买船出海,格力自研是造船出海,前者快但易触礁,后者慢却更稳」。
最尖锐的争议集中在领导人身上:有人制作「董明珠语录鬼畜视频」播放量破千万,也有人将何享健「裸捐70亿」的善举与企业社会责任绑定。
当格力空调在非洲医院成为标配,美的小家电在亚马逊霸榜时,这场争论早已超越企业竞争,演变为「中国制造该走哪条路」的全民思辨。
管理学家陈春花在《价值共生》中写道:「真正的竞争不是消灭对手,而是扩大产业边界。」美的与格力的困局,恰恰指向中国制造的破局密钥。
其一,技术与资本的化学反应:美的需将库卡的工业互联网技术反哺家电研发,格力应开放AI算法生态与芯片企业共建产业链;
其二,治理模式的破壁实验:方洪波要解决并购子品牌的「诸侯割据」,董明珠需建立「技术传承人+职业经理人」的双轨接班制;
其三,价值坐标的重构:当美的在越南工厂引入自动化率90%的生产线时,格力或许该思考:技术护城河能否转化为智能家居的生态优势?
站在工业4.0的门槛前,美的这艘「资本巨轮」需要锚定技术深水区,格力这座「技术堡垒」则需打开全球化闸门。
或许正如网友@制造业观察者 的预言:「未来的赢家,不是单纯的并购王或技术狂,而是能把资本效率与技术信仰熔炼成合金的新物种。」
结语: 十年前,当董明珠与雷军立下「10亿赌约」时,没人想到这场赌局会演变为中国制造的「罗生门」。
美的用资本证明了「世界是平的」,格力用技术证明了「核心竞争力是尖的」,而真正的启示在于:中国制造从来不是单选题——它既需要美的式的全球资源整合能力,也离不开格力式的技术攻坚精神。
当方洪波在柏林工业展发布AI家电矩阵,董明珠在珠海宣布成立芯片研究院时,两个企业的轨迹正在形成微妙的交集。
或许正如《经济学人》的评价:「在空调领域,格力是规则制定者;在全球化赛道,美的是标准输出者。而中国制造业的真正崛起,需要无数个这样的双螺旋结构。」
这是最好的时代:两种模式的碰撞,正在孕育中国制造的「第三种可能」。你,准备好见证这场进化了吗?
来源:华商精英圈